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3-7-7 08:35:48

大工13春《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辅导资料六

大工13春《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辅导资料六
主    题:第五章制度创新(第1-2节)
学习时间:2013年5月6日-5月12日
内    容:
   第五章制度创新
   这周我们将学习第五章的第1-2节,这部分重点介绍制度创新理论、企业制度创新,下面整理出的概念、理论等知识点,供同学们学习。
   
   第一节制度创新理论
   1、制度与制度创新
   “制度”一词,在中国思想史上久已有之。《商君书》中就曾有过这样的叙述:“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辞海》中,制度的第一含义便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汉语中“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
制度的概念
   就是行为的规则或方式,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通俗地讲,制度就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或共同认可的模式。就一个社会而言,其中任何个人、组织、社团,甚至包括政府都生存在特定的制度体系中,受其束缚,受其制约。
制度存在的形式
   包括可辨别的正式制度和难以辨识的非正式制度。前者主要指现实中人们较易识别的、一般是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正式的、成文的、微观的制度,而后者则指各种不成文的、非正式的各种习俗、惯例和规约等。
制度即行为的模式,它可以是正式的、成文性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制度。
制度是直接的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它间接地规定和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
制度作为规则和规范,同时也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因此制度从抽象角度将是一种“共识知识的契约形式”。
制度是由特定社会共同体的经济实践决定的,而且,归根到底是由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概言之,制度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契约体现,它直接的规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内涵了人与人在社会行为中的权利和界限,也间接的规定了人与物的关系,但归根到底,制度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的手段或工具。
制度创新的概念
   制度创新是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且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制度创新的特点
先导性。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与基础。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都必须内化于企业制度之中,才能形成一种主动创新和持续创新的动力。
系统性。制度创新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意社会外部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相协调,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改革与经营机制转换、管理制度改革相统一,总体推进。
动态性。企业制度是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应适应世界经济不断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2、制度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关于创新的定义中重阐述了技术创新概念,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工业的新组织”这一制度创新内容。
   继熊彼特之后,制度创新理论以两个学派为代表:一就是以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海尔布伦纳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二是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制度学派认为:应从根本上改变现存制度才能促进创新。但其代表人物对制度经济理论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存在很多分歧。
新制度经济学派:从科斯的交易费用这一基本概念入手,70年代以来,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就制度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制度创新理论。诺斯指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他认为,正是由于制度上的创新,才能使技术得以创新,资本得以积累,教育得以发展,也才会导致经济的增长。
   3、制度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制度创新的动因
   利润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制度创新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变化。如果制度创新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
   制度安排之所以会被创新,是因为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而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结构内实现,于是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人为获取潜在利润,就会率先克服这些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
   制度变迁是诱发企业制度创新的另一个动因。造成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为消除和分散社会或经济风险,节约交易费用,或者是因为资源禀赋的改变、技术的进步、外部经济内部化、收入的预期变化及重新安排,也可能是来自政府的外在推动等。
制度创新模式
   诱致性制度创新指的是现行制度创新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创新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强制性制度创新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
   戴维斯和诺思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形成“初级行动集团”阶段。所谓“初级行动集团”是指那些能预见到潜在市场经济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能获得这种潜在利益的人。他们是制度创新的决策者、首创者和推动人,他们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是熊彼特所说的那种敢于冒风险的、有敏锐观察力和组织能力的从事创新的“企业家”。
“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先提出制度创新方案,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创新活动。
“初级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
形成“次级行动集团”阶段。所谓“次级行动集团”是指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初级集团”获得经济利益的组织和个人。这个集团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和个人。
“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协作努力,实施制度并将制度创新变成现实的阶段。
   4、制度变迁
   所谓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它一定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
   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谁发动制度变迁、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迁、如何进行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效果如何等问题。
   因此,制度变迁的理论应该包括: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方式、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等方面。
   依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包括自下而上的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个基本类型。
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的特点有:
改革主体来自基层
程序为自下而上
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
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向后推移
在改革的顺序上,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和从外围向核心突破相结合
改革的路径是渐进的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特点有:
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
程序是自上而下的
激进性质
具有存量革命性质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在于:
   制度创新是制度规则改变、重新组合以及新规则的产生和旧规则的消亡过程。它考察的是规则的具体变化情况。它是“一时”的动作。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考察的是制度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联系在于:
制度创新是制度变迁的方式和手段,制度变迁是制度创新的结果。
   第二节企业制度创新
   1、企业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
   制度创新受到观念、习惯等意识形态因素以及其他制度的制约。新的创新制度的推行必然要终止旧的制度创新的运作。旧制度可能不利于创新,但却往往与组织观念、习惯以及其他制度创新连成一体。因此,制度创新的实施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习惯的制约
   一旦人们建立了对现实的理解模式和反应模式,就会反对改变它。在习惯的作用下,人们希望看到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希望按照惯常的方式处理问题。变革的出现会影响甚至彻底打乱人们的习惯,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理解现实,重新构建行为模式,这使人们产生对制度变革的抵制。
对权力的影响的制约
   一旦制度上的变动将威胁到某些部门或个人的现有权力,抵制是在所难免的。企业在资源分配时向创新活动倾斜,常规部门的可得资源就会受到影响,必然会招致常规部门的反对。当一种制度结构已经形成后,个人或组织往往会抵制那些他们认为将削弱其权力和影响力的新制度。
对未知的恐惧的制约
   面对未知,大部分人都会感到焦虑不安。工作环境中的每个重大变革都会伴随不确定性的发生,制度的变化也一样。因制度的影响面广,带给人们的总体不确定性也会更大。为了避免做各式各样的猜测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人们往往会选择不支持或抵制制度上的变革。
   2、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创新、经营制度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三个内容。
产权制度是决定组织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产权制度创新,能改变企业所有制的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其行使权力的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它构成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经营制度创新就是要打破经济条件下给企业带来的各种经营约束,使经营单位有更多的自主权,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经营者的潜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管理制度是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划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产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包括思想政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创新就是改变现有的组织制度,塑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3、企业创新制度的构建
   由各种各样的制度创新构成的一整套制度,我们可以称其为制度体系。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就是创新主体在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氛围的影响下,以管理方针与目标为指导,以满足顾客需求和适应市场变化为目的,通过捕捉企业内外部的机会,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的企业指挥和控制系统。
企业市场制度创新
   市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发形成过程。市场中的各种参与者互相作用,探索并促成有利于改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创新。市场制度是企业创新的最根本保障。
企业内部制度创新
   企业内部制度是指由企业内部的权力机构制定和实施,主要在本企业内发挥效用的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创新,在存在错综复杂的技术和信息关系的各任务单元之间配置稀缺的企业资源,提高员工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使创新绩效最大化。
“智力”资本运作的制度创新
   人们都已经普遍认识到,智力是可以作为资本的,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可,而应该有相应的制度把智力资本纳入经济系统。西方国家在智力的资本化运作方面已有职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按知识支配计划、生产率利益分享计划、利润共享制度等,也就是把部分智力资本化了。因此,应该改变现有产权制度,把智力作为资本入股,形成相应的股权,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参与利润的分配。在制度体现上,智力资本随着劳动者的智力资本的提高而提高,随劳动者智力资本产出的提高而提高。
   4、创新制度的具体实施
研究环境,观察并分析与新制度有可能发生冲突的观念、文化等因素,先期做一些引导工作。
制定制度创新实施团队,使其督促制度的落实,监督实施过程,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
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信息沟通渠道宣传制度创新及其可能带来的福利改进。
科学估算制度创新成本。
评价制度创新的创新效果。只有那些被创新者普遍认同的制度创新才有可能是深入人心、能充分发挥创新促进效应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表现出来,对其评价也需要在较长时间中做出。
   习题:
1、提出了“实现工业的新组织”这一制度创新内容的是(   )
   A、加尔布雷斯
   B、缪尔达尔
   C、海尔布伦纳
   D、熊彼特
2、制度创新的特点包括(    )
  A、先导性
  B、系统性
  C、动态性
  D、不确定性
3、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被称作(   )
  A、制度安排
  B、制度创新
  C、制度变迁
  D、制度发展
4、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的特点包括(    )
  A、程序为自下而上
  B、激进性质
  C、改革主体来自基层
  D、改革的路径是渐进的
5、制度归根到底是由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6、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它一定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工13春《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辅导资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