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9|回复: 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A)卷(开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6 09: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奥鹏远程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A)卷(开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单选题
1.存在主义的所谓“存在”是指()
A.社会的存在                                B.物质的存在
C.理性的存在                                D.个人的存在
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A.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B.时间一去不复返
C.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D.时间是无法捉摸的
4.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5.从意识的形式上看,它是()
A.客观的                                        B.主观的
C.物质的                                        D.第一性的
6.关于联系的观点,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
A.联系的多样性                                B.世界的普遍联系
C.联系的客观性                                D.联系的重要性
7.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8.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A.它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它是任何具体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重要根据
D.它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9.“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10.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
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12.事物的发展是上升的运动,这是由()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基本矛盾决定的
C.辩证否定的本性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3.由于机遇,科学家获得了新成果,这是()
A.必然的结果                                 B.命运的安排
C.偶然的巧合                                 D.偶然中隐藏着必然
14.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
A.内因和外因的一对范畴
B.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C.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D.客观事物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
15.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是()
A.生产力系统                                 B.生态系统
C.生物系统                                         D.生物圈
16.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17.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18.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才能发展
二、        多选题
19.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否定是自我否定
B.否定与肯定的区别
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否定是“扬弃”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D.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三、        简答题
2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2.实用主义真理观为什么是错误的?
23.简述劳动在从猿变为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四、        论述题
24.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北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A卷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D        B        C        C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D        D        B        C        D        C
二、多选题
题号        19        20
答案        ACD        BCD
三、简答题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物质观的表现。(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从简单的机械位移直到人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设想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2.实用主义真理观宣扬主观真理论,鼓吹“有用即真理”的真理观,其错误在于:(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根本的属性,真理的有用性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以它的客观性为基础的。有用即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2)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有用即真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真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事物。
23.(1)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2)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3)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古猿的活动具有群体性特点,但这种特点是自发形成的。随着劳动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的逐渐形成过程,人类的活动也由原来的动物性的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社会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社会生产关系。
四、论述题
24.(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条件看,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因此,认识过程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过程具有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无止境的。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认识其规律也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首先,建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的经验,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其次,在邓小平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再次,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及一系列文件又进一步总结了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符合实际。这是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反复中,不断丰富完善深入和发展。

QQ|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无忧答案网 ( 冀ICP备18010495号-1 )

GMT+8, 2024-5-4 17: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