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4-2-27 09:32:56

北语13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答案

北语13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 民族团结原则
B. 民族互助原则
C. 民族平等原则
D.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满分:4分
2.中国自()统一就开始了形成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清朝
满分:4分
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 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 自治权包括立法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和外交权
满分:4分
4.我国宗教政策的实质是()。
A. 积极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B. 国家对任何宗教活动都不干涉
C. 国家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D. 国家保护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满分:4分
5.我国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是()。
A. 社会主义道路
B. 中国共产党
C. 人民民主专政
D. 民族平等
满分:4分
6.1979年,国务院将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攸乐山的“悠乐”人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定名为()。
A. 基诺族
B. 布依族
C. 白族
D. 哈尼族
满分:4分
7.《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规定,“个人的民族成分,只能依据( )的民族成分确定。”
A. 父或母
B. 父
C. 母
D. 养父或养母
满分:4分
8.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发展
D. 民族自治
满分:4分
9.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共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A. 60%
B. 70%
C. 80%
D. 90%
满分:4分
10.55个少数民族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数量为()。
A. 55
B. 44
C. 30
D. 15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建国以来,根据我国民族状况自身特点,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法律,先后制定了若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全国依法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符合我国国情
B. 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C. 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D. 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 是我国的一部根本大法
满分:4分
2.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建筑艺术方面,也有自己的光辉创造,其中,侗族古代建筑的代表作是()。
A. 程阳桥
B. 鼓楼
C. 风雨楼
D. 风雨桥
E. 吊角楼
满分:4分
3.民族关系发展进程中十分值得注意的三个突出问题是()。
A. 民族利益
B. 民族权利
C. 民族发展
D. 民族平等
E. 民族团结
满分:4分
4.据统计,西藏自治区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5100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体现了()。
A. 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 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D. 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E. 我国积极提倡予以资助建设宗教活动场所
满分:4分
5.我国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期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之所以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因为()。
A. 坚持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B.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C.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D.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保证
E. 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满分:4分
6.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A.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 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 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D. 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 民族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发展
满分:4分
7.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
A. 社会革命和民族问题是主从关系
B. 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总问题是辩证关系
C. 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总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D. 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才能解决民族问题
E. 只有进行社会建设,才能解决民族问题
满分:4分
8.我国新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是()。
A. 民族融合
B. 民族平等
C. 民族团结
D. 民族互助
E. 民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
满分:4分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有()。
A. 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 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 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 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E. 民族平等的均等性
满分:4分
10.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孕育和传承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古朴神秘的民俗风情。这些原生状态的文化资源禀赋,既有气候、地理以及生物多样性造就的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又有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等极具审美价值的民族文化。现在,当地政府正把开发文化产业作为经济重要增长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
A. 说明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B. 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
C. 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D. 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结合起来
E. 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满分:4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在民族交往联系中,各民族追求利益的均等、权利的公平,这是公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中华民族是以共同地域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和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共同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多居于山区、高原、草原和森林地区,地域广阔,物质丰富,自然景观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的物质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各个民族都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各个民族都追求社会的平衡与实际待遇的合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马克思认为民族指代的是那些具有共同的语言和地域的人们的共同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民族是存在于现实社会生产中的客观实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将自行消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促进因素,同时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和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13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是()。
A. 共同血缘关系
B. 共同语言
C. 共同历史渊源
D. 共同心理认同
满分:4分
2.我国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是()。
A. 云南
B. 四川
C. 湖南
D. 朝鲜
满分:4分
3.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平等团结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开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满分:4分
4.认为民族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的学者是()。
A. 意大利学者马齐
B. 瑞士学者布伦奇里
C. 清朝学者王夫之
D. 梁启超
满分:4分
5.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思想基础是()。
A. 发展民族经济
B.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C. 坚持改革开放
D. 坚持党的领导
满分:4分
6.民族构成诸要素中,相对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
A. 共同生产方式
B. 共同文化
C. 共同语言
D. 共同风俗习惯
满分:4分
7.民族自身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在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社会发展
B. 政治发展
C. 经济发展
D. 文化发展
满分:4分
8.自然资源主要包括()。
A. 土地,森林,矿产,水,海洋
B. 土地,河流,矿产
C. 黄金,山脉,平原
D. 水流,山地,矿产,植被
满分:4分
9.民族形成的外部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B. 战争、军事冲突
C.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D. 私有制和阶级区分导致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
满分:4分
10.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是以下列五个民族命名的()。
A. 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B. 苗族、高山族、哈萨克族、回族、土家族
C. 汉族、壮族、蒙古族、东乡族、傣族
D. 汉族、壮族、蒙古族、高山族、傣族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A. 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
B. 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C. 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 有利于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E. 有利于国外宗教势力在中国的渗透
满分:4分
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A. 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
B. 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思想的有所滋长并存
C. 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竞争增强并存
D. 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
E. 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满分:4分
3.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是()。
A. 德才兼备
B. 廉洁自律
C. 敬业勤政
D. 奉公守法
E. 密切联系群众
满分:4分
4.针对中国和睦的民族关系状况,一位外国专家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值得向世界推广。中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有()。
A.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D. 消除民族差异,实现民族融合
E. 逐渐实现民族同化
满分:4分
5.经历了50多年的沧桑巨变,当前西藏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藏农牧业连年丰收;西藏自治区现职省级领导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到70.42%;国家直接投资西藏建设项目、中央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全国进行对口支援的全方位支持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体现了()。
A.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西藏的繁荣
B. 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基本保证
C. 西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D. 各民族经济平等已经实现
E. 西藏的发展可以不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满分:4分
6.中国民族报的《朝觐见闻》写道:一踏上沙特阿拉伯的国土,马上就被一种浓厚的伊斯兰教气氛所包围。来自世界各地的,操着不同语言的,穿着不同服饰的,无论肤色各异,地位高低,生活贫富,在这里都成了一个普通而平等的穆斯林,一律裹上了白色的戒衣,一齐念起 “古兰经”,一齐向天房叩拜。这段描述生动体现了宗教的以下特点()。
A. 群众性
B. 民族性
C. 国际性
D. 复杂性
E. 长期性
满分:4分
7.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所说的“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是指()。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
B.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
C.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D. 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实际
E.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满分:4分
8.宗教具有的基本特点是()。
A. 群众性
B. 民族性
C. 国际性
D. 长期性
E. 复杂性
满分:4分
9.我国的散杂居少数民族,是指()。
A. 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
B. 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但不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
C. 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
D. 居住在西部的少数民族
E.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少数民族
满分:4分
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措施是()。
A. 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B. 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
C. 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D. 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
E. 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培养
满分:4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从民族发展来说,民族的发展制约着社会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中华民族是以共同地域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和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我国已实现了民族大团结,民族间不团结的因素已经不再存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民族关系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对现实的民族关系而言,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中华民族既“多元”又“一体”,当代中国有56个互相区别的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多元”,同时56个民族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整体的认同,共称“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民族的族体渊源就是民族的共同族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及条件的产物和积淀,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实环境及条件的一种反映和折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成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马克思认为民族指代的是那些具有共同的语言和地域的人们的共同体。
A. 错误
B. 正确
13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据全国人口普查,在内蒙古、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汉族人口都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虽未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但也接近全区人口的40%。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但是居住地区广阔,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一些省的部分地区。这说明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 大杂居
B.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 混居
D. 游动居住
满分:4分
2.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A. 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 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C. 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D.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满分:4分
3.下列不是正确处理中国民族关系的经验的是 ()。
A.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D. 消除民族差异,实现民族融合
满分:4分
4.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生物属性
D. 特征属性
满分:4分
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三权分立
C. 可持续发展
D. 平等团结
满分:4分
6.我国宗教政策的实质是()。
A. 积极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B. 国家对任何宗教活动都不干涉
C. 国家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D. 国家保护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满分:4分
7.2009年3月29日,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新郑市隆重举行,2万多名国内外各界政要、华侨、华人、明星出席。全世界华人祭拜祖先体现了民族的()。
A. 共同地域
B. 共同语言特征
C. 共同心理认同特征
D. 共同生产方式特征
满分:4分
8.我国民族团结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道路
B. 中国共产党
C. 人民民主专政
D. 民族平等
满分:4分
9.白族“三月街”,原本是唐代南诏国以大理为中心的白族先民从事佛事活动的讲经庙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一佛事活动逐步地演变为白族的盛大街期和传统集会,成为白族人民进行物质交流、文化交流和文体活动的喜庆佳节。这说明民族风俗习惯具有()。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满分:4分
10.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与全国相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更明显、更突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更加落后,农业牧业人口占的比重更大,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束缚更深,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更高,科技教育文化的水平更低,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更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更艰巨。这表明()。
A.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只是一个美好愿望
B. 民族间的差距是无法克服的
C. 造成民族差距的原因是经济上的不平衡
D.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民族同化的特点是()。
A.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B. 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C.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D.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E. 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满分:4分
2.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有()。
A. 民族性
B. 稳定性
C. 发展性
D. 交融性
E. 敏感性
满分:4分
3.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
A. 民族分裂势力
B. 宗教极端势力
C. 暴力恐怖势力
D. 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
E.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交流和交往
满分:4分
4.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扶持、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西藏自治区按照“三纵两横、六个通道”骨架公路网的设想,投资100多亿元,建设了近100个工程项目。这一事实表明()。
A. 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是分不开的
B.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C. 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前提条件
D. 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
E. 少数民族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满分:4分
5.散居少数民族的包容性是指()。
A. 在居住地域上的交叉性
B. 居住形式的混杂性
C. 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的互融性、互补性
D. 心理承受力、包容力
E. 婚姻家庭上的复合性
满分:4分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 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
B. 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C. 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 有利于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E. 有利于宗教的自行灭亡
满分:4分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有()。
A. 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 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 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 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E. 民族平等的均等性
满分:4分
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特点是()。
A.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 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 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E. 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满分:4分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间的交往联系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竞争机制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与协作、互助的协调,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化
E.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可能引起民族之间的战争
满分:4分
10.针对中国和睦的民族关系状况,一位外国专家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值得向世界推广。中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有()。
A.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D. 消除民族差异,实现民族融合
E. 逐渐实现民族同化
满分:4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民族问题只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如果是陈规陋习,别的民族可以加以评论,甚至可以进行干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是马克思。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我国宗教不受外国势力支配,政府也不允许境内外宗教组织开展任何交流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民族和宗教自产生以来,没有哪一个民族不与宗教相联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关系是平等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促进因素,同时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和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一般来说,民族问题的性质与民族的性质没有联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民族和宗教没有本质区别。
A. 错误
B. 正确
13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4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民族关系的主题是()。
A. 民族利益
B. 民族权利
C. 民族发展
D. 民族融合
满分:4分
2.我国某地一寺庙佛门弟子积极参加当地架桥修路、捐资助学等活动,方丈还以80万元巨资买到了电视台黄金时段前15秒公益广告权,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和禁止无忧答案网。以上事实说明,在我国()。
A. 宗教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B. 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
C. 宗教已经成为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
D. 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满分:4分
3.民族自身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
C. 文化发展
D. 政治发展
满分:4分
4.我国各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的,但这是相对的、不完善的,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这表明了()。
A. 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B. 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C. 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D. 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
满分:4分
5.随着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以“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简称“世维会”)为首、具有强烈暴力色彩和恐怖主义性质的各种“东突”组织是从境外指挥、煽动境内组织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这主要说明()。
A.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B. 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C. 我国的专政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D. 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满分:4分
6.当前,随着城镇化加快,通过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军人转业、务工经商、婚姻关系等途径,各民族间人口流动更为频繁,使以前的民族分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成分变化很大。在广大乡村,民族间互相来往、迁移、混杂居住现象日益普遍,民族之间通婚现象逐渐增加并也趋于普遍。不同民族共居一个村、同饮一江水的情况已随处可见。有许多家庭由两个、甚至三个民族的成员组成。这主要表明()。
A. 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B. 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C.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D. 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满分:4分
7.据统计,全国还有约20个民族、390万人口,分布在77个民族县,属于特困少数民族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必会使民族地区的各族干部和群众心理不平稳,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经济问题就有可能演化成政治问题。这表明()。
A.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是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B. 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同步富裕,有利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C.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D.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是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满分:4分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
A. 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 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C.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D.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满分:4分
9.当今世界,前南斯拉夫、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而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其根本原因是()。
A. 我们的民族团结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B. 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C. 我国各民族已消除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D. 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满分:4分
10.我国少数民族中,有自己单独的语言的民族有()。
A. 55个
B. 53个
C. 12个
D. 10个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A.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E.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满分:4分
2.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在于()。
A. 二者的对象不同
B. 二者解决的问题不同
C. 二者建立的根据不同
D. 二者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E. 二者享有的权限不同
满分:4分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有()。
A. 自治村
B. 自治乡
C. 自治县
D. 自治州
E. 自治区
满分:4分
4.形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主要有()。
A. 各民族人民之间长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B. 历代王朝实行移民、屯田、戌边和开荒政策,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迁徙和流动
C. 各民族为了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地区迁徙流动
D. 民族压迫和民族斗争,使力量较弱的民族为了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E. 朝代的更替,造成人口交叉迁徙
满分:4分
5.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有()。
A. 民族的常态发展
B. 民族的异态发展
C. 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D. 民族同化
E. 民族融合
满分:4分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表现为()。
A. 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B. 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C.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D.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E. 重要问题和敏感问题的交织
满分:4分
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
A. 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B. 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
C.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D. 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
E. 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满分:4分
8.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民族工作体现以人为本,要坚持的四个基本方面是()。
A. 实现民富
B. 发展民智
C. 落实民权
D. 解决民怨
E. 保障民安
满分:4分
9.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嘎玛指出,达赖自发动武装叛乱失败叛逃国外50年来,念念不忘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从未中断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分裂破坏活动。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是我们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同达赖集团斗争的重大举措()。
A.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 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C.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D.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
E. 实现民族平等是确保民族团结的前提
满分:4分
10.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A. 民族的经济发展
B. 民族的政治发展
C. 民族的文化发展
D. 民族的人口发展
E. 民族的宗教发展
满分:4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民族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民族问题只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就是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减少,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方化发展上的差距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还将长期存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民族关系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对现实的民族关系而言,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民族语言文字随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民族是社会的民族,民族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是马克思。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语13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