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0111《教育心理学》2020年12月期末在线考试指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 15: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单选题
1.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答案]:C
2.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A.学生的智力水平                        
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D.学习的方法
[答案]:C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答案]:A
4.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
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           
C.形象联想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C
5.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A.注意集中能力      
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         
D.注意分配能力
[答案]
6.下列学习律不是桑代克提出的是()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强化律
[答案]
7.根据艾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中学时期最容易发生的危机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C.友爱亲密对孤独     
D.主动感对内疚感
[答案]:B
8.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  
B.斯金纳  
C.皮亚杰  
D.桑代克
[答案]:A
9.俄国注明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答案]:B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成为()
A.高原现象   
B.挫折现象  
C.低分现象   
D.抑制现象
[答案]:A
1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
A.可以转化的  
B.不能转化的  
C.没有区别的  
D.没有关系的
[答案]
12.一般认为,学习动机强弱的主要标志是()
A.自我意识  
B.同化  
C.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D.自我学习
[答案]:C
13.教师告诉学生学习的结果,指出正确和错误,这是教学活动中的()
A.及时反馈  
B.延时反馈  
C.消极反馈  
D.积极反馈
[答案]:C
14.高度焦虑之所以抑制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由于高度焦虑破坏了()
A.长时记忆过程  
B.短时记忆过程  
C.感觉记忆过程  
D.有意义记忆过程
[答案]:B
15.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答案]:C
16.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         
B.认知兴趣         
C.学习目的           
D.学习理想
[答案]:B
17.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留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答案]
18.()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答案]:B
19.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2遍               
B.4遍              
C.6遍               
D.8遍
[答案]:B
20.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A.4±2个组块        
B.5±2个组块      
C.6±2个组块         
D.7±2个组块
[答案]
2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答案]:D
2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A.派生类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B.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和总括学习
[答案]:B
23.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答案]:D
24.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的描述是()
A.他宁愿担任专业工作也不愿做企业家  
B.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C.他很少依赖外界反馈
D.他常常让别人提出问题
[答案]:B
25.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的是()
A.学前期  
B.青年期  
C.学龄期  
D.成年早期
[答案]:C
26.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答案]:A
27.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  
C.比纳—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答案]:B
28.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答案]:A
29.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答案]:B
30.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
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D.操作性为和反应性为
[答案]:B
31.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答案]:C
32.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答案]:B
33.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A.认识动机  
B.赞许动机  
C.成就动机  
D.交往动机
[答案]:C
34.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中,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是()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答案]:D
35.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答案]:C
36.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答案]:C
37.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归属学习
[答案]:C
38.()是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A.组合律  
B.活动律  
C.强度律  
D.差异律
[答案]:A
39.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应用技能  
D.学习技能
[答案]:B
40.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答案]:D
41.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A.打开收音机  
B.草书  
C.实弹射击  
D.开车
[答案]:B
42.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的品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答案]:D
4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答案]:A
44. 下列学习律不是桑代克提出的有()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强化律
[答案]:D
45. 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答案]:B
46.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答案]:C
47. 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答案]:C
48. 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答案]:C
49. 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答案]:D
50. 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B
51.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处于青年期的特征是()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答案]:A
52.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是()
A.实践  
B.反应  
C.反射  
D.学习
[答案]:D
53. 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
A.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
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
[答案]:C
54. 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答案]:B
55. 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答案]:A
56. 乌申斯基的代表作(),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答案]:B
57.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答案]:B
58.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提出了()认知方式。
A.场依存-独立型  
B.冲动型
C.沉思型
D.整体-序列型
[答案]:A
59.下列关于对“学习”的理解,错误的有()
A.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     
B.行为的变化意味着学习的存在
C.动物也存在学习            
D.学习引起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的变化
[答案]:B
6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答案]:A
(二)材料分析题
1.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上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答题要点】: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该教师并没有将该班的学生认定为差生,使学生建立了信心,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体现了导向性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该教师没有将该班学生当作差生对待,做到了爱护和尊重学生,同时又要求该班学生要努力,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该教师根据该班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正面鼓励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2.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题要点】:
材料中的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了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今年新学期开学,马上开始的军训让学生养成了随身带矿泉水的习惯,并且将这一习惯带到了课堂上。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的课渐入佳境,“咚”,一个矿泉水瓶子掉到地上,但不知道是哪个同学掉的,我看了一下大家,“别着急,天很热,我也有点渴了,下课咱们再喝水,好吗?”同学们轻声的笑了起来,我的课继续进行,刚讲了一会儿,“咚”,又一只矿泉水瓶子掉到了地上,同学们朝小新那边看去,他的脸腾地红了,站起来,“老师,我本来想……”,课堂上时间是很宝贵的,我马上接上话:“小新,我知道你想把瓶子收起来,没关系,先听课,好吗?”他如释重负的坐下,同学们好像也松了一口气,毕竟是第一节课,他们对老师的脾气还不是很了解啊。离下课还有两分钟,“咚”,第三只瓶子掉下,这一次,同学们齐刷刷的看着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同学们,我们应该感谢这几位同学,他们在为我们的课堂伴奏呢,只是音调太单调了一些。”“哄”,同学们会心的大笑了起来,同时鼓起了掌。第二天去上课的时候,所有的矿泉水瓶子整齐地摆在教室后面的一张桌子上。
试用教育理论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题要点】:
1)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而艺术的处理好上课过程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是课堂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这些事情与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完全处于教师教学计划之外,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完美地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教与学始终在师生的最佳情绪与最佳状态中进行,达到教学效果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好自己的教育机智,运用一定的策略,艺术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2)本例中,老师迅速处理了突发事情,既没耽误讲课,又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生理解和宽容,如果又能巧妙的运用机智和幽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作为这三个源泉的高级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智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威信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机智实际上是教师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素质、素养,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总结与积累,以及与教师个人具体工作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教育能力,一种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比如本题中的例子,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做教师的很容易遇到,但要真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得心应手,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它除了自身的素质之外,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深厚的爱,教师才能把这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为一门教育艺术。
4.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题要点】:
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案例分析题
1.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小刚改掉这个坏毛病?
【答题要点】: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
4)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向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提问。
2.王晓刚以中考第五的身份免费进入市重点一中,升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3名,他不服气,努力学习,尤其是临近期中考试更是废寝忘食,希望通过期中考试挽回名誉,然而好运并没有光顾他,期中考试成绩排到31名。尤其是数学一塌糊涂,数学老师找他谈话:“你怎么回事呀?我就怀疑你中考的成绩是不是真的?”他沮丧极了,原有的自信与兴趣消失殆尽,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之所以这样是自己笨的缘故,渐渐地开始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王晓刚怎么了?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请用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并回答下面问题:
(1)造成王晓刚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有哪些?(提示: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
(2)如果你是他的班主任,该怎么办好呢?
【答题要点】:
1)原因
主观原因:
①体验挫折 升入高中第一次摸底考试排名靠后,获得是痛苦的体验。
②求胜心切 通过努力想在期中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但求胜心切,动机过强,导致考试焦虑,发挥失常。
③习得无助 连续两次考试落后,导致自信心下降,产生习得无助感。
④归因偏差 没有考好,归因为自己笨。
客观原因:
①学校激烈的竞争氛围;②教师的冷嘲热讽,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2)措施
①充分利用期望效应
②赏识激励,培养自信
③加强成就动机训练。
④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⑤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⑥争取各任课老师以及家长的配合
3.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
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