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17秋《刑法总论》在线作业
浙大《刑法总论》在线作业一、判断题:【10道,总分:20分】
1.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才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减轻或免除处罚。(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3.犯罪集团,既可以是事先通谋的,也可以是事先无通谋的。(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4.宋某基于杀人故意朝仇人肚子捅了一刀,见被害人非常痛苦,宋某又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经查明,宋某的一刀刚好割断被害人发炎的阑尾,即使不被宋某及时送往医院也不会死亡。由于宋某的救助行为与被害人不会死亡的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宋某不是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未遂。(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5.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6.甲教唆乙去抢夺丙的提包,乙在接近丙时一拳将丙打倒,然后才抢走了丙的提包。对甲应按抢夺罪既遂论处,对乙应按抢劫罪既遂论处。(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7.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要件,离不开犯罪客观要件做为其客观依据。(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8.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9.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三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0.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二、单选题:【20道,总分:40分】
1.薛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刑7年,刑满释放后仅一年又犯交通肇事罪,对薛某应( )。 (满分:2)
A. 加重处罚
B. 按累犯处理
C. 加重或从重处罚
D. 不按累犯处理
2.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犯罪分子还有漏罪未判,应当对漏罪进行定罪量刑然后按( )。 (满分:2)
A. 先减后并方法并罚
B. 先并后减的方法并罚
C. 相加方法井罚
D. 吸收方法并罚
3.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满分:2)
A.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B.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 必然因果关系
D. 客现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关系
4.某甲向某乙讨债不成,遂将某乙劫持并关押月余。某甲的行为是:( ) (满分:2)
A. 继续犯
B. 连续犯
C. 牵连犯
D. 状态犯
5.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满分:2)
A.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 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 甲对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自己的父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应择一重罪处罚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 )。 (满分:2)
A.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 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C. 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7.我国《刑法》中对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处罚原则为( )。 (满分:2)
A. 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B. 应当免除处罚
C.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我国《刑法》关于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的处罚规定都体现了( )原则。 (满分:2)
A. 罪刑相当
B. 罪刑法定
C. 罪责自负
D. 主客观相统一
9.出于一个故意或者过失,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这种行为在刑法上称为( )。 (满分:2)
A. 吸收犯
B. 牵连犯
C. 想象竞合犯
D. 惯犯
10.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且已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 )。 (满分:2)
A.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 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 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D. 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11.下列属于我国刑法学中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是( )。 (满分:2)
A. 罪过性
B. 刑事违法性
C. 历史变化性
D. 阶级性
12.我国刑法分则类罪分类的主要标准是( ) (满分:2)
A. 一般客体
B. 同类客体
C. 直接客体
D. 简单客体
13.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它体现了空间效力原则中的( )。 (满分:2)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折衷原则
14.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 )。 (满分:2)
A. 主犯、胁从犯、预备犯、教唆犯
B. 首犯、胁从犯、未遂犯、教唆犯
C. 主犯、实行犯、帮助犯、从犯
D.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15.关于减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2)
A.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其有期徒刑的刑期,自行为人被羁押之日起计算
B. 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主刑减刑的,其缓刑考验期相应缩短
C. 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主刑减刑的,其缓刑考验期不受影响
D. 减刑只适用于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管制不存在减刑
16.下列关于教唆犯的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2)
A. 甲教唆乙实施杀害丙的行为,结果乙口头允诺,但实际只是去丙家盗窃了一台彩电,则甲不构成教唆犯
B. 甲乙共同约定实施了盗窃行为,在盗窃得逞之后,甲临时起意,向乙使了个眼色,乙心领神会放了把火毁灭现场,致使大量财物被烧毁,则甲构成放火罪的教唆犯
C. 甲已经打算实施杀人行为,但是还在犹豫之间,乙见状给甲打气,鼓励甲实施行为,结果甲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则乙构成教唆犯
D. 甲对乙说:“你去犯罪吧。”结果乙实施了抢劫行为,则甲构成教唆犯
17.下列哪种情形应当核准执行死刑?( ) (满分:2)
A.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故意伤害罪
B.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过失致人死亡罪
C.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过失致人重伤罪
D.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期满后,裁定减刑前犯故意伤害罪
18.高某持刀杀其父,其父受伤尚未死亡,高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高某的行为属于( )。 (满分:2)
A. 故意杀人未遂
B. 故意杀人既遂
C. 犯罪中止
D. 意外事件
19.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满分:2)
A. 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 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 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 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20.下列哪种情形属于自首:( ) (满分:2)
A. 甲某犯破坏选举罪后,自动投案,但在投案以后又逃跑。后来被公安机关抓获,如实承认自己的罪行
B. 甲某在犯敲诈勒索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是后来又翻供,拒不认罪。直到被检察机关起诉至法院,在庭审期间才又恢复原先如实的供述
C. 某饭店老板甲某为了败坏丙某饭店的声誉,挤垮丙某的生意。便指使本店的伙计乙某往丙某的汤锅中投放老鼠药。结果造成多人中毒死亡。乙某见罪责难逃自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说此次投毒是自己一人所为,与甲某无关,一人承担了案件的全部罪责
D. 甲某因为盗窃银行时被当场抓获。在审问中,甲某又主动交
三、多选题:【20道,总分:40分】
1.某乙在黑暗中误入某甲院内,某甲的猛犬向某乙进行攻击。某甲明知猛犬正在咬人,却不予制止。后来,某乙被咬伤要害死亡。某甲的行为:( ) (满分:2)
A. 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B.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 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 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2.缓刑的适用条件是( )。 (满分:2)
A. 必须有自首情节
B. 必须是针对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 罪犯必须有悔罪的表现
D. 对罪犯不关押也不致再危害社会
3.下列哪几种情况的假释犯,应依法撤销假释( )。 (满分:2)
A. 假释期内又犯新罪的
B. 不按规定向监督机关报告自己活动情况的
C. 擅自迁往外地居住的
D. 发现还有其他罪行没判决的
4.甲某经常受乙某的欺负,心怀怨恨。某日甲某开车,乙某令其停车,甲某故意开车将其撞倒。甲某以为乙某已经死亡,然后将乙某搬到车上,在路过一大桥时将乙某的尸体抛到河中。经法医鉴定,乙某是因为溺水而死。( ) (满分:2)
A. 甲某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 甲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C. 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 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5.我国刑罚同其他法律强制方法相比较,有以下显著特点( )。 (满分:2)
A. 必须依法适用
B. 严厉程度不同
C. 适用对象不同
D. 适用机关不同
6.对下列哪种情形应当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 ) (满分:2)
A. 甲某犯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B. 甲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C. 甲某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D. 甲某犯抢劫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7.下列哪种情形属于共同犯罪:( ) (满分:2)
A. 甲乙共谋要一起杀死丙,到约定的时候乙未去,由甲一人单独将丙杀死。
B. 甲某(女)与乙某(女)积怨甚深。为了败坏乙某的名声,指使其丈夫强奸乙某。甲某的丈夫将乙某强奸。
C. 甲某唆使一个15岁的中学生乙某从家中偷出金银首饰,然后低价向乙某收买。
D. 甲某在将乙某杀害之后,为了销毁罪迹,指使丙某将乙某的尸体浇上汽油焚毁。
8.属于犯罪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的有( )。 (满分:2)
A. 物质性的特定的危害结果
B. 危害行为
C. 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D. 特定的方法
9.下列哪种情况属于重大立功表现:( ) (满分:2)
A. 检举、揭发某贩卖无忧答案网犯罪分子贩卖海洛因400克的犯罪事实,经查证属实的
B. 张三与李四犯故意杀人罪后,张三自动投案,并协助司法机关抓获李四。经查李四是该案的主犯
C. 张三在同室关押的罪犯逃跑时,及时向看守所告发,制止其脱逃的
D. 张三检举李四盗窃财物数的巨大的事实,经查证属实的
10.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分子自首成立条件的是( )。 (满分:2)
A.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B. 自动投案
C. 有真诚悔罪表现
D. 认罪态度好
11.下列哪种情形构成累犯:( ) (满分:2)
A. 甲某因盗窃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1993年5月24日刑满释放,1997年2月5日又犯抢劫罪,1997年11月被抓获归案
B. 甲某因盗窃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1993年5月24日刑满释放,1997年12月7日又犯抢劫罪
C. 甲某因盗窃罪被判7年有期徒刑,1993年5月24日被假释,1995年1月25日假释考验期满,1998年8月5日又犯抢劫罪
D. 甲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缓刑3年,于1998年8月5日又犯抢劫罪
12.下列哪种情形属于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 (满分:2)
A. 甲正在入户抢劫乙时,忽闻警车鸣笛而来,以为被害人曾打电话报警,招来了警车,连东西都没来得及拿就慌忙离去。其实,警车只是路过而已。
B. 甲正在入户抢劫乙,忽闻警车鸣笛呼啸而过。警车远去后甲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感到害怕。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去。
C. 甲把乙打昏后丢入很深的河水之中离去,以为乙必死无疑。适逢过路的人将乙救起。
D. 甲正在撬保险柜时,忽然同伙打来电话,告知该保险柜中没有值钱的东西。甲便放弃撬该保险柜离去。其实,保险柜中有50万元现金。
13.李某与孙某有仇恨,某日李某见孙某手持匕首朝自已走来,于是随手抬起一根木棒猛击孙某头部,打成重伤,后来才发现孙某拿的是一把玩具匕首。李某的行为属于( )。 (满分:2)
A. 防卫过当
B. 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假想防卫
14.关于刑罚的种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满分:2)
A. 管制是限制自由刑,通常适用于较轻的犯罪,是最轻的一种主刑
B. 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一种刑罚方法
C.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必将在监狱中度过终生
D. 死缓是一种重要的刑罚方法
15.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是:( ) (满分:2)
A. 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
B. 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必须是有期徒刑以上
C. 后罪发生于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以内
D. 前罪和后罪均构成同一罪名
16.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教唆未遂”。大家可以根据对29条第2款的理解,来判断下列哪种情形里,甲某属于教唆未遂,且应按照29条第2款处理:( ) (满分:2)
A. 甲某告诉乙,说看见丙某和乙妻有染,教唆乙某杀害丙某,乙某答应下来,却不什么也没做。
B. 乙某、丙某是邻居,两人同时爱上了的一位姑娘,但姑娘却对丙某情有独钟,甲某教唆乙某杀害丙某,乙某表示接受并当晚磨了菜刀,但因乙某在晚上磨刀的声音太吵,被周围的革命群众及时报警,第二天刚一出门即被警察抓获。
C. 乙某、丙某是邻居,两人同时爱上了本地的一位姑娘,丙某每天前往姑娘家献殷勤,乙某非常气愤,于是甲某教唆乙某去敲断丙某的腿,乙某接受教唆并着手实行对丙某的伤害,但是遭到丙某的激烈反抗,乙某一怒之下竟将丙某杀死。
D. 乙某、丙
17.结合犯具有以下特征( )。 (满分:2)
A. 所结合的数罪,必须是刑法上明文规定的独立犯罪行为
B. 数个罪名不是相同的故意犯罪
C. 数个罪名由另一个法律条文加以规定成为新罪
D. 数个罪名在新罪名中失去原有的独立性
18.单位犯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 )判处刑罚。 (满分:2)
A. 主管人员
B.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C.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D. 责任人员
19.甲某看到一辆自行车没有上锁,心想弟弟正好缺辆自行车,就趁人不注意时,将该车骑回家,送给弟弟使用。该自行车价值300元。甲某的行为:( ) (满分:2)
A.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B. 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
C. 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偷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
D. 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20.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 ) (满分:2)
A. 道德义务
B. 法律规定的义务
C. 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D. 自己的先前行为带来的义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