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6|回复: 0

[福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9 18: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题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上将这条总路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主要标志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对这一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在总结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矛盾得本方法,“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同时,毛泽东又特别从性质上强调,“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进一步研究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他还提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上,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既要克服大汉族主义,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采取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等等。答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这一思想的创新发展。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一思想成为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建设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模式的形成。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QQ|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无忧答案网 ( 冀ICP备18010495号-1 )

GMT+8, 2024-5-3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