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题
1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题一、 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1、春秋时期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2、“质剂”是适用于买卖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3、按唐律规定,官吏犯“公罪”者从重处罚。( )4、汉文景刑制改革,彻底废除了墨、劓、刖、宫四种肉刑,。( )5、“折杖法”颁布于隋朝。( )6、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 )7、秦汉时的髡、耐等刑罚属于耻辱刑,多作为劳役刑的附加刑使用。( )8、曹魏时“八议”正式入律。( )9、按秦朝法律规定,子盗父母等引起的诉讼不属于“公事告”。( )10、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 )11、在夏朝,“墨”是罪名,也是刑名。( )12、汉代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 )13、“非眚”是指过失犯罪,要从轻处罚。( )14、郑国执政子产将刑书铸在金属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15、秦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司寇。( )16、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17、《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18、“厂卫”虽然只是明朝的特务组织,却拥有监督司法审判的大权。( )19、秋审是一种会审制度,也是一种死刑特别复核制度。( )20、“德主刑辅”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21、赀刑是秦朝的独立刑种。( )22、明朝的刑部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23、“傅别”是适用于租赁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24、“谋反”是“重罪十条”中的一种罪名。( )25、《晋律》成为唐律的蓝本。( )26、《唐六典》是唐代最重要的刑法典。( )27、汉朝以身高作为判断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28、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 )29、 禹刑是夏朝的刑法典。( )30、“通行饮食”是汉代的一种罪名。( )31、“眚”是指故意犯罪,要从重处罚。( )32、《吕刑》是周穆王时吕候所作。( )33、《晋律》是由律学家张斐、杜预编纂的,所以又称“张杜律”。( )34、汉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理。( )35、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36、“折杖法”是明太祖创设的。( )37、“公罪”是指官吏“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 )38、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管辖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2二、 名词解释五刑 五听 圜土 法律答问 《九章律》公罪 官当 十恶 三省 《大明律》《明大诰》 刺配 凌迟 翻异别推 三法司六部 质剂 八议 六礼 法经三、 简述题1、简述汉初文景的刑罚改革。2、简述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情况。3、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4、简述“亲亲的相首匿”原则。5、简述“八议”制度。6、简述秋审制度四、史料分析题(下面几段古文反映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1、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2、 “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3、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4、 礼“禁于将然之前”,刑“禁于已然之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五、 论述题1、与唐律相比,明律在犯罪与刑罚方面最主要的一个特点“轻其所轻,重其所重”。2、试论汉朝的春秋决狱。3、试论唐律“一准乎礼”的特点。4、试论唐律“用刑持平”的特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