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答案 发表于 2017-5-9 13:52:41

北语17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1234答案参考

17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1

附件就是答案,需要的可以自己下载,下载相关问题参考帮助中心说明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满分:5)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满分:5)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          (满分:5)
    A.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B. 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 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D. 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          (满分:5)
    A. 自然界的产物
    B. 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 自在之物
    D. 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满分:5)
    A. 人和自然的关系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6.时间和空间是          (满分:5)
    A. 物质的两种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 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7.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这是          (满分:5)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8.实践是          (满分:5)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满分:5)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0.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这说明了          (满分:5)
    A. 时间的客观性
    B. 时间的绝对性
    C. 时间的一维性
    D. 时间的无限性
1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满分:5)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 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 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满分:5)
    A.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无忧工作室(ap5u.com)专业提供远程教育辅导

    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13.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          (满分:5)
    A. 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C. 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 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14.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满分:5)
    A. 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 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5.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          (满分:5)
    A.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D. 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二、多选题:
1.下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运动内容的有          (满分:5)
    A. 天体的演化
    B. 人类的产生
    C. 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D.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E. 人的生、老、病、死
2.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产生是需要条件的,其产生的基本条件包括          (满分:5)
    A. 物质生产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B.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广泛的经验材料
    C. 抽象思维能力达到相当的水平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
    E.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发展到一定阶段
3.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因为          (满分:5)
    A.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E.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无区别
4.相对静止是指          (满分:5)
    A.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 运动的一般状态
    C. 与运动完全对立的状态
    D. 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特定的运动停止了
    E. 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是          (满分:5)
    A. 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 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 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 结束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
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答案网www.ap5u.com


17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2

附件就是答案,需要的可以自己下载,下载相关问题参考帮助中心说明

一、单选题:
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满分:5)
    A.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满分:5)
    A. 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 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3.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满分:5)
    A. 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4.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满分:5)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 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满分:5)
    A. 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B. 全面的观点和重点的观点
    C. 同一观点和斗争观点
    D.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满分:5)
    A. 本质
    B. 基础
    C. 动力
    D. 升华
7.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就是指          (满分:5)
    A. 对旧事物全盘抛弃
    B. 事物中好和坏两个方面相结合
    C. 既克服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D. 保留旧事物原有的一切东西
8.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满分:5)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满分:5)
    A. 客观世界
    B. 感觉
    C. 思维
    D. 实践
10.在质量互变规律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满分:5)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1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满分:5)
    A. 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的普遍联系
    D.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满分:5)
    A.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 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满分:5)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无忧工作室(ap5u.com)专业提供远程教育辅导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满分:5)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 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          (满分:5)
    A. 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B. 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
    C. 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 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的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多选题: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才能          (满分:5)
    A. 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
    B. 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C.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D. 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
    E. 坚持实事求是
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对待条件的正确态度是          (满分:5)
    A. 要承认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的
    B. 要承认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C. 要勇敢抛弃一切条件对我们行动的限制
    D. 当条件不具备时,要坐等条件成熟
    E. 当条件不具备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3.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满分:5)
    A.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 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 在抓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 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满分:5)
    A.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 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个范畴的中心线索
    C. 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D.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E. 它能代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
5.依据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满分:5)
    A. 联系具有普遍性
    B. 联系具有客观性
    C. 联系具有多样性
    D. 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
    E. 任何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答案网www.ap5u.com


17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3

附件就是答案,需要的可以自己下载,下载相关问题参考帮助中心说明

一、单选题:
1.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满分:5)
    A. 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 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 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 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2.在生产关系结构中,决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是          (满分:5)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 交换关系
    C. 分配关系
    D. 消费关系
3.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满分:5)
    A. 富饶的自然条件
    B. 热带的自然条件
    C. 温带的自然条件
    D. 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条件
4.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满分:5)
    A.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C.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D.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5.决定国家性质的是          (满分:5)
    A.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 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C.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 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意志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满分:5)
    A. 人和自然的矛盾
    B. 个人和社会的矛盾
    C. 自然界和社会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经济基础是指          (满分:5)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满分:5)
    A. 唯一规律
    B. 根本规律
    C. 特殊规律
    D. 暂时的规律
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          (满分:5)
    A. 社会物质财富和成果
    B. 社会文化财富和成果
    C. 社会一切积极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D. 社会政治文明和成果
10.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满分:5)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C. 产品的质量
    D. 生产工具
11.社会的观念结构或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满分:5)
    A. ,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 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 反映一定社会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12.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满分:5)
    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13.在物质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          (满分:5)
    A. 思想关系
    B. 物质关系
无忧工作室(ap5u.com)专业提供远程教育辅导

    C. 经济关系
    D. 财产关系
14.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满分:5)
    A. 是否承认杜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15.在社会观念结构或思想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满分:5)
    A. 宗教
    B. 哲学
    C. 政治法律思想
    D. 道德
二、多选题:
1.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满分:5)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其它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生产方式决定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发挥作用的大小
    E.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2.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          (满分:5)
    A. 国家机关、军队、监狱
    B. 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C. 艺术、法律思想、政治思想
    D. 小说、诗歌、戏剧
    E. 哲学、道德、宗教
3.列宁指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的缺陷是          (满分:5)
    A. 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的作用
    B. 没有认识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对历史的作用
    C. 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根源
    D. 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E. 没有发现剩余价值理论
4.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满分:5)
    A. 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
    B. 思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
    C.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
    D.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
    E. 二者都反映经济基础
5.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越高,则          (满分:5)
    A. 地理环境被利用的程度越高
    B. 地理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严重
    C. 地理环境被利用得越不合理
    D. 同自然的关系越复杂
    E.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越不起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答案网www.ap5u.com


17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4

附件就是答案,需要的可以自己下载,下载相关问题参考帮助中心说明

一、单选题:
1.人的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满分:5)
    A. 自我奋斗
    B. 自我设计自我选择
    C. 实践活动
    D. 机遇
2.社会进步的含义是指          (满分:5)
    A. 社会阶级的消灭
    B. 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C. 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
    D. 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满分:5)
    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根本方向
    D. 生产关系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4.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满分:5)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 阶级斗争规律
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满分:5)
    A. 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 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 它是否能保护广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 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6.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满分:5)
    A. 人民群众占人口大多数
    B.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C. 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 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7.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进步最深刻的根源是          (满分:5)
    A. 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
    B. 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C.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8.人的本质决定于它的          (满分:5)
    A. 生物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阶级性
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满分:5)
    A. 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 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10.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满分:5)
    A.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 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 替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1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满分:5)
    A.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促进生产力芡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2.生产资料是由          (满分:5)
    A. 劳动者和劳动对象构成
    B.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的
    C.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构成的
    D.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构成的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满分:5)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满分:5)
    A. 永恒不变的
    B. 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 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满分:5)
    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
    C. 人的自然属性
    D. 人的社会关系
二、多选题:
无忧工作室(ap5u.com)专业提供远程教育辅导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          (满分:5)
    A.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 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
    C. 在实践中驾驭了客观必然性,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
    D. 只有摆脱了必然性的制约,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E. 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2.在处理思想、政治、经济三者关系时,必须依据          (满分:5)
    A. 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B. 经济是基础
    C.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D. 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
    E. 三者平行发展
3.下列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错误的是          (满分:5)
    A.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B. 人的本质是人的理性
    C. 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意识
    D. 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
    E. 人的本质是人的个性
4.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有          (满分:5)
    A. 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B.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 促进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变革
    D. 改善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
    E. 促进文教、艺术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进步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满分:5)
    A.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 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答案网www.ap5u.com



cooler 发表于 2017-5-21 16:36:38

需要解题参考资料,需要参考资料,需要参考资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语17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1234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