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作业参考答案
《货币银行学》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利率、信贷规模,从而调节货币量的一种活动。3.指出口商或出口商的往来银行向进口商或进口的往来银行提供的信贷。4.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超过流通中贷币的需要,由此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5.即期汇率(Spot Rate)又称为现汇汇率,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买卖双方在当天或在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Delivery)所使用的汇率。一般在外汇市场上挂牌的汇率,除特别标明远期汇率以外,一般指即期汇率。 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三、单选题:1.① 2.④ 3.④ 4.③ 5.③ 6.① 7.① 8.① 9.④10.② 11.①12.③13.② 14.② 15.② 四、简答题:1.简述利息的含义与本质。答: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由于贷出货币而从借款者(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的本质由利息的来源决定,而利息的来源又是由信用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2.简述核心资本的定义和特征。答:是由银行的自有资金构成的可由银行永久性占有的资本。主要包括:第一,股本。有普通股和永久非累积优先股。股本实际上是银行的创办资金,即实收资本;第二,公开储备,是指银行提取的或以其它盈余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如资本盈余、留存盈余和营业盈余等项目。核心资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较大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价值相对比较稳定;是判断银行资本充足比率的基础;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关系极大。 3.简述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答:在货币乘数一定时,若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扩张;而若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缩减。由于基础货币能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因此,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即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 4.简述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答:(1)融通资金的期限比较短,一般一天,2天或一周,最短几个小时,最长不超过一年。(2)参与拆借的金融机构基本在中央银行开立存款账户,交易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放于该账户的多余资金。(3)主要用于短期临时性需要。(4)属于信用拆借。(5)拆借市场多为无形市场,只要通过电话,电报,传真等通信就可联系和交易。 5.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定义、作用和优点。答: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政策目标。(1)作用:可调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2)优点:公开市场操作可迅速进行;成为中央银行的一项日常调节工具,可以随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逆向操作;保持中央银行的调整的主动性;温和,微调,无大的震动,具有灵活性。 五、论述题:论述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答:治理通货膨胀对策:(1)需求管理政策:所谓需求管理政策就是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作,改变社会的总支出,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该政策的实质在于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宏观紧缩是传统的政策调整手段,基本内容由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构成。(2)收入政策:就是政府借助于管制手段抑制对成本冲击对物价上涨的压力;该政策包括工资管制和利润管制两部分。(3)改善供给:以拉弗为首的供给学派的观点:认为政府税率偏高阻碍生产力提高,导致总供给曲线左移,这是滞胀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降低税率,提高工作意愿;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提高储蓄意愿;刺激投资。凯恩斯学派的对策:主要有政府减少失业津贴的支付、劳动条件的改善、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目的降低自然失业率。(4)结构调整: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避免某些产品因供求结构性失调而推动物价的上涨。(5)收入指数化政策。(6)非适应性政策。(7)中央银行应始终以一个不变的比率保持货币供应增长,以降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2.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3.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由各种不同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结合形成的不同层次的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4.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有三个特征: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经济全面衰退。5.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的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项选择题:1.C 2.D 3.C 4.B 5.D 6.A 7.D 8.B 9.A10.A11.C 12.C 13.A14.B 15.D四、简答题:1.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和编制原理。答: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对其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特性和经济分析的需要,分类设置科目和帐户,并按复式簿记的原理进行系统记录的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编制的,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即每笔国际经济交易都是由两笔价值相等、方向相反的帐目表示。 2.答:(1)四大中心,(1分)即信贷、现金、结算和外汇收支中心;(2)资金活动的总枢纽;(3)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的纽带;(4)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 3.答:(1)仍然是一般等价物;(2)是信用货币;(3)不是劳动券;(4)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4.答:(1)是新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2)是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3)是横向经济联系和联合的需要。 5.答:广义的货币危机:一国货币的汇率在短期内大幅波动(15-20%);狭义的货币危机:与汇率波动采取某种限制相联系的,主要发生在固定汇率制下,市场参与者对一国固定汇率失去信心其情况下,通过外汇市场抛售操作导致该国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带有危机性质的事件。 五、论述题:以国际收支逆差为例来分析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答:(1)外汇缓冲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对付国际收支不平衡,把其黄金、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形成的外汇供求缺口,从而使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仅限于外汇储备的增减,而不会导致汇率的急剧波动和进一步影响本国经济的政策。(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逆差时可削减政府开支,或提高税收,迫使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相对下降,从而有利于出口,压制进口,改善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3)货币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时,主要采用改变再贴现率以此影响市场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逆差时,再贴现率↑→市场利率↑→投资和消费↓→物价↓→出口↑,进口↓→改善贸易收支;资本流入↑→国际收支改善。(4)汇率政策,如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可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强本国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同时,国外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5)所谓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干预国际收支,包括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从而直接干预外汇的自由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入,以调节国际收支。其措施包括:对出口商品或给予内部补贴,或发放出口信贷、对进口商品则实行配额制等措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