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4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答案
北语14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1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多选题(共25道试题,共100分。)
1.对一个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A.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B. 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C. 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D. 民族问题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E. 民族问题关系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满分:4分
2.2009年3月30日发布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显示,1985年以来,内地18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教育资金达到5.76亿元,支持西藏74个县改建幼儿园、中小学300多所。从1985年起,国家先后在内地20个省市办有西藏班(校),覆盖了从初中到大学的所有办学层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28所学校办有西藏班,先后为西藏培养输送各类建设人才约1.5万人。上述材料蕴涵的民族理论的道理是()。
A. 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别
B. 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C. 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D. 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
E. 发展教育是消除民族差异的前提条件
满分:4分
3.目前到西藏布达拉宫等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到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必须()。
A. 做到文明旅游
B. 及时宣传无神论
C. 自觉反对民族分裂行为
D. 团结教徒
E. 信教爱国
满分:4分
4.所谓的“三股势力”指的是()。
A. 民族分裂势力
B. 宗教极端势力
C. 暴力恐怖势力
D. 国际反华势力
E. 左翼势力
满分:4分
5.“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及内乱。”这说明()。
A. 国内民族问题有时会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B.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
C. 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
D.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E.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联系不紧密
满分:4分
6.经历了50多年的沧桑巨变,当前西藏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藏农牧业连年丰收;西藏自治区现职省级领导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到70.42%;国家直接投资西藏建设项目、中央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全国进行对口支援的全方位支持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体现了()。
A.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西藏的繁荣
B. 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基本保证
C. 西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D. 各民族经济平等已经实现
E. 西藏的发展可以不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满分:4分
7.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所说的“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是指()。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
B.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
C.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D. 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实际
E.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满分:4分
8.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有()。
A. 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
B. 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 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 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满分:4分
9.我国的散杂居少数民族,是指()。
A. 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
B. 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但不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
C. 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
D. 居住在西部的少数民族
E.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少数民族
满分:4分
10.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是()。
A. 我国政府投资兴建青藏铁路
B.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C. 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
D. 达赖集团提出要依照香港、澳门的模式,在西藏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E. “东突”恐怖分子多次制造恐怖事件、企图分裂国家
满分:4分
11.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A.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E.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满分:4分
12.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在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
A.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B.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D.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E. 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让他们不再信教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满分:4分
13.我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应采取的措施有()。
A.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
B. 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C.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主的组织形式
D.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 保障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满分:4分
14.新中国成立后,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与民族剥削制度
B. 各个民族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 开辟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新纪元
D. 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 各个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不再存在
满分:4分
15.针对中国和睦的民族关系状况,一位外国专家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值得向世界推广。中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有()。
A.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D. 消除民族差异,实现民族融合
E. 逐渐实现民族同化
满分:4分
16.据统计,西藏自治区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5100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体现了()。
A. 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 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D. 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E. 我国积极提倡予以资助建设宗教活动场所
满分:4分
17.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强有力的聚合体。建国60多年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建设国家,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不断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长()。
A. 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一个基本趋势
B. 说明民族的融合、消亡即将实现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D. 有利于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E. 说明我国民族已经同化了
满分:4分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有()。
A. 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 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 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 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E. 民族平等的均等性
满分:4分
19.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宗教,它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就人为宗教来说,这些基本要素包括()。
A. 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 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 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D. 宗教的组织
E. 宗教的制度
满分:4分
20.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民主监督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E.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满分:4分
21.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是()。
A.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B.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C. 指导民族研究工作的需要
D. 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E.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满分:4分
2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 回族
B. 蒙古
C. 朝鲜
D. 苗族
E. 满族
满分:4分
2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有()。
A. 自治村
B. 自治乡
C. 自治县
D. 自治州
E. 自治区
满分:4分
24.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矛盾和冲突不断,而我国各民族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从根本上看,其原因在于()。
A.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其他国家政体不合理,导致政局不稳
C. 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
D. 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E. 其它国家的民族问题太复杂
满分:4分
25.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能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
A. 人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客观存在,传统的旧的习惯势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
B.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仍没有消除
C.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虽然基本消灭,但社会根源的其他部分还没有消除
D. 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原因
E. 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宗教渗透长期存在
满分:4分、
14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多选题(共25道试题,共100分。)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A.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B. 设立自治机关
C. 行使自治权
D. 一国两制
E. 高度自治
满分:4分
2.协调好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意义是()。
A. 有利于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B. 有利于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 有利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的步伐
D. 有利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
E.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满分:4分
3.我国新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是()。
A. 民族融合
B. 民族平等
C. 民族团结
D. 民族互助
E. 民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
满分:4分
4.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是()。
A. 我国政府投资兴建青藏铁路
B.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C. 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
D. 达赖集团提出要依照香港、澳门的模式,在西藏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E. “东突”恐怖分子多次制造恐怖事件、企图分裂国家
满分:4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高原地区
B.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D.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地区
E.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地理和气候复杂
满分:4分
6.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理解上,应该明确()。
A.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和地方性立法权
B. 自治权是管理本民族内部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C.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D. 自治权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宪法和法律规定前提下的自主权
E. 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并行使的权利
满分:4分
7.下列属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是()。
A. 马本斋
B. 松赞干布
C. 成吉思汗
D. 海瑞
E. 林则徐
满分:4分
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是()。
A. 我国长期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我国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C.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D. 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
E. 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
满分:4分
9.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 实现民族平等
B. 加强民族团结
C. 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D. 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E. 国家最终和平统一
满分:4分
10.新中国成立时,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少数民族有()。
A. 壮族
B. 朝鲜族
C. 赫哲族
D. 京族
E. 苗族
满分:4分
1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B. 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C. 促进民族融合
D. 促进民族同化
E. 促进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满分:4分
12.民族关系的宏观影响因素包括()。
A. 民族自身因素
B. 社会因素
C. 自然因素
D.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E.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满分:4分
13.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 坚定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 巩固和扩大各民族宗教界的爱国政治联盟
C. 加强对信教群众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D. 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E.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奋斗
满分:4分
14.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
A.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
B. 进入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的时期
C. 各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
D. 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E. 民族之间的某些矛盾和摩擦已经排除
满分:4分
1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 民族间通婚情况
E. 民族内部结构
满分:4分
1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有4万多人。朝觐期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受到穆斯林的赞赏。近年来,我国还制定了生产清真食品的法规,开辟了穆斯林公墓,我国司法机关还依法审理了有关出版物严重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的案件,维护了穆斯林的合法权益。这表明()。
A. 我国充分尊重和保护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
B. 我国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C.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的一切活动
D. 我国教会是西方教会的附庸
E. 我国支持和保护信教群众的一切活动
满分:4分
17.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在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快速向前发展。西藏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西藏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尤其是西藏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西藏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A. 中央的正确领导和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
B. 藏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已经融合在一起
C.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D.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E. 国家给予西藏特殊的优惠政策
满分:4分
18.民族的自然属性表明,民族是涉及( )的人们心理共同体。
A. 语言
B. 地域
C. 经济
D. 文化
E. 心理
满分:4分
19.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包括()。
A. 国家政权的性质
B. 社会制度的性质
C. 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
D. 民族特征
E. 民族差异
满分:4分
20.宗教的复杂性是由宗教的()构成的。
A. 群众性
B. 民族性
C. 国际性
D. 长期性
E. 敏感性
满分:4分
21.下列属于产生民族问题的重要因素有()。
A. 语言不同
B. 生活条件不同
C. 风俗习惯不同
D. 心理状态不同
E. 宗教信仰不同
满分:4分
22.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所说的“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是指()。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
B.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
C.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D. 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实际
E.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满分:4分
23.从宏观上讲,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条件包括()。
A. 以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为出发点
B. 以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为前提
C. 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为政治保证
D. 以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E.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思想
满分:4分
24.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A. 和平
B. 发展
C. 矛盾
D. 冲突
E. 战争
满分:4分
25.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严重犯罪事件,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A.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B. 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C.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D. 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
E. 我国的民族问题已得到解决
满分:4分
14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多选题(共25道试题,共100分。)
1.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A.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B. 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C. 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D. 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E. 有利于实现“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满分:4分
2.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A. 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 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 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 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E. 大力发展自治地方内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满分:4分
3.下列关于民族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民族多重属性决定了民族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
B. 民族多重属性决定了民族的发展也是自身的发展
C. 民族的发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
D. 民族发展是精神生产的发展
E. 民族发展是民族自身的发展
满分:4分
4.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四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A.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B. 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
C. 民族互助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必然结果
D. 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综合反映
E.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
满分:4分
5.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民族的()。
A. 社会生产
B. 社会分工
C. 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D. 同化
E. 融合
满分:4分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 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
B. 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C. 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 有利于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E. 有利于宗教的自行灭亡
满分:4分
7.民族的自然属性表明,民族是涉及( )的人们心理共同体。
A. 语言
B. 地域
C. 经济
D. 文化
E. 心理
满分:4分
8.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理解正确的是()。
A. 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
B. 管理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力
C. 是国家应该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
D. 是自治民族应该享有的权利
E. 并不意味着特权,只是一种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满分:4分
9.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是()。
A. 德才兼备
B. 廉洁自律
C. 敬业勤政
D. 奉公守法
E. 密切联系群众
满分:4分
10.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要目标的客观原因,主要有()。
A. 地理原因
B. 历史原因
C. 文化原因
D. 政治原因
E. 军事原因
满分:4分
11.民族关系发展进程中十分值得注意的三个突出问题是()。
A. 民族利益
B. 民族权利
C. 民族发展
D. 民族平等
E. 民族团结
满分:4分
12.我国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期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之所以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因为()。
A. 坚持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B.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C.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D.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保证
E. 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满分:4分
13.宣传报道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应慎重对待,应把握以下原则()。
A. 要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不能伤害民族感情
B. 作为学术研究的要与公开报道的严格区别开来
C. 过去存在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不要再翻出来宣传报道。即使现在还存在但本民族群众已不愿再宣传的,不要再宣传报道
D. 要准确,不能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和胡编乱造
E. 要根据上级机关的要求统一口径
满分:4分
14.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 实现民族平等
B. 加强民族团结
C. 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D. 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E. 国家最终和平统一
满分:4分
15.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可能性()。
A. 宗教属于上层建筑,要服从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
B. 党和国家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造了必要条件
C. 各个宗教的信教者,绝大多数都是国家主人,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他们热爱祖国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 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实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废除了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奠定了基础
E. 从实践来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进展不大,需要进一步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满分:4分
16.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
A. 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
B.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C.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
D. 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
E. 宗教信仰自由受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满分:4分
17.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其含义是()。
A.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一国之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C. 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D. 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
E. 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满分:4分
18.自治机关建设注意民族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A. 民族干部
B. 民族语言文字
C. 民族形式
D. 民族心理
E. 民族权利
满分:4分
19.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继续保持中央对西藏特殊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执行并完善“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特殊民生问题实行特殊政策并加大支持。这说明()。
A. 西藏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强盛紧密相连
B.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我国的中心工作
C.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D. 国家的支持是西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E.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有力支撑着整个国家的发展
满分:4分
20.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A. 地域渊源
B. 族体渊源
C. 语言渊源
D. 文化渊源
E. 习惯渊源
满分:4分
21.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A. 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B. 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表现
C. 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D. 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 消除了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满分:4分
22.我国能够真正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因为()。
A.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 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C.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D.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法律保障
E.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满分:4分
2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
A.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 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 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
D. 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的结果
E. 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满分:4分
24.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
A. 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
B. 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
C. 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D. 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
E. 拓宽乡镇后备干部的来源,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
满分:4分
25.目前到西藏布达拉宫等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到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必须()。
A. 做到文明旅游
B. 及时宣传无神论
C. 自觉反对民族分裂行为
D. 团结教徒
E. 信教爱国
满分:4分、
14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多选题(共25道试题,共100分。)
1.下列选项,属于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有()。
A.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 制定自治宪法
C. 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D. 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E. 制定地方教育规划
满分:4分
2.邓小平同志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这一制度之所以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因为它()。
A. 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异
B. 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C. 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D. 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热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E.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满分:4分
3.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是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说明()。
A. 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C. 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E.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满分:4分
4.2008年8月16日,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地理环境、中国经济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等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这说明()。
A. 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 在实际生活中,各民族间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C. 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就没有物质保证
E. 没有民族的团结就没有民族的繁荣
满分:4分
5.民族自治地方内部都有复杂的民族关系,主要包括()。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B. 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C. 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与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的关系
D. 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E. 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满分:4分
6.“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及内乱。”这说明()。
A. 国内民族问题有时会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B.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
C. 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
D.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E.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联系不紧密
满分:4分
7.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包括()。
A. 国家政权的性质
B. 社会制度的性质
C. 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
D. 民族特征
E. 民族差异
满分:4分
8.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A. 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 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 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 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E. 大力发展自治地方内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满分:4分
9.下列乐器中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到汉族地区的是()。
A. 琵琶
B. 笛子
C. 唢呐
D. 钢琴
E. 小提琴
满分:4分
10.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在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快速向前发展。西藏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西藏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尤其是西藏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西藏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A. 中央的正确领导和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
B. 藏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已经融合在一起
C.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D.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E. 国家给予西藏特殊的优惠政策
满分:4分
1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组织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对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取得了如下成果()。
A. 对一个民族语言内部的方言土语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并对需要划分方言的民族语言提出了划分意见
B. 以某些民族中存在的一个民族说两种以上语言的情况,提出了确定意见
C. 将某些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成果运用于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工作
D. 编写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
E. 摸清了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1个民族使用着24种文字的情况,对已停止使用的文字做了调查,并对少数民族文字的结构做了分类
满分:4分
12.宣传报道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应慎重对待,应把握以下原则()。
A. 要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不能伤害民族感情
B. 作为学术研究的要与公开报道的严格区别开来
C. 过去存在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不要再翻出来宣传报道。即使现在还存在但本民族群众已不愿再宣传的,不要再宣传报道
D. 要准确,不能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和胡编乱造
E. 要根据上级机关的要求统一口径
满分:4分
1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
A.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
B. 进入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的时期
C. 各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
D. 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E. 民族之间的某些矛盾和摩擦已经排除
满分:4分
14.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格局的特点是()。
A. 共存
B. 共荣
C. 共享
D. 共识
E. 共进
满分:4分
15.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 )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A. 历史
B. 政治
C. 经济
D. 文化
E. 自然
满分:4分
16.民族和谐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应该做到()。
A. 和睦相处
B. 和合关系
C. 和衷共济
D. 和谐发展
E. 相互联系
满分:4分
17.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民族工作体现以人为本,要坚持的四个基本方面是()。
A. 实现民富
B. 发展民智
C. 落实民权
D. 解决民怨
E. 保障民安
满分:4分
18.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所说的“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是指()。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
B.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
C.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D. 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实际
E.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满分:4分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的特点有()。
A. 同步性
B. 艰巨性
C. 多样性
D. 敏感性
E. 国际性
满分:4分
20.下列被称为造诣很深的少数民族科学家的是()。
A. 鲁明善
B. 札马鲁丁
C. 明安图
D. 忽思慧
E.
满分:4分
21.我们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四个认同”教育。“四个认同”的内容是()。
A. 对祖国的认同
B.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C.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D.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E. 对祖国统一的认同
满分:4分
22.因为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区划界线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影响我国民族某些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等,许多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
A. 使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B. 要求我们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时,不能忽视民族问题中蕴含的历史因素
C. 说明消除了民族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也就解决了民族矛盾
D. 民族问题与民族的历史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E. 说明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满分:4分
23.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主要包括()。
A.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根本法
B. 专门法律
C. 其它法律中的有关规定
D. 有关民族区域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E.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满分:4分
24.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扶持、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西藏自治区按照“三纵两横、六个通道”骨架公路网的设想,投资100多亿元,建设了近100个工程项目。这一事实表明()。
A. 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是分不开的
B.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C. 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前提条件
D. 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
E. 少数民族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满分:4分
25.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民族的()。
A. 社会生产
B. 社会分工
C. 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D. 同化
E. 融合
满分:4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