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13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
南开13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50道试题,共50分。)
1.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满分:1分
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 ()
A. 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 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满分:1分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
满分:1分
4.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
A. 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满分:1分
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满分:1分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世界的统一性
B. 世界的运动变化
C.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满分:1分
7.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
A.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和表现
B.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 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D. 维护社会正义的产物和表现
满分:1分
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满分:1分
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满分:1分
1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满分:1分
1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满分:1分
1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满分:1分
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满分:1分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规律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满分:1分
15.社会改革实质上是()
A.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B.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满分:1分
16.假象是指 ()
A. 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满分:1分
17.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满分:1分
18.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满分:1分
19.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商品的交换方式
满分:1分
20.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观点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满分:1分
2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社会风气
满分:1分
22.矛盾是反映 ()
A. 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 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C.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 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满分:1分
23.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 各种力量之和
C. 各种知识之和
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满分:1分
24.世界观就是()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满分:1分
2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
A. 思想
B. 物质
C. 意识
D. 实践
满分:1分
26.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满分:1分
27.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1分
28.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满分:1分
29.从本质上看,国家是 ()
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
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
满分:1分
30.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的自觉能动性
满分:1分
31.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它们是()
A.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C.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 政权机构和军队警察
满分:1分
32.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A. 不可改变的
B. 可以改变的
C. 可以任人创造的
D. 完全与人无关的
满分:1分
33.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1分
3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C.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满分:1分
35.“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满分:1分
36.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 真理具有相对性
B. 真理具有客观性
C. 真理具有全面性
D. 真理具有具体性
满分:1分
3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人和世界的问题
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满分:1分
38.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满分:1分
39.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1分
4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满分:1分
41.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 ()
A. 生产劳动发展史
B. 阶级斗争发展史
C. 国家政权更迭史
D. 宗教信仰变迁史
满分:1分
42.所谓实践,指的是()
A.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C.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 一切客观物质活动
满分:1分
4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
A.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D. 生产力要同生产关系相适合
满分:1分
44.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 劳动对象系统
B. 信息传递系统
C. 生产工具系统
D. 能源动力系统
满分:1分
4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C.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D.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满分:1分
4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满分:1分
4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A. 普遍矛盾
B. 内部矛盾
C. 主要矛盾
D. 次要矛盾
满分:1分
48.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思想范畴
D. 广泛的社会范畴
满分:1分
4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满分:1分
5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满分:1分
二、多选题(共40道试题,共40分。)
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1分
2.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满分:1分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A.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满分:1分
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满分:1分
5.就哲学而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指
A. 以人为目的的发展
B.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
C. 质与量相统一的发展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基本适应的发展
满分:1分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满分:1分
7.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A.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满分:1分
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满分:1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满分:1分
10.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满分:1分
11.质与量的哲学意义在于
A. 区别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B.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C.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D. 做任何事季要有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数
满分:1分
12.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
A. 按地域划分居民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维护社会秩序
满分:1分
13.生产资料包括()
A. 劳动者
B. 生产工具
C. 劳动对象
D. 运输设备
满分:1分
14.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满分:1分
15.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A. 感觉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满分:1分
16.社会存在包括()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满分:1分
17.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
B.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
D.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满分:1分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C.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满分:1分
1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满分:1分
2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满分:1分
21.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活得发展
B.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D. 矛盾双方完全同一,没有对立也没有差别
满分:1分
22.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满分:1分
2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满分:1分
24.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 沉舟側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满分:1分
25.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分
26.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满分:1分
27.交往的社会作用包括()
A. 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分
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
C. 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满分:1分
29.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
A. 工人在工厂织布
B. 警察追捕逃犯
C. 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 教师在教室讲课
满分:1分
3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满分:1分
31.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的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满分:1分
3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满分:1分
33.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满分:1分
34.下列选项中,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有()
A. 《红楼梦》
B. 《物理学》
C. 《本草纲目》
D. 《汉语语法》
满分:1分
35.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高下相顷,长短相形
C.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 千里之堤,潰于蚁穴
满分:1分
3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 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观点
C.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满分:1分
37.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满分:1分
38.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 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D. 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满分:1分
39.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分
40.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满分:1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10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2.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3.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4.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5.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7.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8.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10.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分
奥鹏南开13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是随机作业 只能提供奥鹏 账号密码登录学习平台辅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