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3-10-18 09:02:28

东师13秋《古代汉语(四)》在线作业答案

东师《古代汉语(四)》2013秋第一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下列注释术语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是()
A. 读为
B. 之言
C. 貌
D. 谓
满分:3分
2.下面各组字,哪足属于上古全浊声母的一组()
A. 帮滂并明
B. 并定从群
C. 敷清心审
D. 来日泥微
满分:3分
3.两个字的韵相同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它叫()
A. 同音
B. 对转
C. 双声
D. 叠韵
满分:3分
4.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什么年代的声母系统()
A. 先秦时代
B. 秦汉时代
C. 魏晋南北朝
D. 唐代末年宋代初年
满分:3分
5.近体诗押的韵是()
A. 平水韵
B. 广韵
C. 唐韵
D. 集韵
满分:3分
6.古无轻唇音,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清代学者()
A. 段玉裁
B. 许慎
C. 钱大昕
D. 王力
满分:3分
7.关于“对”的定义,下列各组正确的说法是()
A. 在一首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B. 在一首律诗中,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
C. 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同
D. 是指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满分:3分
8.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将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叫做()
A. 浊
B. 粘
C. 对
D. 清
满分:3分
9.关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描述,错误的一组是()
A. 五言的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B. 七言的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C. 五言的以仄收式为正轨
D. 七言的以平收式为正轨
满分:3分
10.五言律诗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首句平仄格式是()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满分:3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关于“古无轻唇音”,说法正确的()()()()
A. 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B. 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
C. 这种说法是钱大昕提出
D. 钱大昕是清代学者
满分:3分
2.先秦古声母研究的成就中对上古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有()()()()
A. 古无轻唇音
B. 娘日归泥
C. 喻三入定
D. 古无舌上音
满分:3分
3.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曾把声母分为()()()()
A. 五音
B. 六音
C. 七音
D. 八音
满分:3分
4.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分别是()()()()
A. 阴声韵
B. 阳声韵
C. 入声韵
D. 上声韵
满分:3分
5.七音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和()()()()
A. 齿音
B. 半唇音
C. 半齿音
D. 喉音
满分:3分
6.关于声母,说法正确的有()()()()
A. 声母可以由辅音担当的
B. 声母可以不是辅音或由半元音担当
C. 有“零声母”的存在
D. 声母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部分
满分:3分
7.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
A. 仄起仄收式
B. 平起仄收式
C. 仄起平收式
D. 平起平收式
满分:3分
8.五音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和()()()()
A. 鄂音
B. 齿音
C. 牙音
D. 喉音
满分:3分
9.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类,其中阳声韵是()()()()
A. 以鼻辅音[-m]收尾的
B. 以鼻辅音[-n]收尾的
C. 以鼻辅音[-]收尾的
D. 以鼻辅音[-t]收尾的
满分:3分
10.关于“反切”,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切是对汉字字音结构进行分析后创造的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
B.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C. 反切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D.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
满分:3分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格律诗有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规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三十六字母中全浊的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所分的清音,还可以分为全清、次清。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义疏在唐代又称“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古代所说的“纽”,类似于现代的声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如字指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来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1.律诗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平收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2.古体诗在押韵上不拘平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3.声母与辅音是一样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4.古代没有记音符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5.一般把只对经义进行说解的文字叫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6.古代把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7.拗救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8.七言律诗的平起仄收式的首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9.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东师《古代汉语(四)》2013秋第二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中“高”的用法是()
A. 对动
B. 使动
C. 意动
D. 为动
满分:3分
2.“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中“渐”的意思是()
A. 浸泡
B. 逐渐
C. 损害
D. 成就
满分:3分
3.“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中“上”的用法是()
A. 名词的意动用法
B. 名词用作动词
C. 名词用作状语
D. 名词用作数词
满分:3分
4.“木之中绳,而輮以为轮” 中“輮”的意思是()
A. 用火熨木使弯曲
B. 木质车轮
C. 用木头做车轮
D. 用火烧木头
满分:3分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是()
A. 名词用做动词
B. 名词用做使动
C. 名词用做意动
D. 名词用做数词
满分:3分
6.“至使人有功当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中“敝”的意思为()
A. 损毁的
B. 粗劣的
C. 作弊的
D. 隐蔽的
满分:3分
7.“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願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中“壁”的意思是()
A. 壁照
B. 墙壁
C. 院落的围墙
D. 军队的营垒
满分:3分
8.“儒以文乱法”中的“文”指()
A. 文学
B. 古典文献经典
C. 文章
D. 文采
满分:3分
9.《吕氏春秋》原书包括纪()
A. 12篇
B. 6篇
C. 8篇
D. 160篇
满分:3分
10.“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中“干”的意思是()
A. 送
B. 打扰
C. 干涉
D. 求
满分:3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下列句子中 “文学”的词义相同的有()()()()
A. 而贵文学之士
B. 而诸先王以文学取
C. 工文学者非所用
D. 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满分:3分
2.下面句子中存在通假现象的有()()()()
A.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C. 学不可以已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满分:3分
3.关于“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说法正确的是()()()()
A. 离通罹
B. 取指被举用
C. 文学指古代文学名著
D. 罪当理解为意念上的被动
满分:3分
4.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 此五者,邦之蠹也
B. 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
C. 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D. 夫听者,事之候也
满分:3分
5.下列句子中的“过”字词义相近的有()()()()
A. 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
B.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C. 臣愚,窃以为亦过矣
D.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
满分:3分
6.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有()()()()
A.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 坚甲厉兵以备难
C. 动作者归之于功
D.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
满分:3分
7.下列句子中,有数词表倍数用法的是()()()()
A. 十则围之
B. 倍则战之
C. 蟹六跪而二鳌
D. 用心一也
满分:3分
8.下列句子中,含名词用作动词现象的有()()()()
A.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满分:3分
9.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有()()()()
A. 公,小人也
B. 计者,事之机也
C. 公非长者
D. 是齐辩士也
满分:3分
10.《吕氏春秋》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包括()()()()
A. 纪
B. 论
C. 览
D. 传
满分:3分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 中“绅”的意思是“腰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中“几”的词义是“庶几、希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强自取柱,柔自取束”中的“柱”当“断”讲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中“死”字是为动用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中 “郦生”指的是郦食其(lìyìjī)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中“购”的词义是悬重赏征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中“干”的意思“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计者,事之机也”中“机”是“枢纽”、“关键”的意思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 诸将效首虏”两句中“效”的词义相同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1.“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中“轨”用作动词,遵循的意思。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2.“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中“道”是名词用作状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3.“信言恨不用蒯通计”中“恨”是“怨恨”的意思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4.“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与“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中“常”的词义相同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5.“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会”的意思是“会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6.“大王失职入汉中 ,秦民无不恨者”中“恨”是“憾”的意思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7.“木之中绳,而輮以为轮” 中“輮”同“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8.《吕氏春秋》因为书中有八览,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9.“选轻骑二千人”中“轻骑(jì)”指轻装的骑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0.“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中的“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师13秋《古代汉语(四)》在线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