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17春环境法在线作业2答案
东师17春环境法在线作业2答案一、单选题:
1.在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中,( C)判断行为者行为是否违法的界限,是承担行政责任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满分:2.5)
A. 危害结果
B. 行为人的过错
C. 行为的违法性
D. 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满分:2.5)
A. 15日
B. 30日
C. 45日
D. 10日
3.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 (满分:2.5)
A. 可以进行皆伐
B. 只准进行择伐
C. 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D. 禁止任何性质的采伐
4.从稀土资源存量上看,中国的稀土拥有量正在 (满分:2.5)
A. 急剧萎缩
B. 急剧增加
C. 缓慢萎缩
D. 缓慢增加
5.限制治理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满分:2.5)
A. 1年
B. 3年
C. 5年
D. 6年
6.在环境污染行为中,行为者的心理状态大多属于 (满分:2.5)
A. 故意
B. 直接故意
C. 过失
D. 疏忽大意
7.“斯德哥尔摩时期”的环境法的特点有: (满分:2.5)
A. 环境法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别性日趋不明显
B. 同部门、同行业的环境法律走向系统化,环境法的子体系初步形成
C. 环境立法初现专门化趋势
D. 环境标准和环境规划逐步从环境法体系中分离
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包括 (满分:2.5)
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人与物的关系
D. 人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9.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 )的罚款。 (满分:2.5)
A. 一倍的
B. 一倍以上两倍以下
C. 一倍以上三倍以下
D. 一倍以上四倍以下
10.《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是 (满分:2.5)
A. 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
B. 各级人民政府是水利管理部门
C. 各级人民政府的市政管理部门
D. 各级交通部门和航政机关
11.不属于普通民事诉讼与环境民事诉讼的区别的是 (满分:2.5)
A. 举证责任倒置
B. 因果关系推定
C. 延长诉讼时效
D. 诉讼客体的扩张
12.李某居住在某工厂下游,该工厂排污不达标导致河水污染严重。而李某从2006年9月13日感到身体不适,9月14日去医院检查,并无大碍。2009年9月16日李某查出患有癌症,9月18日李某找到该工厂要求其赔偿。该工厂以超过诉讼时效拒不赔偿,请问,何时超过诉讼时效。 (满分:2.5)
A. 2009年9月13日
B. 2009年9月14日
C. 2012年9月16日
D. 2012年9月18日
13.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是多长 (满分:2.5)
A. 1年
B. 2年
C. 3年
D. 5年
1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包括 (满分:2.5)
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人与物的关系
D. 人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2.5)
A.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B. 与进口废物相关的犯罪主体只限于单位。
C. 破坏自然资源的犯罪主体只限于是个人
D. 非法狩猎罪的犯罪主体多数情况下为单位
二、多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满分:2.5)
A. 环境资源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与过失两种形式
B. 犯罪的客体是指为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C. 犯罪的结果是指由于犯罪对于客体所造成的损害,是决定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D. 环境资源犯罪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并且只能是自然人
2.大气污染的类型可分为 (满分:2.5)
A. 煤炭型污染
B. 石油型污染
C. 企业废气、粉尘所造成的混合型污染
D. 氮氧化物型污染(汽车尾气)
3.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包括 (满分:2.5)
A. 协商
B. 调解
C. 行政干预
D. 诉讼
4.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满分:2.5)
A. 行为违法
B. 行为有危害后果
C. 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D. 行为人有过错
5.下列社会组织中哪些属于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 (满分:2.5)
A. 国家
B.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C. 欧洲联盟
D. 根据环境条约建立的国际组织
6.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的特征包括 (满分:2.5)
A. 目的的生态性
B. 手段的公法性
C. 内容的综合性
D. 内容的协调性
7.环境刑事诉讼的程序包括 (满分:2.5)
A. 立案
B. 公诉
C. 审判管辖
D. 执行
8.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满分:2.5)
A. 行为违法
B. 行为有危害后果
C. 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D. 行为人有过错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满分:2.5)
A. 物
B. 行为
C. 权益
D. 精神
10.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包括 (满分:2.5)
A. 协商
B. 调解
C. 行政干预
D. 诉讼
11.生态保护法律的类型 (满分:2.5)
A. 规划制度
B. 区域保护制度
C. 全面保护制度
D.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12.环境刑事诉讼的类型包括 (满分:2.5)
A. 污染型
B. 破坏型
C. 职务型
D. 效率型
13.环境行政责任中行为人的过错分为 (满分:2.5)
A. 故意
B. 过失
C. 直接
D. 间接
14.环境民事诉讼特征包括 (满分:2.5)
A. 举证责任倒置
B. 实行因果关系推定
C. 延长诉讼时效
D. 缩短诉讼时效
15.环境行政责任中行为人的过错分为 (满分:2.5)
A. 故意
B. 过失
C. 直接
D. 间接
三、判断题:
1.环境监测制度是环境监测的法律化,是围绕环境监测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则体系。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2.按照在控制环境污染中功能的差异和制度着力点的不同,可分为预防性控制制度和治理性控制制度。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3.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大类。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4.三同时制度的具体要求包括同时设计、同时施和同时受益。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5.《土地管理法》所称土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土地,主要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但不包括未利用地。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6.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对故意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一般都规定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过失行为,在一定条件则规定不予追究。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7.环境民事诉讼涉及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环境权利义务的争议,其诉讼请求通常是让法院确认原告享有某种权利,被告负有某种义务,并让被告履行某种义务,以满足原告的权利要求。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8.环境法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而制定的用以全面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并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自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9.大气污染的特点是污染速度快,范围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10.环境保护法规定了两类行政处罚形式,即对破坏环境者与对污染环境者的行政处罚。 (满分:2.5)
A. 错误
B. 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