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13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
南开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50道试题,共50分。)
1.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满分:1分
2.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以上都不是
满分:1分
3.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满分:1分
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满分:1分
5.人脑是 ()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满分:1分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适合于()
A. 任何历史时代
B. 奴隶社会以后
C.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D. 当代新科技革命以后
满分:1分
7.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 ()
A. 生产劳动发展史
B. 阶级斗争发展史
C. 国家政权更迭史
D. 宗教信仰变迁史
满分:1分
8.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商品的交换方式
满分:1分
9.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
A. 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满分:1分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
A. 思想
B. 物质
C. 意识
D. 实践
满分:1分
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C.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D.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满分:1分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唯一动力
D. 最终动力
满分:1分
13.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满分:1分
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满分:1分
15.矛盾是反映 ()
A. 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 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C.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 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满分:1分
16.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满分:1分
17.从本质上看,国家是 ()
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
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
满分:1分
18.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满分:1分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满分:1分
20.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满分:1分
21.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 间接经验
B. 社会实践
C. 人的意识
D. 客观事物
满分:1分
2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C.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满分:1分
23.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
A. 人的体力的支出
B. 人的脑力的支出
C. 所有制、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满分:1分
24.“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满分:1分
25.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B. 一切知识的总汇
C. 智慧
D. 各门科学
满分:1分
2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
满分:1分
2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 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满分:1分
28.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满分:1分
29.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满分:1分
30.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满分:1分
3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分
32.规律是()
A.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满分:1分
33.假象是指 ()
A. 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满分:1分
3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
A. 绝对的一致
B. 完全的平衡
C. 无差别的统一
D.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满分:1分
3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满分:1分
3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满分:1分
37.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 自然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政治思想
D. 道德和艺术
满分:1分
38.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满分:1分
3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满分:1分
4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规律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满分:1分
4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A.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C. 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D.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统一
满分:1分
4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1分
4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满分:1分
44.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是 ()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满分:1分
4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A. 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 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 燃烧和灰烬的关系
D. 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满分:1分
4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 学习书本知识
B. 进行社会调查
C. 参加社会实践
D. 研究实际情况
满分:1分
47.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的自觉能动性
满分:1分
48.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指
A. 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B. 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C.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的运用是客观的
满分:1分
4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了()边
A.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满分:1分
5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
A.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D. 生产力要同生产关系相适合
满分:1分
二、多选题(共40道试题,共40分。)
1.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满分:1分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满分:1分
3.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 沉舟側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满分:1分
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长堤潰蚁穴,君子慎其微
满分:1分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C. 康德的认识论
D.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满分:1分
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1分
7.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满分:1分
8.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的有()
A.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独立的本原
B. 世界具有统一性
C. 世界统一于物质
D.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满分:1分
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满分:1分
10.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A.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满分:1分
1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B. 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C. 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 它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满分:1分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满分:1分
13.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
D. 产品的分配方式
满分:1分
1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
C. 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满分:1分
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满分:1分
16.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
A. 工人在工厂织布
B. 警察追捕逃犯
C. 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 教师在教室讲课
满分:1分
17.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有()
A. 渔猎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农业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满分:1分
18.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满分:1分
1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生产方式
满分:1分
20.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
A. 按地域划分居民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维护社会秩序
满分:1分
2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满分:1分
2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A.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满分:1分
23.“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满分:1分
24.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感觉的集合
C. 理在事先
D. 心外无物
满分:1分
25.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的斗争性表现的有()
A. 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 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C.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满分:1分
26.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满分:1分
27.交往的社会作用包括()
A. 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分
2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满分:1分
29.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的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满分:1分
30.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
A. 经验论的错误
B. 唯理论的错误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D. 工作中教条主义的错误
满分:1分
31.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满分:1分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 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D. 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满分:1分
33.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满分:1分
3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分
35.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C.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满分:1分
36.下列选项中,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有()
A. 《红楼梦》
B. 《物理学》
C. 《本草纲目》
D. 《汉语语法》
满分:1分
37.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
A.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满分:1分
38.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
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满分:1分
3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分
40.一切哲学都是()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满分:1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10分。)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3.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4.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6.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7.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8.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10.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