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章 管理信息技术基础 课堂笔记
浙大《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章 管理信息技术基础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数据处理的过程及其相关概念,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其分类以及几种著名的局域网。
知识点整理
一、 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只有把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本将重点介绍有关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到的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一般地,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的总称。
(一)计算机硬件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指计算机硬件技术。自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即50年代真空电子管计算机、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的晶体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至刀年代末的集成电路电于计算机及70年代末至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二) 计算机软件技术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是机器的可见部分,是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基础,而软件是帮助用户使用汁算机硬件以完成数据的输人、处理、输出及存储等活动。软件技术就是研究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所依赖的基础理论和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和基本方法(加系统开发方法等)。
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具备而大功能:
系统资源的管理者。OS的首要功能就是通过cpu(中央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及作业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与分配,改容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什算机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工作的能力。
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使用未配置系统的计算机(“裸机”),用户要面对的是难懂的机器指令,配上OS后用户面对的是操作方便、服务周到的操作系统软件,从商明显地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
(三) 数据通讯技术
数据通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结合分散在远程的终端装置或其他计算机.通过通讯线路彼此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设备总称。
数据通讯系统主要由中央处理装置、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及相关设备(如调制解调器、集线器)等三大部分组成。
中央处理装置包括主处理机、前端机及通信处理机,其主要功能有:完成两个部件之间的通信;在通信系统与计算机主机之间形成一个计算机级的接口,用以实现速度缓冲或串/并行转换。
终端设备是向系统发送数据或程序并从系统接收信息的设备。
调制解调器可将终端或处理机的脉冲信号转变成载波信号送人电话网络系统或将电话网络中的载波信号转变为脉冲信号传送给终端或处理机。
集线器是将两个以上的通信信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高速的通信信道,以降低通信线路费用。
二、 数据处理
(一)数据组织
1、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及在此结构上的运算或操作。数据结构严格地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的逻辑关系,逻辑结构包括两大类: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及串为线性结构.而树和图则为非线性结构;物理结构又称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
指针与链。在数据结构中,表征某一数据结构特点及其连接方式的基本单位称为结构的结点。一个结点可以是一个字特、一个数字,也可以是一个记录、一个集知一个结点通常有几个域,用采存放与结点有关的信息,存放结点本身信息的域称为数据域,存放结点与其他结点关系信息的域,称为指针域或使域,其中存放与结点有关的结点的地址称为指针。若干带指针的结点组成的集合,称为链。
线性表。线性表是指数据的绩构形式本质上是一维的线性关系,其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
树。树是结点之间有分支的、层次关系的结构,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
2、数据文件
数据文件的概念。在信息系统中,数据组织一般采用文件组织和数据库组织。文件组织是一种按某种数据结构把数据记录存放在外存设备上的方式,一般适用于数据记录存储的比较简单的场合。
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是指文件内部构造数据的方式,主要有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直接存取文件等。
3、数据文件的操作
数据文件的建立
数据文件的修改
数据文件中记录的删除。
数据文件的排序
数据文件的更新
(二)数据库
数据库是比文件系统更高级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在文件系统中,文件由记录构成,通过种种数据结构描述应用领域的数据及其关系,数据的存取以记录为单位。由于文件系统的结构只限于记录内部.困而仅能适用于单项应用的场合。对干一个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而言,要求从整体上解决问题,不仅要考虑某个应用的数据结构,而且要考虑全局数据结构。为了实现整个组织数据的结构化,就要求在数据组织结构中不仅能够描述本身,而且要能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固而在复杂的应用中,应采用数据库组织数据。
三、 数据库技术
(一)数据库系统的产生和构成
1、数据库的产生
2、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组成的具
有高度组织的总体。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指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硬软件系统。
数据库。数据库既有存放实际数据的物理数据库,也有存放数据逻辑
结构的描述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组对数据库进行处理的软件
人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程序员,用户,应用程序员,专门用户,参数用户。
(二)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包括用户要求分析、概念结构役计、逻辑结构设汁和物理结构设计四个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的数据库模型,所以称它为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可用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表示,也可以用后面第六章介绍的3NF关系群表示。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模型转换成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三)实体联系模型(E——R)
1、实体。“实体”是观念世界中描述客观事物的概念。实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抽象的概念;可以指事物本身,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一个人,一件物品。都可以是实体。
2、属性 “属性”指实体具有的某种特性。属性用来描述一个实体。如学生实体可由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年龄等属性来刻画。
3、联系。现实世界的事物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必然要在信息世界中得到反映。在信息世界中,事物之问的联系可分为两类:一是实体内都的联系,如组成实休的备属性之间的关系;一是实体之间的联系,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实体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四)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在数据库系统中。对现实世界中数据的抽象、描述以及处理等都是通过数据模型来实现的。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设计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是数据库系统实现的基础。目前,在实际数据库系统中支持的数据模型主裹有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五)数据库的操作
包括基本表的建立于删除,数据查询,数据更新。
(六)数据库的保护
数据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助数据泄露、更改和破坏。数据的安全可通过对用户进行标识和鉴定、存取控制、OS级安全保护等措施得到一定的保障。
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与相容性。关系模型的完整性有实体完鳖性、参照完整性及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指二维表中描述主关键字的属性不能取空值。如学生基本信息表中的属性“学号”被定义为主关键字,则“学号”的值不能为空。
参照完整性。指具有一对多联系的两个表之间于表中与主表的主关键字相关联的那个周性(外部码)的值要么为空,要么等予主表中主关键字的某个值。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它是针对某一具体数据库的约束条件,由应用环境确定。
四、 计算机网络
(一)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分类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阿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的系统。
2、网络拓扑结构
所谓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从功能上可分为两部分,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用户通过终端可以访问分布在各处的主机上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软硬件、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局域网(LAN)。局域网指传输距离在0.1-10km,传送速率在IM/s-10M/s的范围较小的一种网络。
2. 广域网(WAN)。广域网是局域网的扩晨。广域网一般由相距较远的局域网经由公共电信冈络互连而成。
3.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是一种能在一个网络内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网络,包括数据、图片、语音、文宇等。能够满足一个单位日常业务中的网络应用需要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宽和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
的重要方向。
4 . internet 即”因特网”,是最大的国际互连网。
(二) 局域网技术
1、 网络体系结构
文件服务器/工作站门
客户/服务器
分布式处理
Internet/Extranet
2、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是管理网络资源的系统软件.是网络运行的基础。一般说来,网络操作系统对系统的性能有着显著影响。网络操作系统的作用是;在服务器端.管理各类共享资源,在工作站端,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一个网络界面。
3、 几种典型的局域网络
局域网的类型划分至今没有公认的标准,在信息系统应用中,往往根据网络操作系统的不同,把网络称为Novell网、Windows网,Unix网;而在系统设汁中,又往往根据底层实现的不同,称为以太网、令牌环冈等。
4、 网际互联(Internet)技术
5、 多媒体网络
多媒体网络是指能够传送、接收及处理多媒体数据的计算机网络。
6、 OSI参考模型
该模型把网络功能分为六个层次,各层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物理层。物理层是建立在通信介质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和通信介质的物理接口。本层主要处理与电。机械、功能和过程有关的各种特性,以便建立、维持和拆除物理连接。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的基础上,用以建立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
网络层。控制通信子网的工作,解决路径选择、流往制问题以使不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能够正功传送。
传输层。提供两端点问可靠、透明的数据传输,管理多豁复用。
会话层。在两实体间建立通信伙伴关系,进行数据交换,完成一次对话连接
表示层。用以处理数摒表示、进行转换、消除冈内各实体间的语义差异,执行通用数据交换的功能,提供标准应用接口、公共通信服务。
应用层。负责应用管理、执行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OSI环境的各种服务,管理和分配网络货源,建立应用程序包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