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6-2-26 08:17:49

川大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答案

奥鹏川大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

一、单选题:
1.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          (满分:2.5)
    A. 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只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只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2.“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满分:2.5)
    A. 唯物主义真理论
    B. 主观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面上学真理论
3.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大的飞跃是(    )。          (满分:2.5)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 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D. 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          (满分:2.5)
    A. 具体化
    B. 理论基础
    C. 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 理论形式
5.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满分:2.5)
    A. 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 主观真理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 真理和谬误相调合的过程
    D. 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满分:2.5)
    A. 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重属性
    B.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C. 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D.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          (满分:2.5)
    A.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是不可知论
    B.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C.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 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满分:2.5)
    A. 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 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 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满分:2.5)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普通联系的观点
10.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满分:2.5)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感觉是(    )。          (满分:2.5)
    A. 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C. 对许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D.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1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满分:2.5)
    A. 求知欲望
    B. 好奇心理
    C. 科学兴趣
    D. 社会实践
1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满分:2.5)
    A. 指出人们可能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 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 把科学的实践引入认识论
    D. 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1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是因为(    )。          (满分:2.5)
    A. 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
15.认识的客体是(    )。          (满分:2.5)
    A. 观念本身
    B.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 自然界的存在物
    D. 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16.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满分:2.5)
    A. 相对主义
    B. 绝对主义
    C. 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17.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满分:2.5)
    A. 历史性的优点
    B. 绝对性的优点
    C. 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 相对性的优点
18.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          (满分:2.5)
    A.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C. 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 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19.承认客观真理与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          (满分:2.5)
    A. 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 同一个意思的问题
    C.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0.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          (满分:2.5)
    A.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 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 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二、多选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相互关系是(    )。          (满分:4)
    A. 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 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C. 政治路线决定思想路线
    D.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E. 认识论是政治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2.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    )。          (满分:4)
    A. 感性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 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 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 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E. 感性认识本身也就是科学的抽象
3.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地理环境(    )。          (满分:4)
    A. 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B. 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 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E.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
4.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满分:4)
    A. 理论要服务于实践
    B. 理论要指导实践
    C.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D. 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E. 在实践中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
5.“公有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    )。          (满分:4)
    A.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C. 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否认真理的有用性
    E. 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6.劳动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满分:4)
    A. 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 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 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习性
    D. 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并从而形成人类社会
    E. 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是(    )。          (满分:4)
    A. 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 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    )。          (满分:4)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 理论科学不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D. 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E. 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满分:4)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阶级构成
    E. 生产方式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          (满分:4)
    A.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 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 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
三、判断题:
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3.概念、判断、推理是所有认识的三种形式。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4.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5.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6.认识的主体是指所有的人。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7.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10.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4

一、单选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满分:2.5)
    A. 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 是历史宿命论
    C. 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 与承认主体选择 作用不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满分:2.5)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 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满分:2.5)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4.国体指的是:          (满分:2.5)
    A. 国家的民族性质
    B. 国家的阶级性质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5.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满分:2.5)
    A. 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平衡问题
    B. 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C.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问题
    D. 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满分:2.5)
    A.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 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 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D. 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7.从国家起源来讲,国家是(    )。          (满分:2.5)
    A. 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天赋人权和理性契约而形成的
    B. 为调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矛盾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C.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 少数英雄人物为拯救人类免于战乱和灾祸而创设的
8.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其含义是指(    )。          (满分:2.5)
    A.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 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C. 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的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它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满分:2.5)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10.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          (满分:2.5)
    A. 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 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 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 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11.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          (满分:2.5)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的
    C. 产品分配关系决定的
    D. 消费关系决定的
12.政体指的是:          (满分:2.5)
    A. 国家的民族性质
    B. 国家的阶级性质
    C.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D.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满分:2.5)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 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在于(    )。          (满分:2.5)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5.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          (满分:2.5)
    A. 社会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
    B. 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特征的社会意识形式
    C.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 思想体系中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部分方面
1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满分:2.5)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无阶级社会、过渡性社会、阶级社会
    C.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17.阶级首先是一个(    )。          (满分:2.5)
    A. 政治范畴
    B. 社会范畴
    C. 意识形态范畴
    D. 经济范畴
18.自然科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          (满分:2.5)
    A. 属于上层建筑
    B. 不属于上层建筑
    C. 属于经济基础
    D. 不属于经济基础
1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满分:2.5)
    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0.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满分:2.5)
    A. 艺术
    B. 道德
    C. 宗教
    D. 政治法律思想
二、多选题:
1.在马克思主义中,“共产主义”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一词的正确含义的有(    )。          (满分:4)
    A. 作为一种文化,共产主义是指对人类一切文化的彻底否定
    B. 作为一种学说,共产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 作为一种运动,共产主义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D.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指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E. 作为一种理想,共产主义是指某些人精心设计的无限完美的社会
2.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    )。          (满分:4)
    A.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 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C. 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D. 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E. 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3.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    )。          (满分:4)
    A. 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 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 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E. 保守落后思想的腐蚀作用
4.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自由,具有如下特征(    )。          (满分:4)
    A. 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即冲破一切必然性的束缚,为所欲为
    B. 自由是具体的自由,即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 自由仅仅表现为思想的自由,即人有自由意志
    D. 自由是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即通过改造世界而获得的自由
    E. 自由总是一定阶级的自由,超阶级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5.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          (满分:4)
    A.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B. 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C. 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D. 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气
    E. 一种经济体制代替另一种经济体制
6.“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          (满分:4)
    A. 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B. 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 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D. 人的社会属性属于人性范围,人的自然属性则不属于人性范围
    E. 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7.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    )。          (满分:4)
    A.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 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途径
    D. 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的手段
    E. 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
8.在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我们主张(    )。          (满分:4)
    A. 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B. 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牺牲自我价值,维护社会价值
    C.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价值的人
    D. 人的价值是思想与行动、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E. 人的价值是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耗与创造的统一
9.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有(    )。          (满分:4)
    A.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C. 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 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可以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E. 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10.下列各项中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    )。          (满分:4)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E.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三、判断题: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2.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3.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阶级斗争规律。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4.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5.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8.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9.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10.自由是指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川大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