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11-9-21 08:41:59

中层的三大难关

三、中层的三大难关

在职场里面,中层干部都要闯过三道难关,即上司关、同僚关、下属关。每一道关壳都是一道坎,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中层干部,哪一个坎迈不过去,都可能对自己职业生涯造成制约。如果有两个坎迈不过去,对职业经理人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一)上司关
第一关壳就是上司关,如何得到领导的赏识,得到领导的认可,这是职业经理人要仔细研究、正确对待的一个问题。

1.不要总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在工作中我曾接触过一些管理人员,在和我交流过程当中,他们就流露出一些情绪出来,在单位,论学历他是本科、硕士或博士,论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论资格大家都知道,论贡献大家也看得见,但是老板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某些重要的事情就不让他做,某些重要的机会不让自己去。他们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感觉自己才高北斗,但是生不逢时。其实,这不能一味地怪老板,更要想一想自己。

【案例3】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刘备的充分地信任下,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刘备这个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每个人都遇到刘备该多好,但是我们的老板不是刘备,问题是我们自己也不是诸葛亮呀?!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说不见;第二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还是不见;第三次再去,终于在了,但是懒洋洋的还在睡午觉。刘备就在那等,等了很长时间,等得张飞都不耐烦了,但是刘备说还是要等,到最后终于见了。
其实如果在这之前,诸葛亮没有把自己的品牌做得足够大,没有把自己才干向他的朋友、向他的同学、向他的老乡、向他的老师进行传播,自己的才干、自己的名声,不是做得足够大的话,刘备可能去三顾茅庐吗?绝对不会。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个事情好像是诸葛亮有意设了这么一个局,然后刘备这个人不知不觉的钻到这个局里面来。
所以,假如我们是诸葛亮,现在的老板不赏识我们,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设一个局,想出一些办法,让老板发现自己的才干,让老板赏识自己、相信自己、信任自己,然后给自己机会、给自己平台呢?
因此,我们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怪老板,而应该怪自己,琢磨一下自己,该发挥的时候有没有发挥,该表现的时候有没有表现,是不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老板相信你能够做事情,而且非常愿意把事情做好。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都非常非常的现实。

2.想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也许有的人说:我这个人靠本事吃饭,不喜欢溜须拍马,不喜欢去逢迎,不喜欢去讲好话,那是另外一回事,而我们现在谈的话题是如何得到领导的认可,你在领导面前不表现自己的才干,领导怎么可能认可你?!所以,第一个难关就是领导认可,你要想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干,让领导相信你愿意做事情,而且能够把事情做好。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中层干部和老板的关系处得非常好,不乏这样的案例,比如诸葛亮跟他的老板,关系做得不错;和珅和他的老板也关系处得非常好,乾隆皇帝对他非常赏识,给他当首席军机大臣、侍卫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对万千宠爱皆于一身,还把自己的第十个女儿嫁给了和珅的儿子。和珅跟领导之间不仅仅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儿女亲家。这充分说明,和珅是得到领导的赏识的,而且皇帝对他很信任,也是发自内心的。虽然和珅是一个贪官,同时他对领导又很忠诚,这在我们管理里面,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

(二)同僚关

1.企业的另一个通病
第二个难关就是同僚的支持,大家都是中层干部,你是生产部经理,他是销售部部长,这个人是办公室主任,那个是财务处的处长,大家都是中层干部,谁也不比谁大,谁也不比谁小,你可以不听我的,我也可以不听你的,因为大家是平行的,没有强制关系,所以就会出现三个不:不买账、不服气、不示弱,你有你的一块自留地,我有我的一亩三分田,你管你的销售,我做我的生产,互相不买账,这也是通病。

2.企业里合作的必要性
一个单位里,如果大家都互相不买账,这个企业就搞不好。一个企业要发展,决定了所有的中层干部之间必须要合作。如果生产部不和销售部合作,销售部辛辛苦苦拿到定单回来,生产部因为对销售部有意见,不愿意把产品拿出来,这个企业还有利润吗?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不合作,人力资源部找来一个老师来给大家做培训,结果其他部门的人是谁都不来,这个企业的培训效果会好吗?这个企业能和谐吗?企业要发展决定了所有的中层干部之间必须要有合作。

3.同僚之间的其他关系
其实,所有的中层干部之间也不仅仅是合作关系,还有利益关系、竞争关系。比如到年底要发奖金了,奖金的总额就这么多,张部长拿多了,李部长就要少拿一点;王部长拿多了,赵部长就要少拿一点。凭什么你拿的多,我拿的少?竞争关系就出来了。或者在所有的中层干部之间,企业要提拔一个副总,提拔了张三就不能提拔李四,提拔了王五就不能提拔赵六,凭什么你上去做副总,我上不去,竞争关系非常残酷。

4.同僚之间关系不好导致的问题
有人常说:一个中层干部如果做不好,老板会把他干掉,如果一个中层干部做得太好,其他的中层干部可能会联合起来把他干掉,因为他太好了,就妨碍了大家,于是大家就形成一个集团,把他视为人民公敌。
企业里有的人确实跟老板关系处得也不错,自己能力也强,但是不注意和其他同僚保持和谐的协作关系,同事关系很糟糕,闹到最后不共戴天,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板就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那边是一个团队,是一伙人,而你是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出意外,老板所做出来的抉择肯定是让你离开,而你离开的时候你还想不通,该离开的是他,不应该是自己。到另外一家单位去上班,继续重复上演昨天的故事,到最后临老了可能还想不明白,究竟错误犯在哪里。所以同僚支持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三)下属关
如何得到下级的拥戴,得到下级尊敬,也是一个问题。

1.管理理念的发展
管理要与时俱进,过去,做干部多容易,做干部就是管人,管人就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好使,有权就可以下命令,安排工作、检查事情,遇到不顺眼的拍桌子、发脾气、训人,当官谁都会。过去我们讲过一句话说:在学校里,如果你不会教语文,不会教数学,那你只能当校长了,当官还不会,那你太傻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企业里面,已经不像过去计划经济那个年代,傻子都能当官,现在要与时俱进,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他们在学校里面,读的都是西方的一些管理思想,追求民主、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化,这些人往往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脾气,都有自己的个性。到了单位来了,在你的手下干活,你看他不顺眼就批评他,你认为好像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他受不了,你批评他两句,他心里马上就有感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抬腿就走人,有点本事、有点脾气、有点个性的人,就被你这三言两语,一个个跑得光光,留下来的都是没有脾气、没有本事、也没有个性的人,像苍蝇蚊子一样的拍都拍不走。这样,你这个部门的活,谁去干?你的企业怎么能走得更远?

2. 管理手段要以人为本
管理的方式要与时俱进,不能像过去那样管了,要讲究手段的优化,要研究以人为本。
作为员工个体上来讲,他说要以人为本,尽可能要让他舒服,然后做事情可能就更愉快,做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更好一点。作为管理者,也要研究以人为本,一方面我们要制度管理,一方面我们要绩效管理、要目标管理、要数字化管理,同时我们也要以人为本,把对方看作一个立体的人,然后为了实现那一个目标,可以用尽可能让他舒服的一些手段、舒服的一些方式,让他能够接受你的想法,然后把事情做好,这就叫以人为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层的三大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