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 发表于 2011-6-29 14:03:42

刘邦与萧何的君臣博弈

刘邦与萧何的君臣博弈
在大一统的皇权国家体制下,皇帝与宰相的关系范式,是在汉朝初年确立的。总的来说,这一范式是由以下内容构成的:皇帝用人,以权、术、势掌控大局;宰相主事,从各方面为皇帝效力。若论起才干,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多属于二流甚至三流人才(刘邦只是一个无赖,他再精明,也顶多是一个二流人才),而宰相则多为一流人才(在这一点上,萧何是没有争议的)。作为皇帝,他的心思主要用在坐稳龙椅,防止大臣(特别是宰相)谋反,保证政局稳定上;而宰相的心思,主要是用来谋划国事,只有极少数宰相有僭越、谋反之意。
具体来说,如汉朝的宰相萧何既精通法律,又很有经济头脑,善于调配钱粮,是宰相的最佳人选。但是,在传统的皇位争夺战中,萧何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只有选择了一位好的主子,他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刘邦与萧何,一个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一个是行政部门的最高首脑,只有通力配合,才能使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政治清明,百姓乐业。在实践中,虽然刘邦和萧何是多年的“老关系”,相处得比较融洽,但刘邦对萧何也难免猜忌,不太放心。
当时,就发生了这么一件怪事:汉高祖12年(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举兵造反,刘邦命萧何留守京师,自己御驾亲征,去讨伐英布。可是,就在出征期间,刘邦不放心,几次派人打探萧何正在做什么。然而,并没发现这位萧宰相有什么“劣迹”,只听说他正在变卖家财,努力支援前线。本来,萧宰相做的是好事,但刘邦一听,却是脸色大变。这件事被萧何的一位门客知道了,赶忙告诉萧何:“萧大人,您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现在,您功高盖世,又位居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民心归附;而皇上又远征在外,他能不起疑心吗?眼下,皇上多次派人打探您的情况,就是怕您功高震主啊!您为什么不做一些坏事情,比如广置田园、放高利贷,来让皇上放心呢?”于是,萧何便依计而行。果然,当刘邦得知一向清廉自守的萧何竟然也贪起“小便宜”来,才长出了一口气,原来他心中早就有一把“算盘”:只要萧何贪图小利,他就不会有什么政治野心。其实,在专制帝王的眼里,贪污腐败虽然可恶,但还不至于危及“国本”——专制皇权,有政治野心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应该说,萧何很好地把握了君主的这种心理,在处理“九九”和“九五”的关系上做了一个典范。

【案例2】
范蠡处理与越王勾践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做人质。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二人都是吴王阶下的亡国奴,但是范蠡却始终坚持自己与勾践之间“九九”与“九五”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以臣子的身份对勾践毕恭毕敬,行君臣之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邦与萧何的君臣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