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3-1-15 08:07:47

大工12秋《水利水能规划》洪水种类及防洪措施

(一)洪水种类及防洪措施1. 洪水种类江河、湖泊洪水在一年中明显集中出现,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的时期。由于各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涨水季节不同,汛期的长短和时序也不相同。 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流域内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显著上涨。春季,气候转暖,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因正值桃花盛开时节,故亦称桃汛(或桃花汛)。中国北方,把春季河冰解冻引起的涨水现象专称为凌汛。黄河在宁夏-内蒙段,山东河口段和松花江下游等由南向北流的河段都有凌汛。夏季,流域上的暴雨或高山冰川和积雪融化,使河水急剧上涨,称夏汛。中国习惯上把发生在夏季三伏前后的汛水称为伏汛。秋季由于暴雨,河水发生急剧上涨称秋汛。 中国不同地区的河流,汛期出现的时间、次数以及它们的组合情况都不相同。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不同,一般要分为4种汛期: (1)夏季暴雨为主产生的涨水期称为伏汛期; (2)秋季暴雨(或强连阴雨)为主产生的涨水期称为秋汛期;(3)冬、春季河道因冰凌阻塞、解冻引起的涨水期称凌汛期;(4)春季北方河源冰山或上游封冻冰盖融化为主产生的涨水期以及南方春夏之交进入雨季产生的涨水期称为春汛期。在黄河上,由于上游开河的凌洪传到下游,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故又称春汛期为桃汛期。因为伏汛期和秋汛期紧接,又都极易形成大洪水,一般把二者合称为伏秋大汛期,通常简称为汛期。2. 防洪措施防洪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定的防洪标准,因地制宜地采用恰当的工程措施,以消减洪峰流量,或者加大河床过水能力,保证安全度汛。采用的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水土保持这是一种针对高原及山丘区水土流失现象而采取的根本性治山治水措施,它对减少洪灾很有帮助。水土流失是因为大规模植被被破坏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被破坏现象。(2)筑堤防洪与防汛抢险筑堤是平原地区为扩大洪水河床以加大泄洪能力,并防护两岸免受洪灾的有效措施。但是这种措施必须与防汛抢险相结合,即在每年汛前加固堤防,消除隐患;洪峰来临时监控水情;汛后修复险工,堵塞决口等。(3)疏浚与整治河道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拓宽和疏浚河槽、裁弯取直、消除阻碍水流的障碍物等,以使洪水河床平顺畅通,从而加大泄洪能力。疏浚是用人力、机械和炸药来进行作业,整治则要修建整治建筑物来影响水流流态。两者常相互配合使用。(4)分洪、滞洪与蓄洪分洪、滞洪与蓄洪这三种措施的目的都是为减少某一河段的洪峰流量,使其控制在河床安全泄量以下。分洪是在过水能力不足的河段上游适当地点修建分洪闸,开挖分洪水道,将超过本河道安全泄量的那部分洪水引走。滞洪是利用水库、湖泊、洼地等,暂时滞留一部分洪水,以消减洪峰流量。蓄洪则是蓄留一部分或全部洪水量,待枯水期供给兴利部门使用。
(二)涝灾的形成因素及防治措施洪涝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我国长江连年洪灾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类型、特点和防治对策尤为重要。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治涝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修筑围堤和堵支联圩
(2)开渠撇洪
(3)整修排水系统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工12秋《水利水能规划》洪水种类及防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