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4-5-24 08:51:29

南开14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机)在线作业答案

南开14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50道试题,共50分。)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唯一动力
D. 最终动力
满分:1分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满分:1分
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主观性
B. 能动性
C. 随意性
D. 物质性
满分:1分
4.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满分:1分
5.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满分:1分
6.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以上都不是
满分:1分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市场经济还是封闭的自然经济
满分:1分
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 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 产品的分配形式
C.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满分:1分
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社会风气
满分:1分
10.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世界的统一性
B. 世界的运动变化
C.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满分:1分
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庸俗进化论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满分:1分
12.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A. 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 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 燃烧和灰烬的关系
D. 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满分:1分
13.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 自然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政治思想
D. 道德和艺术
满分:1分
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 辩证的否定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满分:1分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规律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满分:1分
16.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满分:1分
17.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1分
18.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满分:1分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C.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D.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满分:1分
2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满分:1分
2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人和世界的问题
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满分:1分
22.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满分:1分
23.概念、判断、推理是 ()
A.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 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满分:1分
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满分:1分
25.规律是()
A.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满分:1分
26.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B. 一切知识的总汇
C. 智慧
D. 各门科学
满分:1分
2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A.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C. 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D.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统一
满分:1分
28.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 ()
A. 生产劳动发展史
B. 阶级斗争发展史
C. 国家政权更迭史
D. 宗教信仰变迁史
满分:1分
2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 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满分:1分
3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满分:1分
31.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满分:1分
32.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 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 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 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满分:1分
3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 ()
A. 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 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满分:1分
34.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 全部自然界
B. 劳动资料
C. 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满分:1分
3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满分:1分
36.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
A. 人的体力的支出
B. 人的脑力的支出
C. 所有制、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满分:1分
37.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 劳动对象系统
B. 信息传递系统
C. 生产工具系统
D. 能源动力系统
满分:1分
38.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商品的交换方式
满分:1分
39.世界观就是()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满分:1分
40.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 法官审理案件
C. 农民播种小麦
D. 科学家做化学实验
满分:1分
41.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满分:1分
42.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满分:1分
4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满分:1分
4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满分:1分
4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分
46.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满分:1分
4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满分:1分
48.“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满分:1分
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满分:1分
5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1分
二、多选题(共40道试题,共40分。)
1.一切哲学都是()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满分:1分
2.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A.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满分:1分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
A. 经验论的错误
B. 唯理论的错误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D. 工作中教条主义的错误
满分:1分
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1分
5.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分
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满分:1分
7.就哲学而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指
A. 以人为目的的发展
B.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
C. 质与量相统一的发展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基本适应的发展
满分:1分
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满分:1分
9.社会存在包括()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满分:1分
10.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导致()
A. 绝对主义
B. 相对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思想僵化
满分:1分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满分:1分
1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满分:1分
1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满分:1分
14.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的斗争性表现的有()
A. 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 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C.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满分:1分
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
C. 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满分:1分
16.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满分:1分
1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 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观点
C.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满分:1分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 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D. 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满分:1分
19.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
A. 按地域划分居民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维护社会秩序
满分:1分
20.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
A.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增强对偶然性事件的预见性
B.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C. 以必然性客服偶然性
D.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补充必然性
满分:1分
2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满分:1分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实现了()
A.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满分:1分
23.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 沉舟側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满分:1分
24.交往的社会作用包括()
A. 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分
2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满分:1分
26.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分
2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满分:1分
28.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长堤潰蚁穴,君子慎其微
满分:1分
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满分:1分
30.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
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满分:1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C.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满分:1分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联系的有()
A. 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影响气候
B. 人口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 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D.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满分:1分
3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满分:1分
34.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
A. 工人在工厂织布
B. 警察追捕逃犯
C. 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 教师在教室讲课
满分:1分
3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 文学艺术
B. 自然科学
C. 语言学
D. 政治法律思想
满分:1分
3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
B.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
D.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满分:1分
37.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满分:1分
38.质与量的哲学意义在于
A. 区别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B.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C.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D. 做任何事季要有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数
满分:1分
39.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满分:1分
40.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满分:1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10分。)
1.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3.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5.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6.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8.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9.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10.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夏小锋 发表于 2014-8-31 22:04:32

我要这张卷答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开14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机)在线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