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13春《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辅导资料十三
大工13春《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辅导资料十三主 题:第十三章“电子政务的运行保障”
学习时间:2013年6月24日-6月30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十三章“电子政务的运行保障”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学习要求
1.电子政务的环境建设;
2.电子政务的制度建设;
3.电子政务的组织管理。
二、主要内容
(一)电子政务的环境建设
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是电子政务运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建设是电子政务运行的秩序的确立。
电子政务标准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目前的“信息孤岛”问题。在我国“信息孤岛”是由于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零散进行的,缺乏统一规划,使得大部分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彼此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互通而产生。
一.加强电子政务立法
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
排除法律上的障碍,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法律总是落后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是不争排除法律上的障碍,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的重要契机,也是全面推进政府行为法律化、规范化、理性化的新开端,这无异于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次“自我规范”。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电子政务的一项重要职责。推进电子政务,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来进行规划、部署和全面推进。
电子政务就是要使复杂工作简单化,简单工作规范化,最重要的是对政府业务流程的计算机模拟处理与再造。
三.整合信息资源
现状:
我国政府掌握了我国80%的信息资源,拥有3000多个数据库。
做法:
应该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还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发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网络整合
政务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是个数据资源因需流转的过程,将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拓(拓宽)、并(合并)、延(延伸)、架(架桥),使纵横惯通,解决好“路”的问题。
2.平台整合
各业务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的交换,只有“路”还不行,还要有软件的支撑,即要打造一个统一的载体平台,解决好“车”的问题。
3.数据整合
共享是有条件、有代价的,必须对分散、孤立、无序的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集中与分布式数据库相结合,辅以目录服务系统软件,实现一点登录全网可有权限共享,解决好“货”的问题。
4.安策整合
对于网间互访,依照规定可采取人工摆渡、网闸隔离、高保障防火墙、病毒防犯、漏洞扫描、入侵防御、网络审计、内容审计、集群系统、数据备份等硬软技术的整合,保证数据和网络的安全,解决好“刹车”的问题。
5.技能整合
从事政务工作的公务人员,原有应用基础和计算机技能需尽快做相应的提升。要定期组织各级应用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应用技能的整合,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解决好“驾驶员”的问题。
6.制度整合
制度建设必须同步实施,在各自已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有组织地进行整合,建立了一套可行的系统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解决好“规则”的问题。
7.观念整合
观念引导行动,他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内在动力,观念不统一形不成合力,当前,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我们要通过转变和整合观念来解决好“动力”的问题。
通过以上七个整合,会使信息高速公路更加通畅,需要提出的是,实现七个整合的基础是观念的整合,即面对我们的国情,政务信息化建设应走什么路的问题。
四.保障资金
各级政府要将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所需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工程建设,资金应统筹安排。制定相应政策,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降低政务运营成本是电子政务的目标之一。我国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时也必须计算资金的成本与收益,将开源节流放在首位,而不应该坐吃山空。
五.加强计算机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高素质的人和技术队伍”,电子政务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这要求公务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电子政务的大力加强,导致系统维护工作量的大大增加,但目前的公务员中极少数的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这是目前政府实现电子政务中极为突出的矛盾。
(二)电子政务的制度建设
一.电子政务制度建设的概念
1.电子政务管理制度
电子政务管理制度是围绕着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维护、完善等过程而设计的一整套管理规范,该制度适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全过程。
2.目的与意义
3.规定和措施
电子政务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的规定与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并易于执行。这些规定与措施对电子政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进行规范,实现对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相关的各项资源的有效管理。
(1)面向资源的管理制度
(2)面向项目的管理制度
(3)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制度
(4)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二.制定电子政务管理制度的原则
1.效率性原则
2.准确性原则
3.完整性原则
4.可用性原则
5.预见性原则
三.电子政务管理制度的制订
1. 面向资源的管理制度的制定
2.面向项目的管理制度的制定
3.面向信息政务建设管理规范的制定
4.国家已经制定出台的法规和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2)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
(4)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5)商用密码管理条例
(6)信息技术安全标准目录
(7)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5.电子政务中要建设和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
(1)《信息采集、审核和发布制度》
(2)《安全询查制度》
(3)《访问日志管理制度》
(4)《病毒事故分析制度》
(5)《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6)《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三)电子政务的组织管理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电子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是技术、业务和管理的统一体,没有合理的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也就无法高效地完成电子政务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答案、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
国办电子政务中心更名为电子政务办公室。
一.管理职能的设计
电子政务管理职能的设计要满足政府对电子政务管理的要求,在管理的性质、内容和过程上给出明确的界定,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职能体系。
1.规划职能
电子政务组织管理机构应担负研究和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并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标准。
2.协调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担负组织协调总体规划、公共标准、公共平台与个性化业务系统的关系;协调跨行业、跨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协调各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的关系;协调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与电子政务建设配套进行的关系。
3.计划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阶段性的实施计划,统筹管理各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
4.建设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当承担全局性、基础性电子、公共性政务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为各级政府机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5.立法与执法职能
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电子政务的监管也因纳入依法行政的范畴。
6.监督与评价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具有对电子政务建设监督的权利,建立监督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二.电子政务项目组织
1.政务项目的实施
2.组织是一项工程实施的根本保证
组织是一项工程实施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对于崭新的、跨部门的,同时又可能存在各种阻力的电子政务项目。要确保其成功,人员的组织、配备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建设决策
确定了电子政务实施的目标、组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实施障碍与克服办法。
4.组织实施
完成组织、功能设计、进度监控、评价与考核、培训、项目运营与管理等。要将电子政务建设和使用的好坏纳入各部门的绩效考评。
三.管理机构的设计
1.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是电子政务管理的决策部门,应具备足够的权力指挥、协调各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领导机构的首脑应为政府的最高领导人。领导机构还应是一个综合性议事机构。
2.高效的管理机构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是具体管理职能的承担部门,对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直接负责。
3.强大的技术支持机构
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涉及到许多基础性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都不应完全由企业来承担,政府应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这些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4.完善的执行机构
原则上要求各单位的一把手亲自主管本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并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列入对主要领导的考核目标中,激励各级领导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增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执行力。
四.运行机制的设计
1.规划预算机制
电子政务管理需提出电子政务建设的短期、中期和远景规划,并依据规划制定年度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预算,提交审定以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延续性。
2.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机制可以规范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申报程序,保障有限的财力对电子政务项目合理的投放。
3.业务协调机制
业务协调机制采取一种集中式协调,它与电子政务集中式管理相对应,它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协调工作转化为一种有目的的行政组织行为,必然极大地提高协调的效率。
4.监督评价机制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作为监督的主体,根据工作需要,协同监察、审计、公安等部门依法对各政府组成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5.信息资源组织保障机制
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成立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机构
6.技术保障机制
现代化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建和维护好这个环境,必须有一大批与系统相适应的自身和社会化的技术队伍。
7.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应明确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定期组织考评,适时进行通报,还要协商各级组织部门,将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应用工作,列入单位和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目标之中,尽可能做到制度化。
三、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 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和服务。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非特定的时间及地点,与政府进行沟通,这称为( )。
A.电子政务
B.电子政府
C.电子商务
D.办公自动化
答案:B
2. 电子政务主要借助了( )。
A.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
B.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C.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和卫星技术
D.网络、计算机技术和卫星技术
答案:A
3.电子政务是( )、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
A.首创性
B.新型性
C.历史性
D.完整性
答案:B
4.说电子政务在管理方面与传统政府管理之间有显著的区别的原因是( )。
A.工作快捷
B.对其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改造
C.把传统事物原封不动的搬到互联网上
D.工作效率高
答案:B
5.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a.政府信息的网上公布
b.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
c.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
d.网上事务处理
A.a b c d
B.a b
C.b c d
D.a b c
答案:A
(二)判断题
1.政府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2.我国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3.国家层面的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4.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工作内容。(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5.政府网站的一体化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