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8|回复: 0

建设生态文明村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XX县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8 07: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村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XX县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作者:xrq2006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建设生态文明村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XX县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文 章来源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明确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德庆作为一个山区县,党政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抓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我省全面建设富裕安康、和谐社会作出探索和实践,了成功经验,张德江书记高度评价。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成为当地党委政府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营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目前,德庆以德江书记的批示为动力,全面掀起生态文明村建设新高潮,全县在2005年再建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0条省级卫生村。
一、建设生态文明村,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要消除城乡二元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德庆把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一条重要途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一是突出村通道硬底化建设和建设生态文明村相结合。全县在2004年实现行政村通道硬底化通路的基础上,今年再完成50公里老区公路建设和通大自然村公路的硬底化建设。农村的硬底化建设不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当地农民群众的行路难,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该县莫村镇富源村,原来老板认为交通不便,进村办企业的念头曾打过“退堂鼓”,现在路通了,该村落户3家塑料厂,解决了本村村民的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农村以前普遍存在“产品难送出,商家半途走”等问题迎刃而解。硬底化道路的开通,使农村和土地、荒地、沙渍地等大幅升值,村民种植贡柑、沙糖桔、肉桂的积极性更高,2005年,全县新种沙糖桔、贡柑3万亩,全县已达15.08亩规模,为农民带来收入4.5亿元。二是根据特色,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该县官圩镇生态文明村金林村古民居多,古色古香的祠堂也不少,而且独具水乡特色。在创建中,该县将其改造成生态文明村,搞起了金林水乡旅游景区,发展村级旅游业,而且品牌进一步打响,获广东最美山村的荣誉称号,成为龙母故乡德庆游的重要景点,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发展村级旅游业,不仅解决金林村几十人的就业,而且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兼营第三产业,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荔枝村”荔岸村也充分利用生态特色,将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结合,规划建设成为旅游村,“荔枝村”建成后将成为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一个特色山村游的主要景点。三是对有条件的村,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县信息部门着力完善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通讯、广播电视等技术,建设各种方便、快捷、健康的信息进村入户渠道,打造向山区农户提供经济、科技、社会信息的有效通道,发挥了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作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年来,该县致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一幢幢贡柑楼、沙糖桔楼、肉桂楼,务工楼在农村拨地而起。但普遍存在“只见新楼,不见新村”,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村,却存在不协调、和谐的因素,人与自然不和谐,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脏、乱、差”现象严重,“厕所露天在村头,猪栏牛栏隔壁床,污水横流扑鼻臭,饮水卫生无保障”成为很多村的写照。德庆县委、县政府对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按照“五改五有”的标准创建生态文明村,即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造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栏、有垃圾屋、有宣传栏、有篮球场、有文化广场、有小公园。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村逐步实现村道硬底化,村庄绿化美化,卫生环境净化,农村“五乱”逐步改善解决,农民生态意识逐步加强,逐步摆脱不健康的生活陋习,发展生态文化,建设良好的村容村貌,创造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村,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村,既着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着重改变落后的生活陋习,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民主法治、社会文明,村民诚信友爱、人与人的和谐。一是创建生态文明村,始终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全力做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并发挥农民群众自发创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坚持建管并重,大力建立协调、稳定、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各生态文明村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民公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村制度化管理,使村民形成了“改变卫生环境,革除生活陋习,树立文明意识,建设美好家园”的共识。二是注意抓农民生产生活硬环境建设,又注意以文明村硬件为载体抓科教兴农、卫生文化下乡、移风易俗等软环境建设,促进了农村逐步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并通过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倡导和鼓励村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建立起新的村风和民风,使人与人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村,坚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主线,促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按照司法部、民政部的“九条标准”和省司法厅、民政厅的“六有”要求,指导试点单位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有效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目前,全县共有88个村委会完成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各项创建工作,达到了建成率50%以上的省、市创建要求,自然村一级也正逐步推开“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引向深入。
四、建设生态文明村,实现农民群众与政府组织的和谐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件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在创建工作中,采取了政府资助、部门帮扶、干部包村等有效措施,县、镇干部直接深入到各村各户帮助农民施工搞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想民、爱民、为民的务实作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实现群众与政府组织的和谐。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实行县挂点责任制。县五套班子定期到挂点镇,组织协调和督促创建工作,县委书记、县长身先士卒,经常深入农村检查指导工作,了解和倾听群众创建呼(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声,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充分体现执政为民。二是镇、村领导坚持挂点帮扶。在创建中,坚持镇村领导包村,切实做好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创建的实际问题,镇干部一改以往到村进户抓任务、抓人、收粮、催税的凶神恶煞形象,群众热诚欢迎镇干部下乡进村。三是坚持部门帮扶机制。不仅落实了国土、建设、规划、文化、妇联、民政等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能工作,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而且,在创建中坚持部门扶持工作责任制,部门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资金、物资上给予支持,每个部门发动部门职工开展捐资义务劳动,与当地村民同劳动,掀起了创建热潮,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拉开了城市反哺支持农村的具体行动,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新机制。 文 章来源
8
<div class="path">

QQ|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无忧答案网 ( 冀ICP备18010495号-1 )

GMT+8, 2024-5-3 1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