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曹七巧的悲剧成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2 00: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00: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造成曹七巧悲剧的个人原因
(一) 性格决定命运
“所有的悲剧都是性格悲剧。”至今虽未有定论,但有它合理的因素,曹七巧扮演的是一个受压迫者和压迫者双重角色。她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姑娘,一步一步性格蜕变由泼辣、张扬、开朗变得扭曲,曹七巧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她的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是因为造成她悲剧的根源在于她的性格——琐碎、自卑、阴损、乖戾。她根本也摆脱不了。
曹七巧原本是麻油店里长的女子,能周旋于众多男子之间,足见其要强、泼辣、张扬、开朗的性格。她对生活和爱情像所有年青的女孩一样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她的爱情起初是纯洁的。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沈裁缝的儿子。他们个个都是充满活力的人。“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的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些真心。”那么她便可过着底层社会里平凡而真实的人生。她的生活也许仍是美好的。可是她的兄嫂贪图荣华富贵,想攀高枝,一手安排。把她嫁给了上海富室姜家,做了姜家二少奶奶,从此拉开了她悲剧人生的序幕。开始了她畸形的悲剧的一生。门户的错配种下了悲剧的种子。她的丈夫是个病入膏肓的残废,“整天躺着,脊梁骨直溜下,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她虽然知道这桩婚姻是买卖的,但七巧并没有对这桩婚事进行竭力的反对,即使她反对结果还是一样。曹七巧虽做了上层社会的太太,角色的突变,地位的骤变,却又不能给自己个重新的人生定位,而对陌生的生活和陌生的人群,曹七巧不能适应,失去了自我,变得彷徨和迷惘。
在姜家,底下人带着有色的眼睛去审视她,姜家人更是把她算作可有可无的行列,老太太不把她当人看。例如:“她的话,老太太哪里听得进?”由于出生地位低下,连丫环也瞧不起她,在背后指指点点、冷嘲热讽她,例如:“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又如小双道:“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你还没听得她谈吐呢!……”刚开始她也许想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但是曹七巧的话语总是刻薄的,并且从来不知道忌讳些什么,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说话也从不考虑后果。在和人相处时她琐碎的性格伤害到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再加上自己的出生遭到别人嘲笑与讽刺。所以她的人缘很坏,她又从不在外人面前表露自己内心的自卑,在她的地位受到了攻击,她变得多疑、阴损又没有倾诉对象,内心的痛苦无处发泻。但是七巧没有退缩,因为骨子里头她有顽强的一面。在姜家的人都瞧不起她,她没有退缩,犹如一名战将,她苦苦挣扎着、抗争着。却也有时小露锋芒。
嫁到姜家,她痛苦、怨恨,但她却不能逃避。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张扬的性格使她大胆地寻求,而这种寻求大都时候没有低眉顺目,则是以酸溜溜的活泼或恶毒的口气加以宣泄:“你去换你二哥坐!”在她眼里都如同作怪小鬼,她泄愤、漫骂、恣意横行。脾气的暴躁,诉了内心的不满,以发泄心头之火,却也在她人生旅程上给了致命一击,与季泽的爱为之流产;这样一个蛮傲、自大的女子,屈辱来得比别人都要彻底。满腔的情感遭到回绝,柔情沉入无底的深渊,逐渐浮出的是无边的仇恨,热情幻化成仇恨,攻击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兄嫂不恤手足之情,把七巧作为商品与封建大家庭没有生命力的残废人姜二爷联姻致使麻油作坊小业主的背景,使她在姜家既是奶奶,却又处于边底下人也瞧不起的独特地位,这一切使她苦楚,却得不到任何慰藉,兄嫂给予她的是金钱的理论,丈夫给予她的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自己寻求的爱,却又石沉大海,重重重压,使她逐渐丧失了天良,收敛了最基本的人性,贪婪着和周围的人角逐着黄金,这所有的一切像一把无情的枷锁,使曹七巧原来性格变得阴损、毒辣。从而造成她一生的悲剧。
(二)变态的心理
找到人生安稳的依靠,是大多数女性追求,曹七巧作为一名普通的女子,同样有着对爱情的美好追求。而婚姻本身就应该建立在双方深厚的感情基础之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在兄嫂身边长大的她,在传统婚姻的熏陶下,走着别人为之铺设好的路。她是婚姻的接受者。但她还是渴望得到爱情,由于丈夫残废,使她对生活、爱情的一切憧憬与希望都成了泡影。这种没有爱情的买卖婚姻让七巧在情感、情欲上饱受煎熬。虽然说曹七巧都生了孩子,但对七巧来说:“真的,连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情欲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的压抑,她只能强压情欲之火。但“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 “她当初为什么要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②可是姜季泽却是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但作为姜家的少爷,姜季泽谁都敢沾;玩归管玩,但是他却没有足够的胆量,背负着“乱伦”名声。他提醒自己“不惹自己家里的人,一时兴趣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天天在自己眼前,是个累赘……他年纪轻轻,凭什么要冒这个险”其实季泽根本就是她不该爱,也不值得她去爱的人。可是七巧在情感与情欲上愈得不到满足,需要愈强烈,添加了太多的幻想;在人性的本能之网中挣扎,最终只得伤痕累累。“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当曹七巧对爱彻底绝望后,她把自己裹在无边的黑暗里,走着凄凉的人生之路,。不但使自己的余生贫乏空洞,还扼然周围的人点滳的情感。她要让周围的人给她这份干枯的情感殉葬。按照弗洛依德学说,原欲就像一条河,如果它受到阻碍就会溢向别的河道,直接导致变态行为。③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别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债;日积月累,对于姜老太太、兰仙等人的仇恨慢慢的转移,不管是否转移到自己的亲生骨肉。她的思想里只有报复,由被锁者变为了锁人者。她的两个孩子长白、长安是无爱的产物,成了她直接余毒的对象。她亲手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只有半条命。
她整夜要自己的儿子长白陪她抽大烟,哄儿子说出与媳妇间隐私为乐趣,然后在桌上当着亲家母的面,取笑、羞辱儿媳。七巧这种杀人于无形的高明手段,最终儿媳感觉“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一病不起,抑郁而亡。
姜长安在爱情上是比较纯洁的一个人。童世航也是一个经历过世面的人,他想找一个传统的女子为妻,姜长安就是她要找的那个类型的女子。但七巧还是设计拆散了女儿长安与男友童世航的恋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幸福的生活,连自己的女儿也别想得到。例如:长白道:“妹妹呢?来了客,也不帮着张罗。”七巧道:“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七巧心解释道“这孩子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童世航不由得变了色。”七巧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改变了女儿长安在童世航心中的形象。彻底断送女儿长安的幸福。长安觉得“这是她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早早结束了它。”④在七巧看来女儿的婚姻的失败才能减轻她的痛苦。长安的生命七巧的掌控中,成了七巧生命的外延,女儿又将成为下一个曹七巧,又一出悲剧将上演。七巧由被“锁”者变成了“锁”人者,沦为没有亲情的恶魔,带着孤独的悲哀,带着情欲的渴求,走完了苍白的人生旅程。变态的心理和人性的弱点就像一把双刃刀,毫不留情地刺伤了自己,也刺伤别人,曹七巧的疯狂让我们体会到她变态的心理是七巧悲剧形成的主要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00: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造成曹七巧悲剧的社会原因
(一) 金钱的欲望而铸造的黄金枷锁,决定了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在姜家低下的地位、情感、情欲长期的压抑,她得不到半点的温情,孤独无助,这一切暗影追随着曹七巧,在长期的煎熬中,金钱成了她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与精神寄托。麻油店长大的七巧对金钱有中无师自通的意识,在“有钱能使鬼推磨”、“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年代,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自己。而她也只能靠掌握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有了钱,姜家可以买她做媳妇,有了钱,在姜家才有地位,甚至才有安全感,也有了尊严。为了钱,她的兄嫂可以将她卖给了一个残废;想要钱,兄嫂一次次登门看她。
七巧在婚前日子过得并不畅然。在兄嫂的诱导下,贫穷的不甘心,改变地位的欲念,使她放弃了“多少对她有点真心”的爱,放弃了被爱的角色。金钱毁了她的幸福,她把青春和幸福作为黄金的筹码;卖掉了自己的一生,为此她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在这桩交易中她得到的也只是一点金钱。她用婚姻实现了人生的理想。这种选择多少有些悲壮的色彩,却也无可奈何,多少年来,婚姻是女人的保障,甚至是女人的阶梯,而曹七巧更是迈出了典型的一步。外部世界是空的,内心是痛苦的,对她而言,生活没有了人生的意义,黄金的占有欲凸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从此以后,七巧更看重钱,她开始不顾一切追求金钱,金钱毁了她的幸福,她仇恨金钱。起初如果说过去是别人把黄金的枷锁套在她头上,那么后来,是她把自己套在黄金的枷锁中。因为,当她奋力反抗这命运不公平时,发现金钱就是权势。只有沉默的黄金才是最真实的,正如她讥讽兄嫂的那样“等我有钱了,我不愁你不来。”她相信只有金钱才能改变她的地位。为了黄金,可以让独生子结婚;“不怕他想她的钱”因为钱最终是她的。为了黄金,却不让女儿恋爱。因为她害怕女儿的婚姻会损失她的金钱,她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金钱而不是家庭与亲情。
在姜家这个封建大家族里,金钱对她是何等的重要,是她赖以生存的唯一实在的东西。直到丈夫婆婆死去,七巧分到家产终于有了钱。她捏紧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她要完全占有它们,容不得别人的窥视。他的侄子春熹和女儿长安玩耍时扶了长安一把,她竟不管才十三四岁的年纪女儿的感受,劈头盖脸的给了春熹一顿好骂;欺负她的女儿,想着她的钱。之后又教训长安:“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是想要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得之不容易,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上人的当……叫你以后提防着点儿,听见没有?”⑤之后她把春熹赶走了。哪怕是她一生只爱过的男人季泽也不例外。在分家时她不肯让季泽平分家业,为金钱点燃的欲望驱动着,七巧用尽心计时不时到姜家权威者的面前说东道西,压抑心中的愤怒与痛苦,即使是她一生所爱的人季泽,也要从他手中抢夺老太太留予她的一点纪念品,但最终“他们孤儿寡母被欺负了。”
分家后不久,季泽来访,并向七巧表白,虽然她并不相信季泽,疑惑他是为了她的钱而来的,所以加意防备着。当她弄清楚季泽是来算计她用一生换来的钱时,她对所有的男人绝望了。她暴怒起来,再也无法克制自己了,并疯狂的撕打季泽。如:“她端走盖碗来吸了一口茶……将手里的扇子身季泽头上滴溜溜掷去……打翻了玻璃杯,酸梅汤淋淋漓漓溅了他一身。”“她隔着一张桌子探身过去打他……”她对所有的人绝望了,于是她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是靠不住,靠住的只有钱。”
“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了自己。”爱情折磨了她一世一家。但再深的爱,提到黄金却黯然失色。生死不能的爱在金钱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黄金的枷锁猛然当空扫下,这些年艰难苦寻的爱昙花一现,完了,永远地完了,剩下的只有无穷的悔恨。“她要从楼上的窗户再看他一眼”“这一眼包含了一个女子半生的爱,是怎样的不舍与悲伤”但又怎么能抵得了黄金的魔力,欲望之火也烤干了她人性中的脉脉温情,直到耗尽她所有的精力与生命。
(二)社会环境
从《金锁记》记的选才背景来看,故事大约发生在二、三十年代初期东方的商业大都市上海,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浓厚的都市。当时的上海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新旧交替的时代,而上海更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汇点,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残余势力胶合,在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文化中的沉渣吞噬下,人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等在人们生活的环境里还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头脑里的封建思想也已经根深蒂固,它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曹七巧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的。在那个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疯狂的时代。七巧眼里只有钱其它的什么也不重要了。她所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潜在地左右着曹七巧的思想决定着她的一生。
(三)封建礼教是造成曹七巧悲剧的又一杀手。
1、封建门第等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里,中国封建的等级是按品级、身份地位、门第来划分的,人们看重的是身份、地位而不是人本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家随夫,夫死随子”的等级观念已有几千年的传统,婚姻当然更讲究门当户对了。七巧与姜家二少爷的结合冥冥之中种下了命运的苦果,注定是一出悲苦、苍凉的结局。
姜家就是等级森严的家庭,在姜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对于人的出生地位,有着严格的规定。人的出身,更是决定他的地位与所受到的尊重。而曹七巧凭借这一婚姻,由贫民阶层一跃而成为贵族,拥有了继承财产的机会,逾越了这封建等级制度,这使得姜家上下的人对于麻油店里出身的七巧,自是以一种轻视的的眼光,鄙视的态度去对她。使姜家七巧受尽歧视,得不到作为正常人应该有的自尊心的满足。而七巧做了姜家正室,无形中她已把自己的身份作了定位,两者的冲突自然使曹七巧没有一个稳定的心态。
曹七巧当初无条件地遵从“父死,长兄为大”的封建思想而嫁到姜家,使原本自由、活泼的少女陷入了自卑、多疑、压抑的泥潭。七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兄长考虑的是家庭的经济利益,而不是她的爱情与幸福。在婚姻生活中她从未有过正常的性满足,她对残废丈夫有着本能的厌倦,但为了生活,她只能依附男人。她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封建社会的秩序。
2、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封建家庭中的人难以冲破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最主要是因为伦理道德要求当时的妇女遵守“三纲五常”,谁也无法逾越封建伦理道德的地线。假如当初曹七巧在丈夫死后为了自己情欲满足冲破这条道德底线。在当时的观念下她就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那姜家一定会把她扫地出门。而七巧一旦离开姜家,因为身无所长,生存下去都会十分困难。所以曹七巧不能不拼命守住她用一生幸福换来的、生存所必需的一点点财产。严格捍卫着这封建伦理道德。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00: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曹七巧的一生是可怜的、可悲的、可恨的、可叹的。她是中国大多数女性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典型,错误的婚姻使她的原来的性格扭曲变得阴损、毒辣。因为金钱,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爱情和正常人的生活。戴上黄金的枷锁最后灭绝了人性,变成了魔鬼。她的一生又是那个社会真实的写照,更是一种批判。
【注释】:
①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南京师院出版社 1982年  第2页
②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之《金锁记》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第76页
③ 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第170页
④ 张爱玲《张爱玲名作欣赏》  华侨出版社  2003年  第24页
⑤ 文学语言学研究  《扭曲的心灵 可悲的人生》2007年  第16页
  【参考文献】:
    ⑴ 金宏达  《论张爱玲的小说》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年
    ⑵ 于青  《寻找张爱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5年
    ⑶张爱玲  《张爱玲文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年
    ⑷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合肥文艺出版社  1991年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