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模拟自测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 11: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9-8-1 11: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模拟自测题3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对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情绪体验的重点是焦虑问题。
2.记忆术就是指设想一些方法,利用某些工具和技术来帮助记忆。
3.对于自卑的学生,一旦核心信念业已形成,并且被一次次的生活事件所强化、所确认,自己解脱出来并进一步质疑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4.归因与心理健康无关。
5.儿童期的孩子建立起群体式的伙伴关系。
6.绝大多数人的焦虑属于非病理性的,其焦虑反应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的特点。
7.轻微的抑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没有多大危害。
8.情感上的依赖是指在遇到一些作业、事情或者困难的时候表现出依靠成人来解决的心理。
9.情绪的宣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身体的宣泄,一类是心里的宣泄。
10.如果辅导对象的攻击性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出现了严重伤亡事件等,这种攻击性行为属于违
法犯罪范畴,心理辅导员应马上撤出。
11.社交技能训练只要征求青少年本人的同归即可。
12.思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13.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获得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
14.团体训练就是一个教师带领一群学生玩游戏。
15.想象力的丰富与否不会影响青少年思维过程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心理过程

2.广义的学校心理辅导

3.发展性辅导

4.移情

5.厌恶法

6.行为强化法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划分为哪五类?

2.简述中小学校心理对辅导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
3..简述心理辅导开始阶段建立咨访关系时的要点。

4.在心理评估中运用观察法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5.谈话法的优点是什么?

6.简析价值观辨析法的理论基础。

7.简述常用的记忆力训练方法。

8.简述常用的记忆力训练方法。


四、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控制愤怒情绪的方法,并从中任选一种结合实例谈谈自身体会。


2.面对中小学生的拖延表现当如何辅导?


3.试析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特征。





















以下是本试卷的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1-15题)
  错对对错对 对错错对错 错对对错错
二、名词解释
1.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
2.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面向学校中各类成员的心理辅导。
3.是指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市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4..实质是来访者幼年时代的情绪态度被引出了潜意识,将辅导员看成是在早年生活环境中和自己有着重要关系的人,并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情感置换给了辅导员。
5.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
6.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题
1.家庭环境;早期教育;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社会事件与心理应激;人格类型特征
2.全心全意为来访者服务;尊重来访者 ;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3. (1)初次会谈时,即向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也可以用微笑或一个引导学生坐下的手势等形式开始辅导;
 (2)初次会谈时,辅导人员可以就辅导的性质、限度、角色、目标以及特殊关系等向对方做出解释;
 (3) 对来访者要热情有礼、耐心慎重,装束整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
  (4)  建立并保持积极的辅导关系,还需要辅导人员掌握一些有用的方法,如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准确的同情和真诚。
4..观察者应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决定着观察结果的真实程度;尽量避免主观心理效应的不良影响;把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5.灵活性大;回答率高;能有效地控制调查环境;有利于深入探讨问题;所得资料真实;可解除来访者的顾虑;谈话法不受来访者的书面文字能力限制;是最亲切、最深入的方法。
6.价值观辨析法的理论认为,简直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往往不能清晰意识到,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它进行明辨,价值辨析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她们的直接生活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地 态度。
7.保持信心、集中注意力、理解后记忆、探寻规律、运用联想、多种感官参与、不断复习、掌握记忆方法。
8.保持信心、集中注意力、理解后记忆、探寻规律、运用联想、多种感官参与、不断复习、掌握记忆方法。


四、论述题
1.情境转移法;理智控制法;评价推迟法;目标升华法。

2.鼓励学生端正认识,悦纳自我;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弃旧图新,勇于创造;磨练意志,迎难而上;与人为善,满怀热情;热爱学习、工作;改变环境,激发好奇;自我监督,及时纠正;总结教训,改变行为。

3.神经症:没有脑的器质性病变,也没有足够的躯体疾病;精神活动能力低下,常伴有焦虑和烦恼;自知力良好;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有迫切的治疗愿望。
人格障碍:一般始于青春期;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误;认为自己对人无任何责任;总是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行为后果有害;否认自己的人格障碍。

发表于 2019-8-1 11: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模拟自测题1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个体的心理特征不具有相对稳定性。
2.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3.儿童最早的思维不是依靠语言而是依靠动作进行的。
4.归因与心理健康无关。
5.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
6.积极归因指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脑子笨、力不从心,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而已。
7.嫉妒是一种常见的负面情绪,可能使我们对那些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产生第一和疏远。
8.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渐获得的。
9.教师的评价随意、绝对化以及以偏概全对学生影响不是很大。
10.人的心理是遗传的结果。
11.社交技能训练只要征求青少年本人的同归即可。
12.事实上恫吓这种自我表现策略可以达到长期的目的,对长期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好处。
13.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14.团体训练就是一个教师带领一群学生玩游戏。
15.想象力的丰富与否不会影响青少年思维过程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心理过程

2.广义的学校心理辅导

3.发展性辅导

4.解释

5.自我开放

6.行为强化法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有哪些?


2.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哪些?



3.简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因素。

4.简述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特征。


5.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6.简述情感反应技术的价值。



7.辅导人员应掌握的非言语行为技术包括哪些?



8.简述运用代币法的注意事项。






四、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试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



2.试述行为转变法的基本原理。




3.《吕氏春秋》中书“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种接神,则生害矣。”请结合本课程主旨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以下是本试卷的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1-15题)
错对对错对 错对对错错 错错对错错
二、名词解释
1.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
2.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面向学校中各类成员的心理辅导。
3.是指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特别市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4.就是为来访者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辅导人员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困扰作出合理化的说明,从而使来访者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其思想、观念与行为。
5.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是指辅导人员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于来访者共同分担或分享。
6.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题
1.自我意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劳动实践。
2.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人格类型特征
3.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
4.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工作;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专门工作;是辅导人员通过言语等手段对当事人给予指导、帮助的过程。
5.开设心理辅导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小组辅导
6.有助于促进辅导双方情感的沟通;有助于来访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有助于检验辅导人员对来访者理解的准确性。
7.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特征,空间距离,沉默。
8.确定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确定代币的类型,选择支持代币的强化物,建立代币兑换规则。

四、论述题
1.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2.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情绪自我调控能力。3.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4.健全的意志。5.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6.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7.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性。8.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
2.行为是学习的结果,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
3.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