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work 发表于 2017-5-25 17:01:14

西南大学1706课程中国公共政策[9083]大作业参考资料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类别: 网教          专业:行政管理         2017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中国公共政策【9083】                A卷
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论述题(共4题,请在其中选择至少1题作答,40分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促进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影响政策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3.试论述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以及有效运用财政政策必须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
   
4.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内容包括哪些?各部分作用分别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二、案例分析(此题为必答题,共1题, 60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贫困问题依然是最突出的“短板”。“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解决贫困问题,持续增进贫困地区民生福祉,使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答案总书记指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等这些“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并帮助其解决就业、产业发展、生活所需等各种困难,让其在新的居住地实现脱贫致富。该政策自2001年试点实施以来,在中国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下,就有1171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生活条件。为确保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任务,十三五期间,计划有近1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提出以来,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既面临着宽广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取得了良好成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政策的规划性与移民自发的适应性行动相抵触,贫困群体的参与度不高,从而降低了移民政策的减贫效果;政策实践受到传统行政思维和实践场域复杂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目标瞄准偏离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例如,在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开展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不愿意搬迁。其理由除了为生计问题而担忧以外,就是对这一方水土的留念,对农村地缘关系和生活方式的留念。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多是生活在比较封闭而落后的山区,文化知识不高,思维方式守旧和封闭,浓厚的乡土观念使他们担忧搬迁至城镇后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甚至会担忧将来要落叶归根的问题。还有的会考虑到搬迁后原居住地的土地、山林等资源处置问题,一直处于犹豫徘徊之中。甚至在有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地区,出现了移民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
事实上,“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涉及移民的社会适应、社会影响和政策调整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贫困人口搬迁需求、意愿进行科学评估;如何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入感,提升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如何提升资源利用率等问题仍是在当前乃至长期亟待解决的。
   
请仔细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保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有效实施给出相应建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南大学1706课程中国公共政策[9083]大作业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