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16-12-9 17:42:52

重庆大学网院火灾防治技术 ( 第123次 )标准答案

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0分,共 40 小题,每小题 2.5 分)
1. 采用留煤柱护巷时,不但浪费煤炭资源,而且遗留在采空区中的煤柱也给( )创造了条件。 A. 自燃 B. 瓦斯爆炸 C. 煤与瓦斯突出 D. 煤层爆炸
2. 对于非阻燃橡胶带,一维燃烧蔓延速率在( )之间。 A. 1.0~2.6m/h B. 2.0~3.8m/h C. 0.72~3.6m/h D. 0.53~3.6m/h
3. 煤炭自燃或自热、可燃物燃烧会使环境( )升高,井可能使附近空气中的( )降低。 A. 温度、氧浓度 B. 粉尘、氧浓度 C. 瓦斯、氧浓度 D. 温度、风速
4. 根据氧耗量计算燃料消耗速率时在未达到燃烧动态平衡时,即火源下风侧氧浓度在( )(富燃料燃烧)或( )(富氧燃烧)之间的数据时,误差较大。 A. 2%、15% B. 5%、15% C. 2%、20% D. 5%、20%
5. 对于焦煤、瘦煤和贫煤C2H4出现的临界温度为( )左右。 A. 130℃ B. 110℃ C. 140℃ D. 150℃
6. 波兰、俄罗斯曾应用地面温度测定法探测煤层露头的自燃火区范围,探测深度在( )。 A. 30~60m B. 30~50m C. 40~50m D. 20~50m
7. 发火期愈短的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程度愈( )。 A. 大 B. 小 C. 多 D. 不确定
8. 对于( ),以选用mNa2O•nSiO2作阻化剂最佳,Ca(OH)2次之。 A. 褐煤 B. 高硫煤 C. 烟煤 D. 无烟煤
9. 紫外线火焰探测器用于探测明火,在其监测范围内出现明火( )后,即发出火灾报警,切断输送机电源并启动蛋白泡沫发射系统,喷射泡沫灭火。 A. 3S B. 5S C. 10S D. 15S
10. 主要通风机必须具有( )系统或设备,并保持其状态良好。 A. 抽风 B. 压风 C. 反风 D. 排水
11. 许多火灾是( )点燃的,在液体和粉尘流动中产生的静电源可能是容易忽视的点火源,还应考虑摩擦生电的可能。 A. 电源 B. 光源 C. 热源 D. 辐射源
12. 火源发生在煤壁裂隙内,可采取打钻(孔深( ))压注泥浆、石灰乳、阻化剂的灭火降温方法。 A. 3~10m B. 3~5m C. 3~8m D. 5~10m
13. 自燃倾向性较弱的煤在氧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风化现象,风化了的煤一般( )发生自燃。 A. 不会 B. 会 C. 不确定 D. 都
14. 封闭火区构筑防火墙的时间取决于火区内空气的( )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A. 氧气浓度 B. 氮气浓度 C. 氢气浓度 D. 一氧化碳浓度
15. 动力设备(如电动机、泵、压缩机等)的破坏往往由( )故障引起,但常常是因故障引起的火灾直接造成的。 A. 电气或机械 B. 电气 C. 机械 D. 电气或设备
16. 火区内空气中不含有( ),可认为火开始熄灭。 A. C2H4、C2H2 B. CH4、C2H2 C. C2H6、C2H2 D. C3H8、C2H2
17. 电动机由于主要通风机功率的大幅度上升,在风网中个别支路的风向有可能( )。 A. 停滞 B. 逆转 C. 改变 D. 滚退
18. 使注氮管内介质(即氮气)的流动范围在( )。 A. 1.5~2.5m/s B. 2.0~2.5m/s C. 1.0~2.5m/s D. 1.0~2.0m/s
19. 所有解决疑难问题的基础方法是( )。 A. 变化分析法 B. 类比法 C. 科学分析方法 D. 统计法
20. 胶体水溶液中SiO2浓度越高,凝胶越好,强度也越大。胶体强度与促凝剂用量无关。一般基料浓度(总量比)应小于( )。 A. 8% B. 10% C. 11% D. 9%
21. 煤层自然发火期是自然发火危险期在( )上的量度,发火期( )的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程度愈大。 A. 吸氧量、愈长 B. 吸水量、愈短 C. 吸氧量、愈短 D. 吸水量、愈长
22. 挖除可燃物挖除煤炭需要爆破时,应对炮眼采取注水降温措施,炮眼温度不得超过( )。 A. 45℃ B. 40℃ C. 35℃ D. 30℃
23. ( )成立后,煤矿事故调查处理的行政执法主体发生了变化。 A. 国家安全监察局 B.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C. 煤矿安全监察局 D. 安全监察局
24. 技术组的组成一般由( )个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选派1名技术过硬的人员担任组长。 A. 3~8 B. 3~10 C. 6~8 D. 5~8
25. 事故抢救工作结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必须配合事故调查组,并组织当地( )保护好现场,不经事故调查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事故区域。 A. 救护队 B. 抢救人员 C. 公安部门 D. 指挥员
26. 火灾时期发生冒顶堵塞风路,或构筑密闭使风网风阻( )。 A. 改变 B. 减小 C. 增大 D. 不改变
27. 煤体中外在水分没有全部蒸发之前很难上升到( ),这就是水分大的煤炭难以自燃的原因。 A. 120℃ B. 110℃ C. 150℃ D. 100℃
28. 根据混凝土构件温度( ),外观无变化,强度增加。 A. 100~200℃ B. 100~250℃ C. 100~300℃ D. 150~400℃
29. 鹤岗新一矿在实行无煤柱开采前,煤柱火灾占矿井总火灾( )。 A. 70% B. 55.5% C. 75% D. 65%
30. 煤矿井下发生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尤其是( )。 A. 硫化氢 B. 瓦斯 C. 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
31. 在下行风路中产生火风压,其作用方向与主要通风机作用风压方向( )。 A. 不确定 B. 停止 C. 相同 D. 相反
32. 实践证明,唯有抓住火灾( )的时机,才能有效地防止火灾的扩大,并予以扑灭。 A. 潜伏期 B. 初起 C. 发展阶段 D. 燃烧阶段
33. 加大旁侧支路的风阻,尽量减小火灾所在巷道回风段的( )。 A. 风阻 B. 风量 C. 风速 D. 阻力
34. 当火风压等于主要通风机分配到该分支压力时,该分支的风流就会( )。 A. 不确定 B. 相同 C. 停滞 D. 相反
35. 当火风压大于该分支的压力时,该分文的风流就会( )。 A. 反向 B. 相同 C. 停滞 D. 不确定
36. 因巷道冒顶等原因造成火源下风侧风阻( ),导致主干风路火源上风侧风量( ),沿程各节点压能( )。 A. 增大、增大、降低 B. 增大、减小、降低 C. 减小、减小、降低 D. 增大、减小、升高
37. 因火风压的作用使高温烟流流经巷道各点的压能( )。 A. 不确定 B. 不变 C. 增大 D. 减小
38. 在灭火行动上要果断迅速,不能犹豫不决,更不允许( )。 A. 武断 B. 麻痹 C. 迟疑拖拉 D. 大意
39. 当火灾发生在( )或总回风流中时,应考虑停风与反风,但首先应注意瓦斯的情况。 A. 井筒 B. 大巷 C. 进风 D. 总进风
40. 主干风路风阻及其产生的火风压一定时,风量( ),越容易( )。 A. 越大、反向 B. 越小、反向 C. 越小、相同 D. 越大、相同

第2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0分,共 40 小题,每小题 2.5 分)
1. 采用留煤柱护巷时,不但浪费煤炭资源,而且遗留在采空区中的煤柱也给( )创造了条件。 A. 自燃 B. 瓦斯爆炸 C. 煤与瓦斯突出 D. 煤层爆炸
2. 煤炭自燃或自热、可燃物燃烧会使环境( )升高,井可能使附近空气中的( )降低。 A. 温度、氧浓度 B. 粉尘、氧浓度 C. 瓦斯、氧浓度 D. 温度、风速
3. 《规程》第124条规定,“……主要扇风机必须装有反风设施,……( )应进行一次反风演习”。 A. 每年 B. 每月 C. 每2年 D. 每5年
4. 基团作用理论,该理论利用孔模型模拟了煤中孔隙的( ),提出所有有效孔所构成的树状能够到达煤粒表面,使煤中各基团能与氧气充分作用而升温氧化自燃。 A. 树状结构 B. 拓扑结构 C. 环状结构 D. 枝状结构
5. 波兰、俄罗斯曾应用地面温度测定法探测煤层露头的自燃火区范围,探测深度在( )。 A. 30~60m B. 30~50m C. 40~50m D. 20~50m
6. 在有逆转可能的风流里,起始的时候,风流( )的会逐渐地下降,而后静止不动,继之才( )。 A. 速度、增大 B. 风量、增大 C. 速度、逆转 D. 风量、逆转
7. 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议并通过的《煤矿安全规程》(2004版)。 A. 1月1日 B. 10月18日 C. 10月1日 D. 5月1日
8. 钢材温度至500℃时,强度降低( )。 A. 1/2 B. 1/3 C. 2/3 D. 1/4
9. 电压在( )以上和由于绝缘损坏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安装电缆的钢带(或钢丝)、铅皮或屏蔽护套等必须有保护接地。 A. 220V B. 380V C. 36V D. 12V
10. 主要通风机必须具有( )系统或设备,并保持其状态良好。 A. 抽风 B. 压风 C. 反风 D. 排水
11. 火区的出水温度低于( ),或与火灾发生前该区的日常出水温度相同,可认为火开始熄灭。 A. 35℃ B. 30℃ C. 25℃ D. 20℃
12. 在保证灭火效果和工作人员安全的条件下,应使被封闭的火区范围尽可能的( ),防火墙的数量尽可能的少。 A. 少 B. 大 C. 小 D. 密
13. 科学分析法中(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和对假设进行检验中通常是很重要的。 A. 现场资料 B. 数字资料 C. 文字资料 D. 口供
14. 火灾是各种灾害中发生最频繁且极具毁灭性的灾害之一,其直接损失约为地震的( ),仅次于干旱和洪涝。 A. 4倍 B. 5倍 C. 6倍 D. 7倍
15. 用于防火堵漏风时,用的泡沫要求流动性好,且强度不宜太高,一般控制在初凝时间( ),3d强度可达( )以上,堵漏风率在( )以上。 A. 5~5min、12kPa、85% B. 5~7min、10kPa、90% C. 5~7min、10kPa、85% D. 5~7min、8kPa、85%
16. 矿井外因火灾所占的比重较小,占火灾总数的( )。 A. 10%~15% B. 10%~12% C. 15%~20% D. 20%~25%
17. 一般认为,煤炭自热的临界温度为( )。 A. 60~70℃ B. 60~80℃ C. 70~80℃ D. 80~90℃
18. 胶体水溶液中SiO2浓度越高,凝胶越好,强度也越大。胶体强度与促凝剂用量无关。一般基料浓度(总量比)应小于( )。 A. 8% B. 10% C. 11% D. 9%
19. 采空区惰化氧浓度指标不大于煤自燃临界氧浓度,一般氧含量应小于( )。 A. 8%~10% B. 7%~12% C. 7%~10% D. 8%~10%
20. 火灾发生在上行风流种,所产生的火风压与主要通风机作用方向一致,成( )关系。 A. 并联 B. 平行 C. 串联 D. 相反
21. 在进行抢救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不破坏事故现场,并劝导与现场勘察和抢救事故无关的人员退出事故现场,以确保事故证据的完备,为事故调查工作打好基础。 A. 救护队 B. 抢救人员 C. 公安 D. 指挥员
22. 经过潜伏期后煤的氧化速度增加,不稳定的氧化物先后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 )。 A. 氢气 B. 氧气 C. 甲烷 D. 一氧化碳
23. 管理(调查)组一般由( )名有丰富煤矿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 A. 4~8 B. 5~7 C. 8~10 D. 10~15
24. 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受自燃倾向性、( )、通风强度以及与( )的热交换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A. 堆积状态、氧气 B. 堆积状态、周围环境 C. 空气、周围环境 D. 堆积状态、水分
25. ( )成立后,煤矿事故调查处理的行政执法主体发生了变化。 A. 国家安全监察局 B.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C. 煤矿安全监察局 D. 安全监察局
26. 随温度的增加,钢材的强度在( )范围内基本没有变化. A. 0~100℃ B. 0~150℃ C. 0~200℃ D. 0~250℃
27. 煤化程度越高的煤,自燃倾向性( )。 A. 一样 B. 越高 C. 越小 D. 不确定
28. 火灾时期发生冒顶堵塞风路,或构筑密闭使风网风阻( )。 A. 改变 B. 减小 C. 增大 D. 不改变
29. 在评估火灾损失时,应考虑材料的( )限制和它们暴露于火灾的程度。 A. 宽度 B. 湿度 C. 温度 D. 长度
30. 火药库着火时,应首先将( )运出,然后将其他爆炸材料运出。 A. 炸药 B. 雷管 C. 工具箱 D. 防爆箱
31. 实践证明,唯有抓住火灾( )的时机,才能有效地防止火灾的扩大,并予以扑灭。 A. 潜伏期 B. 初起 C. 发展阶段 D. 燃烧阶段
32. 当火风压等于主要通风机分配到该分支压力时,该分支的风流就会( )。 A. 不确定 B. 相同 C. 停滞 D. 相反
33. 当火风压大于该分支的压力时,该分文的风流就会( )。 A. 反向 B. 相同 C. 停滞 D. 不确定
34. 因巷道冒顶等原因造成火源下风侧风阻( ),导致主干风路火源上风侧风量( ),沿程各节点压能( )。 A. 增大、增大、降低 B. 增大、减小、降低 C. 减小、减小、降低 D. 增大、减小、升高
35. 因火风压的作用使高温烟流流经巷道各点的压能( )。 A. 不确定 B. 不变 C. 增大 D. 减小
36. 火灾发生在分支风流中应保持主要通风机原来工作状况特别是在救人和灭火阶段,不能采取主要通风机( )的措施。 A. 停风 B. 减风 C. 停风或减风 D. 反风
37. 当火灾发生在总进风或总回风流中时,应考虑( ),但首先应注意瓦斯的情况。 A. 停风与反风 B. 停风 C. 反风 D. 局部反风
38. 在灭火行动上要果断迅速,不能犹豫不决,更不允许( )。 A. 武断 B. 麻痹 C. 迟疑拖拉 D. 大意
39. 当火灾发生在( )或总回风流中时,应考虑停风与反风,但首先应注意瓦斯的情况。 A. 井筒 B. 大巷 C. 进风 D. 总进风
40. 主干风路风阻及其产生的火风压一定时,风量( ),越容易( )。 A. 越大、反向 B. 越小、反向 C. 越小、相同 D. 越大、相同
第3次作业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
1. 消除可燃物的存在,尽量少用或不用可燃材料和设备,例如使用 ______ 、 ______ ,支架非木质化,不得不用时应与潜在热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2. 技术组的组成一般由 ______ 个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选派 ______ 名技术过硬的人员担任组长。
3. 可能的点火源包括 ______ 、 ______ 、 ______ 等能量形式。
4. 反风的方式有: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5. 英国人温米尔通过实验证实,在不自燃的煤中加入 ______ 的黄铁矿即可变为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黄铁矿氧化时放出的热量比煤氧化放出的热量高 ______ 。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0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
1. 工作面洒浆
2. 墙内注氮
3. 自燃带
4. 综合灭火法
5. 双氧水法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40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8 分)
1. 平时做好反风的演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2. 风流紊乱现象的危害有哪些?
3. 研究自动喷淋系统在于结合监测监控系统达到哪些目的?
4. 燃烧生成热的计算方法分为哪几类?
5. 分层巷道垂直重叠布的优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0分,共 1 小题,每小题 20 分)
分析延长煤层自然发火期的途径?


**** Hidden Message *****

村长 发表于 2017-3-26 23:03:58

背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庆大学网院火灾防治技术 ( 第123次 )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