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4春《人文地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福师14春《人文地理学》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 。
A. 尼格罗人
B. 爱斯基摩人
C. 波利尼西亚人
D. 索马里人
满分:2分
2.基督教的三大教派是( )
A.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B.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C. 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
D. 什叶派、逊尼派、原教旨主义
满分:2分
3.行为地理研究的主体方法论属于( )
A. 经验主义
B. 人本主义
C. 实证主义
D. 结构主义
满分:2分
4.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 )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A. 空间结构
B. 地理结构
C. 文化层次
D. 地理文化
满分:2分
5.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特点不同,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文化适应( )
A.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B. 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
C. 具有动态性,处于不断演化中
D. 传递和继承方式是纵向的,具有遗传性
满分:2分
6.( )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
A. 人口年龄比例
B. 人口质量
C. 人口数量的多少
D. 人口分布
满分:2分
7.下列国家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 。
A. 印度人
B. 爱斯基摩人
C. 波利尼西亚人
D. 索马里人
满分:2分
8.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是()
A.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B. 自然环境、人口、宗教、语言、行为
C. 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增长、构成
D. 地理现象、地理结构、地理单元、地理扩散、地理整合
满分:2分
9.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 ) ,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景观,探索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
A. O.施吕特尔 B H.J.麦金德 C E.亨丁顿 D C.O.索尔
B. J·白兰士
C. A·赫特纳
D. E·C·森普尔
满分:2分
10.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提出者是著名的近代地理学家( )。
A. 洪堡
B. 李希霍芬
C. 拉采尔
D. 赫特纳
满分:2分
11.1944年,( ) 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日本
满分:2分
12.下列文化区属于典型的功能文化区( )
A. 佛教文化区
B. 印度教文化区
C. 基督教文化区
D. 儒教文化区
满分:2分
13.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 ( )。
A. 巴基斯坦
B. 印度尼西亚
C. 阿富汗
D. 缅甸
满分:2分
14.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被称为( ) 。
A. 支柱产业
B. 基础性产业
C. 主导产业
D. 潜导产业
满分:2分
15.西方区域学派的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 )。
A. 赫特纳
B. 奥托·施吕特尔
C. 卡尔·苏尔
D. 巴罗斯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1.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 )。
A. 运费
B. 劳动成本和集聚
C. 住宿资金
D. 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满分:2分
2.世界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 )。
A. 政治空间结构
B. 政治实力结构
C. 政治人文结构
D. 政治素质结构
满分:2分
3.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 )。
A. 旅游主体
B. 旅游客体
C. 旅游媒介
D. 旅游环境
满分:2分
4.城市地域结构是由( )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A. 集聚力
B. 离心力
C. 向心力
D. 摩擦力
满分:2分
5.文化的结构由( )三个层次组成。
A. 物质文化
B. 生态文化
C. 制度文化
D. 精神文化
满分:2分
三、判断题(共30道试题,共60分。)
1.世界最大的语系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我国自古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说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 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美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民族的分布可分出地域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两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不包括领土空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15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物质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语言是无形的文化要素,有直接的痕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1.大众性不属于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2.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3.政治是一种最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4.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5.人口密集区也称为人类大陆,世界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即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和北美洲。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6.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7.工业布局是工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8.人种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属性的一种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9.从生物学观点出发,根据肤色将人种分为两类:黄种人和黑种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0.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等四个发展阶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1.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2.“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佛教的观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3.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4.政治地理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5.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6.文化的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类,即传染扩散、逐级扩散、刺激扩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7.据考证,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8.共同的语言是最稳定的民族特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9.语言的重要属性就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际工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0.移民、传抪和领土竞争不会导致宗教传播。
A. 错误
B. 正确
福师《人文地理学》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是()
A.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B. 自然环境、人口、宗教、语言、行为
C. 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增长、构成
D. 地理现象、地理结构、地理单元、地理扩散、地理整合
满分:2分
2.1944年,( ) 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日本
满分:2分
3.组成国家的四要素是( )
A. 人口、 领土、政府、主权
B. 领土、核心区、国力、经济
C. 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军事
D. 领土、领空、领水、海底
满分:2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汉语有六大方言
B. 汉语有五大方言
C. 汉语有三大方言
D. 汉语有七大方言
满分:2分
5.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被称为( ) 。
A. 支柱产业
B. 基础性产业
C. 主导产业
D. 潜导产业
满分:2分
6.下列文化区属于典型的功能文化区( )
A. 佛教文化区
B. 印度教文化区
C. 基督教文化区
D. 儒教文化区
满分:2分
7.西方区域学派的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 )。
A. 赫特纳
B. 奥托·施吕特尔
C. 卡尔·苏尔
D. 巴罗斯
满分:2分
8.( )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
A. 人口年龄比例
B. 人口质量
C. 人口数量的多少
D. 人口分布
满分:2分
9.基督教的三大教派是( )
A.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B.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C. 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
D. 什叶派、逊尼派、原教旨主义
满分:2分
10.德国地理学家( ) 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满分:2分
11.在城市中,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
A. 民族岛
B. 民族邻里或隔坨(ghetto)
C. 民族自治区
D. 民族省
满分:2分
12.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 ) 。
A. 足球
B. 服装
C. 服饰
D. 棒球
满分:2分
13.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 ) 。
A. 荷兰
B. 墨西哥
C. 印度
D. 南非
满分:2分
14.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 ),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A. F·拉采尔
B. J·白兰士
C. A·赫特纳
D. E·C·森普尔
满分:2分
15.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特点不同,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文化适应( )
A.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B. 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
C. 具有动态性,处于不断演化中
D. 传递和继承方式是纵向的,具有遗传性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1.文化扩散可分为( )两大类型。
A. 集中扩散
B. 分散扩散
C. 扩展扩散
D. 迁移扩散
满分:2分
2.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 )。
A. 旅游主体
B. 旅游客体
C. 旅游媒介
D. 旅游环境
满分:2分
3.城市地域结构是由( )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A. 集聚力
B. 离心力
C. 向心力
D. 摩擦力
满分:2分
4.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 )等。
A. 死亡率
B. 迁出率
C. 净迁移率
D. 迁入率
满分:2分
5.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三个时期( )。
A. 古代的人文地理学
B. 近代的人文地理学
C. 现代的人文地理学
D. 原始部落人文地理学
满分:2分
三、判断题(共30道试题,共60分。)
1.移民、传抪和领土竞争不会导致宗教传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15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佛教的观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共同的语言是最稳定的民族特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人口密集区也称为人类大陆,世界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即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和北美洲。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基督教的发源地是巴勒斯坦地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工业布局是工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世界最大的语系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物质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与影响国家权力的其它要素比,国民素质是最不稳定的,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但它又是十分重要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1.世界最大的语系是美洲语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2.美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3.民居、饮食、服饰属于社会民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4.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构成黄色种族群。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5.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6.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7.政治是一种最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8.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海岸、河岸)。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9.汉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现人数超过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0.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1.宗教、道德观念属于制度文化层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2.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3.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等四个发展阶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4.我国自古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说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5.据考证,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6.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7.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不包括领土空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8.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9.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分为3级:教皇、主教、神父。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0.
人地关系应该是:人与地的关系,既有人受制与地的一面,又有人影响地的一面,二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