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12-19 08:40:0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大纲及样卷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

考试大纲及样卷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大纲
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第一部分 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1.议论文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2.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4.小说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1.主题和题材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
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
议论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记叙文中的议论要与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画龙点睛。
(5)说明
说明是对事物、事理的特征、性质、形状等进行介绍、解释和阐述。说明要准确、科学、客观。
4.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五、作品阅读分析
了解课文的题材,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语言及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表达能力。
阅读篇目: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3.*《秋水》(节选)               《庄子》
4. 《大同》                              《礼记》
5.*《谏逐客书》                  李斯
6.《陈情表》                        李密
7.*《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9.*《论毅力》                  梁启超
10.*《灯下漫笔》                   鲁迅
11.《谈时间》                     梁实秋
12.*《论快乐》                   钱钟书
13.《选择与安排》               朱光潜
14.《论学问》                     培根
                     记叙文
15.*《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6.《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7.*《李将军列传》(节选)         《史记》
18.*《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19.*《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20.《报刘一丈书》                  宗臣
21.《马伶传》                      侯方城
22.《往事》(——之十四)             冰心
23.《背影》                  朱自清
24.《故都的秋》                  郁达夫
25.*《香市》                茅盾
26.*《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27.《箱子岩》                      沈从文
                      诗词曲赋
28.*《氓》                        《诗经》
29.《国殇》                           屈原
30.*《陌上桑》                     汉乐府
31.*《短歌行》(其一)                曹操
32.*《饮酒》(其五)                陶渊明
33.《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34.*《山居秋暝》                     王维
35.*《行路难》(其一)                李白
36.*《蜀相》                         杜甫
3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38.《杜陵叟》                     白居易
39.《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0.*《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
41.*《炉中煤》                     郭沫若
42.*《发现》                               闻一多
43.《再别康桥》                   徐志摩
44.*《我爱这土地》                         艾青
45.《门槛》                     屠格涅夫
4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47.《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4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9.《声声漫》(寻寻觅觅)            李清照
5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5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52.*《前赤壁赋》                     苏轼
                         小说
53.*《宝玉挨打》                   曹雪芹
54.*《风波》                         鲁迅
55.*《断魂枪》                     老舍
56.*《米龙老爹》                   莫泊桑
57.《苦恼》                         契诃夫
58.*《麦琪的礼物》               欧•享利
59.《长亭送别》                     王实甫
60.《日出》(节选)                         曹禹
(上列篇目中带*号者为精读篇目)
六、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掌握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了解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及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表现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痒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大同》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概括本文的主旨,理解文中所论述的“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的不同特征。
理解本文以正反对比、两相对照的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体会本文的排比句式在增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5)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8)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5.*《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内涵。
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萕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7.*《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
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9.*《论毅力》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了解本文的针对性。
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4)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5)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6)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2)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0.*《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
掌握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了解本文行文中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文艺性、形象化说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了解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11.《谈时间》
作者梁实秋,现代著名散文家,其代表文集为《雅舍小品》。本文是一篇议论性随笔。
归纳本文的主旨,体味作者关于时间的多重思索。
理解本文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和典雅平和的语言风格。
理解本文一些重要引语的含义与作用。
12.*《论快乐》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理解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
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13.《选择与安排》
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观点。
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14.《论学问》
作者培根,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
掌握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
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
15.*《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掌握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
(3)不如早为之所。
(4)多行不义,必自毙。
(5)君将若之何?
(6)公赐之食,食舍肉。
(7)其是之谓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都城过百雉。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无庸,将自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公伐诸鄢。
(7)请以遗之。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9)爱其母,施及庄公。
16.《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
理解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4)窃以为君市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3)孟尝君怪之。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5)驱而之薛。
(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7.*《李将军列传》(节选)
本文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理解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士卒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3)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4)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6)(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
(7)胡虏易与耳!
(8)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9)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8)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9)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0)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1)为虏所生得。
(12)急诣部,如书。
(1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1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18.*《张中丞传后叙》
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理解“后叙”的含义。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
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19.*《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中唐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
掌握全篇主旨: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以及由此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
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2)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5)故不我若也。
(6)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硕茂,早实以蕃。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
(3)其莳也若子。
(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5)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7)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8)故病且怠。
20.《报刘一丈书》
作者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
了解本文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的写作目的。
理解本文“干谒者”、“权者”、“门者”的形象特征。
掌握本文在揭露“干谒者”奴颜婢膝的丑态和“权者”虚伪贪婪嘴脸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3)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4)袖金以私之。
(5)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至更辱馈遗……
(2)书中情意甚殷。
(3)上下相孚。
(4)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5)恶气袭衣裾。
(6)闻鸡鸣,即起盥栉。
(7)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8)官人幸顾我!
(9)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10)间道经其门。
(11)斯则仆之褊哉。
21.《马伶传》
作者侯方域,明末清初的散文家。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
理解本文运用因果倒置的倒叙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3)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问桃叶渡,游雨花台。
(2)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3)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4)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22.《往事》(——之十四)
作者冰心,“五四”以来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本文选自冰心散文集《往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掌握本文拟人化的修辞方法。
理解文中大海形象的象征意义。
掌握全文赞美大海的品格,号召年轻人做“海化”青年的中心思想。
23.《背影》
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研究会”成员。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理解作者所选取的独特视角,体会文章所表现的真挚动人的父子深情。
分析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理解白描手法与侧面烘托在本文中的运用。
掌握文章的结构线索,说明文中四次出现的“背影”各自的表现作用。
24.《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创造社”成员。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掌握本文所写北京秋天“清、静、悲凉”而又“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
理解本文先取富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景物表现故都秋色的写景方法。
掌握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写法。
理解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5.*《香市》
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本文是一篇记事散文。
理解全文的主题,掌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香市”的变迁来反映中国社会变化的表现方法。
掌握本文今昔对比和铺垫反衬的写作方法。
分析昔日香市热闹场景一段的描写层次,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文中“公安分局”和“蚕种改良所”的暗示意义。
26.*《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记叙文中的抒 情散文。
理解文中“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含义。
掌握文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理解本文以灯光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特点。
掌握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7.《箱子岩》
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掌握赛龙舟一段的描写层次,理解这段场景描写对全文的作用。
理解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的情景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从这一对比中所引发的思想感情。
掌握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8.*《氓》
本篇选自《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本篇是一首叙事诗,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掌握叙述层次。
掌握诗中的比兴句,理解其含义。
重点句子:
(1)秋以为期。         (2)载笑载言。
(3)二三其德。         (4)言既遂矣。
(5)夙兴夜寐。         (6)信誓旦旦。
重点词语:
(1)匪我愆期。         (2)将子无怒。
(3)犹可说也。         (4)自我徂尔。
(5)淇水汤汤。         (6)渐车帷裳。
(7)女也不爽。         (8)总角之宴。
29.《国殇》
本诗选自《楚辞•九歌》。作者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伟大成就的爱国诗人。《九歌》是屈原根据战国时期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共11首。
掌握“国殇”的含义,理解全诗的主题。
了解全诗语言整齐、节奏短捉的特点和刚健豪壮的风格。
重点句子:
(1)身既死兮神以灵。
(2)子魂魄兮为鬼雄。
重点词语:
(1)凌余阵兮躐余行。
(2)平原忽兮路超远。
(3)首身离兮心不惩。
30.*《陌上桑》
本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一首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
掌握本诗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罗敷的性格特征。
分析本诗刻画罗敷形象所使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理解罗敷夸夫一节的构思特点、述说层次及在揭示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重点句子:
(1)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3)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重点词语:
(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5)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32.*《短歌行》(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曹操,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划分本诗的层次,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及由此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了解诗中所用比喻和典故的含义,以及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的特点。
重点句子: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重点词语:
(1)对酒当歌。         (2)沉吟至今。
(3)枉用相存。         (4)契阔谈宴。
32.*《饮酒》(其五)
这是一首田园诗、五言古诗。作者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古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分析本诗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
理解全诗平淡醇美,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的特色。
33.《从军行》(其四)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作家,擅长七言绝句。其七绝多采用乐府旧题,《从军行》便是乐府旧题。
理解本诗所反映的边地激烈战斗情景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掌握诗中所表现的将士们的卫国热情与英雄气概。
重点词语:
(1)青海长云暗雪山。
(2)黄沙百战穿金甲。
(3)不破楼兰终不还。
34.*《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作者王维,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融诗、画、音乐、理趣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
理解本诗以动写静、动静相衬,写出夜间山中宁静优美景色的表现手法。
以本诗为例,掌握律诗的对仗特点。
重点句子: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重点词语:
(1)竹喧归浣女。
(2)王孙自可留。
35.*《行路难》(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作者李白,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掌握本诗层次划分。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感情从茫然、激愤到希望、自信及由此表现的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含义。
了解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内涵。
重点句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点词语: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多歧路,今安在?
(3)直挂云帆济沧海。
36.*《蜀相》
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掌握本诗各联的内容。
了解本诗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理解诗中所寄寓的感慨。
掌握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特点。
掌握本诗颔联对仗工整的特点。
重点句子: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重点词语: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3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边塞诗,新题乐府诗。作者岑参,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掌握本诗写景笔调夸张、比喻新颖、联想奇妙的特点。理解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的表达作用。
重点句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词语:
(1)瀚海阑干百丈冰。
(2)中军置酒饮归客。
(3)风掣红旗冻不翻。
38.《杜陵叟》
这是一首叙事诗,新乐府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掌握全诗的层次划分,理解全诗的主题思想。
理解诗中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由杜陵叟用第一人称直接控诉的作用。
掌握全诗语言浅显通俗的特点。
重点句子:
(1)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2)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重点词语:
(1)麦苗不秀多黄死。
(2)长吏明知不申破。
(3)急敛暴征求考课。
(4)京畿尽放今年税。
(5)手持尺牒榜乡村。
(6)虚受吾君蠲免恩。
39.《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爱情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掌握本诗的抒情层次。
理解颔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和比兴意义。
理解颈联推己及人的表达作用。
重点句子: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0.*《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陆游,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划分全诗的层次,归纳全诗的主题思想。
掌握本诗以“月夜”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掌握本诗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表现特点。
重点句子:
(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2)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3)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重点词语:
(1)朱门沉沉按歌舞。
(2)沙头空照征人骨。
(3)中原干戈古亦闻。
(4)遗民忍死望恢复。
41.*《炉中煤》
作者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创造社”成员。本诗选自郭沫若诗集《女神》。
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国激情和献身精神。
掌握全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掌握诗中运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理解本诗用反复咏叹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
42.《发现》
作者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社”成员。本诗选自闻一多诗集《死水》。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理解本诗所抒发的对祖国的至痛至爱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诗将炽烈奔突的情感内敛于谨严形式之中的艺术技巧。
分别说明呼告、反复、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在本诗中的作用。
结合本诗,了解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即新诗要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43.*《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本诗选自徐志摩的诗集《猛虎集》。
掌握本诗诗人故地重游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诗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理解本诗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44.*《北方》
作者艾青,现代著名诗人。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感。
找出诗中的象征形象并说明其寓意。
掌握本诗语言自由多变的特点。
45.《门槛》
作者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篇选自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
理解这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散文诗。
掌握“一座大楼”、“门槛”、“一位姑娘”等的象征意义。
4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
理解本词是一首抒写亡国伤痛哀怨的词。
理解、分析词中触景生情、对比和比喻等表现手法。
重点句子: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重点词语:
(1)春花秋月何时了。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7.《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作者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
掌握全词写景、抒情所用的铺叙手法和层次划分。
理解全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句子:
(1)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2)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重点词语:
(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2)望故乡渺邈。
(3)何事苦淹留。
(4)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4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作家、艺术家,豪放词的开创者。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掌握全词围绕明月抒写情怀的写作特点,体味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重点句子: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词语:
(1)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千里共婵娟。
49.《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
理解全词表现的在国破家亡之后,词人的凄惨心境和孤苦哀愁之情。
掌握词中九组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重点句子: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重点词语:
(1)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掌握上片写景抒情的内容。
理解、分析下片借用三个历史典故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句子:
(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重点词语:
(1)遥岑远目。
(2)倩何人。
51.*《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散曲家,人称“曲状元”。这是一首小令,被譽为“秋思之祖”。
掌握前三句遣词造句的特点:用三组各写三种景物的词语构成“鼎足对”。
掌握最后一句在全篇的作用和这首小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52.*《前赤壁赋》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情感变化线索和段落划分,理解每段大意。
掌握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了解文赋具有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结构特征和骈散相间的语言特色。
重点词语:
(1)举酒属客。
(2)纵一苇之所如。
(3)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5)舞幽壑之潜蛟。
(6)泣孤舟之嫠妇。
(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8)侣鱼虾而友麋鹿。
53.*《宝玉挨打》
作者曹雪芹,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三十四回。
掌握宝玉挨打的导火线及其根本原因。
理解贾宝玉、林黛玉、贾政、薛宝钗等人的性格特征。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掌握本文在同一事件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的特点。
54.*《风波》
本文选自鲁迅的《呐喊》,写的是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风波。
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了解环境描写在表现时代背景、烘托小说主题中的作用。
理解小说以“辫子事件”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掌握七斤和赵七爷的性格特点。
了解本文人物对话、白描手法、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掌握小说结尾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55.*《断魂枪》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后改名舒舍予,现代著名作家。
了解小说中时代背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
理解拳师沙子龙的性格特征。
掌握本文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理解文中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写作手法。
56.*《米龙老爹》
作者莫泊桑,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了解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
理解本文运用倒叙笔法的作用。
掌握米龙老爹的性格特征。
理解小说人称互换的叙述特点。
57.《苦恼》
作者契诃夫,俄国著名作家。
理解主人公姚纳苦恼的主要内容。
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理解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表现手法。
掌握小说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的写法及其深刻含义。
58.*《麦琪的礼物》
作者欧•亨利,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
理解“麦琪的礼物”的含义。
掌握小说运用两条线索,一虚一实的结构方法。
了解小说通过外部行为和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手法。
59.《长亭送别》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本篇是其代表作《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了解这折戏的主要矛盾冲突,掌握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和叛逆精神,理解本篇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所采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句子:
(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4)谨赓一绝,以剖寸心。
60.《日出》(节选)
作者曹禹,现代著名剧作家。本场选自《日出》第二幕,自“黄省三由中门进”到“福升把黄省三拖下去”。
把握本选场的中心思想,说明其与全剧主旨的关系。
分析黄省三的形象,把握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
分析李石清和潘月亭的性格。
体味本场人物台词的个性化特征。理解话剧由人物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发展的艺术特色。


第二部分 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
    作家作品知识                  约20%
    作品阅读分析                  约50%
    作文                        约30%
试卷题型比例:
    选择题                        约40%
    阅读分析题                  约30%
    作文题                        约30%
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试卷语文能力层次比例:
    识记了解                      约30%
    表达理解                      约50%
    分析掌握                      约20%
参考教材
    吴相洲主编:“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考试辅导教材(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5版

第三部分 样卷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统分人签字
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比较法                                     D比喻法
2.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战国策》
3.“望洋兴叹”一语出自                                                   ()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4.王实甫《西厢记》是一部                                                ()
A明杂剧                                    B说唱文学
C元杂剧                                    D传奇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格是                  ()
A比喻                                        B夸张
C比拟                                        D排比
6.《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
A屠格涅夫                                    B契诃夫
C莫泊桑                                    D欧•亨利
7.《国殇》选自                                                            ()
A《九歌》                                     B《九章》
C《诗经》                                     D《汉乐府》
8.郁达夫和郭沫若曾一起组织过                                              ()
A语丝社                                       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                                 D未名社
9.“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                                          ()
A刘备                                       B关羽
C诸葛亮                                       D姜维
10.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选自散文集                                    ()
A《闲书》                                     B《龙•虎•狗》
C《往事》                                    D《故乡》
11.《断魂枪》的作者是                                                      ()
A老舍                                       B巴金
C茅盾                                       D鲁迅
12.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
A散文                                       B小说
C散文诗                                       D寓言
13.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
A马克•吐温                                    B欧•亨利
C契诃夫                                        D莫泊桑
14.下列文章属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A《陈情表》                                    B《报刘一丈书》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15.“举案齐眉”、“乘舟梦日”、“鲈鱼堪脍”三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依次是          ()
A 孟光、季鹰、伊尹            B孟光、伊尹、季鹰
C伊尹、孟光、季鹰            D季鹰、伊尹、孟光
16.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17.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
A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8.下列句子中,“乃”字可译为“才”的是                                 ()
A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B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
19.下列曲词中化用古人诗句的句子是                                       ()
A 伯劳东去燕西飞                      B 碧云天,黄花地
C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围腰            D泪添九曲黄河溢
20.下列划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
B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都感激南霁云而掉下眼泪。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千金是很多的钱。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理由见面。
二、阅读分析题(每小题3分,计10小题,共30分)
(一)、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1.“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22..本段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
(二)、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23.作者选取了哪两个细节刻画南霁云?
24.这两个细节表现了南霁云什么性格特征?
(三)、阅读《麦琪的礼物》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表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地盯着她。
25.杰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表情?
26.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斑的后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宗与祖先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和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全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27.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28.这段文字对描写沙子龙起什么作用?
(五)、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最后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9.从这节文字看,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
30.最后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么的感情?
三、作文(30分)
   请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向最好的学习”为话题,不限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B;4.C;5.B; 6.C; 7.A;8.B;9.C;10 A.;
11. A;;12. C;13. B;14. D; 15. B;16 B;17 B;18 B; 19A; 20A;
二、 阅读分析题
(一)21.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22.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二)23.拔刀断指,抽矢射塔。
24.表现了南霁云疾恶如仇、忠心为国的性格特征。
(三)25.因为杰姆带着礼物兴冲冲回来,他没有料到那礼物竟在瞬间失去意义。
      26.这一段描写构成一个紧张的悬念,为下文揭开谜底做铺垫。
(四)27.作品所描写的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此时,古老的传统文明已被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冲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封建传统却并未消失
      28.这段文字写出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对于描写沙子龙这样一个昔日的武术界权威的悲剧现状,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五)29.色彩浓,回味永。
30.表现了作者留恋和热爱北国之秋的感情。
三 作文:
作文评分标准(参考)
项目
类 别 A内容 B语言 C篇章 评分细则
一类卷
(36~40) 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立论有新意 行文流畅
语言准确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以38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二项只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30~35) 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文从字顺
语言基本准确 结构完整
层次分明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比较好,获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一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24~29)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语言通顺
有少量病句 结构完整
层次较清楚 以26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本具备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B比较好一些,酌情加分;③另两项稍差一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18~23)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泛 语言不通顺
病句较多 结构不完整
层次不清楚 以2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四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另外两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外两项稍差一点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
(17分以下) 文不对题
内容贫乏 文理不通 结构层次混乱 以14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另外两项尚可的,酌情加分;③兼有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大纲及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