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2017年6月《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考核答案
2017年6月考试《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考核试题一、单选题:
1.人们在做人方面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目标是( ) (满分:2)
A. 生活理想
B. 职业理想
C. 道德理想
D. 社会政治理想
2.按照法的原理、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称为( ) (满分:2)
A. 法治理念
B. 法律思维
C. 法律程序
D. 法律文化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 ) (满分:2)
A. 诚实守信为重点
B. 思想教育为重点
C. 心理健康为重点
D. 理论建设为重点
4.道德属于( )范畴。 (满分:2)
A. 伦理范畴
B. 文化范畴
C. 经济范畴
D. 上层建筑的范畴
5.( )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满分:2)
A. 集体主义原则
B. 为人民服务
C. 整体主义
D. 无私的奉献精神
6.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称为( ) (满分:2)
A. 幻想
B. 空想
C. 理想
D. 信念
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反映的是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 (满分:2)
A.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B.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C.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成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D.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8.公共生活的鲜明特点是( ) (满分:2)
A. 透明性
B. 开放性和透明性
C. 开放性
D. 间接性
9.实现理想会出现逆境,逆境( ) (满分:2)
A. 降低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
B. 不会消解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
C. 提高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
D. 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
10.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满分:2)
A.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 追求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C.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
11.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遵循的( ) (满分:2)
A. 平等原则
B. 宽容原则
C. 互助原则
D. 真诚原则
12.人类的社会生活可分为三大领域: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其中,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 ) (满分:2)
A. 社会公德
B. 职业道德
C. 家庭道德
D. 个人品德
13.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 )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时间活动。 (满分:2)
A. 消极被动
B. 主动
C. 能动
D. 积极
1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 ) (满分:2)
A. 科学性
B. 与时俱进或实践性
C. 革命性
D. 崇高性
15.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 ) (满分:2)
A. 道德意志
B. 道德修养
C. 个人品德
D. 道德情感
16.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被称为( ) (满分:2)
A. 公共领域
B. 公共场所
C. 公共秩序
D. 公共生活
17.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句话说明( ) (满分:2)
A. 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极为有限
B. 道德因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C. 有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
D. 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并不必然引起道德的发展变化
18.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的中介环节是( ) (满分:2)
A. 知识
B. 能力
C. 智力
D. 实践
19.现阶段,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 (满分:2)
A. 大同世界
B. 小康社会
C. 和谐社会
D.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从内容上看,理想划分为( ) (满分:2)
A. 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B. 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
C. 长期理想、近期理想
D. 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2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 ) (满分:2)
A. 功能
B. 性质
C. 原则
D. 产生
22.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不正确的是( ) (满分:2)
A. 坚贞刚毅的品质
B. 实事求是的品质
C. 不屈不饶的精神
D. 与时俱进的精神
23.科学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是人的( ) (满分:2)
A. 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
B. 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一致性的反映
C.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致性的反映
D. 审美需要与道德需要一致性的反映
24.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 ) (满分:2)
A. 不妨碍他人
B. 助人为乐
C. 举止文明
D. 尊重他人、举止文明
25.人的本质在于( ) (满分:2)
A. 人有智慧有文化
B. 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C. 它能自觉的改造社会历史
D. 它在任何社会都具有阶级性
26.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是( ) (满分:2)
A. 爱国情感
B. 爱国思想
C. 爱国行为
D. 爱国体验
27.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 (满分:2)
A.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B. 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意识
C. 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D. 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28.“失去信念的理想是虚幻的,失去理想的信念是空泛的。”这句话说明,在确立理想信念时,应该( ) (满分:2)
A. 超越人的生活体验和实际行动
B. 把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C. 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D. 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29.信念包含有强烈的情感,因此信念具有( ) (满分:2)
A. 不稳定性
B. 稳定性
C. 随意性
D. 脆弱性
30.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并将其坚决克服和整治掉。这是完善个人道德品质中( ) (满分:2)
A. 陶冶情操的修养方法
B. 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
C. 学思明理的修养方法
D. 慎独自律的修养方法
31.( )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 (满分:2)
A. 诚
B. 信
C. 礼
D. 仁
32.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满分:2)
A. 性爱、理想和经济基础
B. 性爱、理想和社会地位
C. 性爱、理想和责任
D. 性爱、理想和道德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的是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 (满分:2)
A.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B.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C.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D.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成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34.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称为( ) (满分:2)
A. 自我价值
B. 社会价值
C. 经济价值
D. 文化价值
35.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其总的道德要求制定的,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称为( ) (满分:2)
A. 家庭义务
B. 男女平等
C. 一夫一妻制
D. 家庭道德
36.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 ) (满分:2)
A. 勤俭持家
B. 保护环境
C. 服务群众
D. 平等尊重
37.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前提在于( ) (满分:2)
A. 自重
B. 自爱
C. 真诚
D. 平等
38.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其重要原因在于( ) (满分:2)
A.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B. 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强大民族
C. 民族精神产生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
D. 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39.美好的理想若是停留在头脑中和口头上,那它只能是一种不结果实的花朵。把理想化为现实,必须( ) (满分:2)
A. 落实在行动上
B. 落实在观念中
C. 以理想来否定现实
D. 以现实来否定理想
40.对个人理想的性质、内容以及实现有决定性影响的是( ) (满分:2)
A. 生活理想
B. 职业理想
C. 道德理想
D. 社会理想
三、判断题:
1.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立志做大事”就是要做大的、不平凡的事,因此从事平凡的工作是胸无大志的表现。(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3.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4.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知问题,大学生工作前也有理想信念,所以,与是否参与实践无关。(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5.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6.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7.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积累财富、实现个人价值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8.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的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平凡的工作,自然就有理想,也就能实现理想。(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9.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发生了改变。(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0.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 )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