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12-19 08:09:0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大学语文复习备考题库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复习备考题库
2012年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117题,每题1分)
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运用的下列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   )
A: 且在邦域之中矣;            B: 先王以为东蒙主
C: 是社稷之臣也;                D: 虎兕出于柙
2.“求!无乃尔是过与?”中,“是”可以解释为(   )
A: 判断动词;   B: 代词,这;    C: 复指“尔”;   D: 没意义
3.“不义不昵,厚将崩”出自(   )
A: 《论语》;    B: 《左传》;   C: 《礼记》;      D: 《战国策》
4.先秦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的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5.下列成语出自于《庄子• 秋水》的是(   )
A: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B: 望洋兴叹、祸起萧墙;
C: 贻笑大方、分崩离析;          D: 祸起萧墙、分崩离析
6.《冯谖客孟尝君》通过“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典型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对孟尝君的言行描写在这里主要是(   )
A:衬托;      B:反讽;       C:   隐喻;         D:   类比
7.《冯谖客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句中“过”的意义是(   )
A: 经过;       B; 责备;       C; 拜访;          D; 炫耀
8.秦王下令驱逐所有的来自异国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为李斯是(   )
A: 楚国人;   B: 韩国人;      C: 赵国人;         D: 魏国人
9.下列文章中,属于奏章的是(   )
A:《五代史伶官传序》; B:《答司马谏议书》; C:《谏逐客书》; D:《报刘一仗书》
10.《大同》选自(   )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左传》
11.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美(   )
A: 冯谖;       B: 孟尝君;       C: 李广;       D: 程不识
12.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   )
A: 书信;       B: 小说;         C: 词赋;       D: 奏疏
13.李密的《陈情表》选自(   )
A: 《蜀书》;    B: 《文选》;      C: 《玉台新咏》;D: 《花间集》
14.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弃官归隐并赞美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是(   )
A:   陶渊明;   B:   李白;       C:白居易;    D:李商隐
15.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化用了“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之意,原句出自(   )
A: 《老子》;    B: 《论语》;      C: 《孟子》;   D:《庄子》
16.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主要是(   )
A:飘逸;      B: 慷慨悲凉;   C: 自然平淡;    D: 沉郁顿挫
17.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
A: 司马迁;   B: 韩愈;         C: 柳宗元;      D: 欧阳修
18.《种树郭橐驼传》主要的创作意图是(   )
A: 赞扬郭橐驼的种树技术;      B: 揭露统治者的政令扰民
C: 传播郭橐驼的植树经验;      D: 借“养树之道”,喻“养民之道”
19.李煜的《虞美人》中“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千古名句,这一句成功地运用了(   )
A: 借景抒情的手法;B: 象征的手法;C: 比喻的手法;D: 拟人的手法
2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含义是(   )
A: 年轻时特有的红润的脸色;   B: 南朝故国宫苑中的美丽宫女
C: 昔日宫廷中的王公贵族;       D: 暗指昔日身为皇帝的自己
21.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   )
A: 美景依旧,故人已老;         B: 岁月流逝,青春不再
C: 故国宫殿,令人牵挂;         D: 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表现“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词句是(   )
A: 春花秋月何时了;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3.李煜《虞美人》一词表达的情感是(   )
A: 爱情的失意;B: 羁旅行役之苦; C: 故国之思,亡国之恨;D: 伤春惜时
24.《五代史伶官传序》总结了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 ,作者所总结的王朝是(   )
A: 后梁;      B: 后晋;      C: 后唐;      D: 后周
25.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出自(   )
A: 《旧五代史》; B: 《新五代史》C: 《五代史志》; D: 《资治通鉴》
26.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所采取的驳论角度是(   )
A: 驳斥论点;    B: 驳斥论据;    C: 驳斥论证;    D: 驳斥态度
27.《乐章集》的作者是(   )
A: 李煜;       B: 李清照;     C: 柳永;       D: 欧阳修
28.宋代词坛上开创豪放一派的作家是(   )
A: 欧阳修;      B: 辛弃疾;      C: 柳永;       D: 苏轼
2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   )
A: 悼亡词;     B: 中秋词;     C: 端午词;     D: 爱情词
30.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积极入世思想的词句是(   )
A: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作者出世归隐的词句是(   )
A: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中具有转折作用的一句是(   )
A: 把酒问青天;B: 今昔是何年;C: 高处不胜寒;D: 起舞弄清影
3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富有哲理的词句是(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4.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   )
A: 父亲;      B: 哥哥;      C: 儿子;      D: 弟弟
3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最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6.苏轼《前赤壁赋》主要描写的景物是(   )
A: 清风、明月、江水;             B: 明月、山川、湖泊
C: 江水、孤舟、晚霞;             D: 小岛、孤舟、清风
37.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以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一个优美的意境,从而抒发了作者(   )
A: 超越人间烦恼的心志;         B: 对造物主的恩赐的感激之情
C: 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愤懑;         D: 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
38.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采用的手法有答案(   )
A: 比喻、对偶;    B: 对比、比喻;    C: 对偶、对比;    D: 拟人、对比
39.苏轼《前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对偶;    B: 排比、比喻;    C: 对偶、拟人;    D: 拟人、对比
40.苏轼《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
A: 时间的推移;                   B: 感情的变化
C: 事理的逻辑;                   D: 想象的展开
41.以宋室南渡为界,词作情感和风格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的作家是(   )
A: 辛弃疾;      B: 李清照;      C: 柳永;          D: 苏轼
42.号为“易安居士”的作家是(   )
A: 李煜;          B: 李璟;          C: 辛弃疾;      D: 李清照
43.从李清照《声声慢》词中“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词语看来,这首词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是(   )
A: 采用典故;      B: 采用口语         C: 用经史语;   D: 化用前人诗词成句
44.李清照的词集是(   )
A: 《漱玉词》; B: 《乐章集》;   C: 《东篱乐府》; D: 《稼轩词》
45.《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中最能和首句前后照应,表现作者孤寂的忧郁情绪和陷入
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句子是(   )
A: 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6.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歌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 白居易;       D: 陆游
47.辛弃疾的词集是(   )
A: 《漱玉词》; B: 《乐章集》;    C: 《东篱乐府》; D: 《稼轩词》
48.辛弃疾《水龙吟》下片所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   )
A: 比喻;          B: 象征;         C: 夸张;         D: 用典
49.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之后,紧接着所写的是(   )
A: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B: 尽西风、季鹰归未
C: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50.下列词句,表示作者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的是(   )
A: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B: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C: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D: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51.辛弃疾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   )
A: 以诗为词;      B: 开创豪放词派;      C: 采用口语;      D: 以文为词
52.曲兴盛于(   )
A: 唐;            B: 宋;                C: 金;            D: 元
53.有“曲状元”之称的元曲作家是(   )
A: 关汉卿;      B: 马致远;            C: 张养浩;      D: 王实甫
54.人称“曲状元”的元代著名的散曲家马致远的作品集是(   )
A: 《静修集》;   B: 《东篱乐府》;       C: 《雁门集》;   D: 《乐章集》
5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秋日黄昏行旅图的中心画面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B: 小桥流水人家;      C: 古道西风瘦马;D: 夕阳西下
5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          B: 排比;            C: 鼎足对;      D: 拟人
57.《长亭送别》中,体现莺莺执着爱情、鄙弃功名的语句是(   )
A: 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 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C: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D: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58.《长亭送别》中莺莺最深沉的愁情忧虑是(   )
A: 张生的金榜题名;               B: 今宵的离愁别恨
C: 母亲的干涉;                     D: 他日的被弃掷
59.《报刘一丈书》的作者是(   )
A:马致远;      B: 柳宗元;       C:宗臣;               D: 李密
60.《报刘一丈书》是一篇(   )
A: 书信体记叙文;                   B: 书信体议论文
C: 书信体抒情文;                   D: 奏章
61.贾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   )
A: 与小旦琪官交往; B: 淫辱母婢金钏; C: 贾环的拨弄是非; D: 背离封建礼教
62.《宝玉挨打》中描写探伤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个人物是(   )
A: 黛玉;         B: 宝钗;         C: 王熙风;            D: 袭人
63.宝玉挨打后,两个眼睛肿得桃一般,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的人是(   )
A: 黛玉;          B: 宝钗;         C: 王熙风;     D: 袭人
64.《风波》所描写的事件背景是(   )
A:1911年辛亥革命; B:1919年五四运动;C:1917年张勋复辟; D:1915年袁世凯称帝
65.小说《风波》的线索是(   )
A: 九斤老太的八十大寿事件; B:辫子事件; C:张勋复辟事件; D:六斤裹脚事件
66.《风波》中下列典型细节,属于刻画七斤形象的是(   )
A: 知道张大帅是张翼德的后代;            B: 知道什么地方的闺女生了个夜叉之类
C: 遇事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    D: 夏天吃饭不点灯
67.《风波》开头所描绘的“田家乐”景象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暴露农民的愚昧落后;                  B: 嘲讽文人的不合时宜
C: 衬托后文的风波动感;                  D: 启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68.《风波》中:“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说这话的是(   )
A: 七斤;          B: 赵七爷;       C: 七斤嫂;      D: 九斤老太
69.1921年7月,发起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的是(    )
A: 鲁迅;          B: 茅盾;         C: 闻一多;      D: 郭沫若
70.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
A: 闻一多;      B: 戴望舒;       C: 郭沫若;      D: 冰心
71.《炉中煤》所运用的拟人化手法体现在(   )
A: 将五四以后的祖国称作年青的女郎;B: 让炉中煤来倾诉对年青女郎的热爱
C: 作者用炉中煤来作自己的化身;      D: 用炉中煤的燃烧来暗示爱国激情
72.《炉中煤》中作者将自己自喻为“煤”,表达的情感是(   )
A: 怀才不遇的幽怨;                 B: 愿为新生的祖国献身的精神
C: 奴仆的谦卑心态;                  D: 对古老中国的无限爱恋
73.《炉中煤》中“我心爱的人儿”指的是(   )
A: 诗人热恋和追求的对象;            B: 诗人的妻子
C: 诗人心中的理想;                  D: 新生的祖国
74.《炉中煤》的作者假借“我”向年青的女郎倾诉爱情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激情,这种表现方法是(   )
A: 托物言志;      B: 侧面烘托;   C: 象征暗示;       D: 对比反衬
75.《炉中煤》中“我年轻的女郎”指的是(   )
A: 心中的恋人; B: 古老的中国; C: 五四后新生的祖国; D: 未来的理想中国
76.在郭沫若《炉中煤》中,作者让炉中煤来诉说衷情,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       B: 借代;       C: 拟人;             D: 拟物
77.《炉中煤》中鲜明地体现诗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
A: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B: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C: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D: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78.历史剧《屈原》的作者是(   )
A: 郭沫若;   B: 茅盾;       C: 闻一多;         D: 老舍
79.被称作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的作家是指(   )
A: 郭沫若;   B: 闻一多;   C: 茅盾 ;          D: 巴金
80.《往事》(一之十四)这篇散文通篇是(   )
A: 景物描写;   B:叙事写景;C: 议论抒情;         D: 人物对话
8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时起用的笔名,这部小说是(   )
A: 《幻灭》;    B: 《动摇》;    C:《灭亡》;         D: 《子夜》
82.闻一多所属的诗派是(   )
A: 格律派;   B: 自由派;   C: 象征派;         D: 婉约派
83.闻一多的诗《发现》写于(    )
A: “五四”时期;   B: 二十年代末;   C: 三十年代;   D: 抗战时期
84.“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一句出自(    )
A:《炉中煤》;B:《发现》;    C:《我爱这土地》;    D:《再别康桥》
85.徐志摩所属的社团是(    )
A: 创造社;   B: 新月社;   C: 文学研究会;       D: 语丝社
86.收录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诗集是(    )
A:《猛虎集》;B:《志摩的诗》;C:《翡冷翠的一夜》;D:《云游集》
87.《再别康桥》是一首(    )
A:咏物诗;   B:政治抒情诗;C:借景抒发个人情怀的抒情诗; D:山水诗
88.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的源头和杰出代表是指(    )
A: 王蒙;       B: 刘心武;   C: 老舍;             D: 茅盾
89.老舍的戏剧代表作是(    )
A:《骆驼祥子》;B:《茶馆》;    C:《四世同堂》;      D:《月牙儿》
90.《断魂枪》中的王三胜与沙子龙相比,性格显得(    )
A: 争强好胜,性情外露;B: 豪爽乐观,积极进取
C: 没落保守,孤傲执着;D: 老成持重,谦恭礼让
91.《断魂枪》中老舍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
A: 夸张和对比; B: 烘托和渲染 ; C: 对比和衬托; D: 比喻和象征
92.《断魂枪》通过塑造一代拳师沙子龙的形象,表现了沙子龙的个性(    )
A: 豪爽外露;   B: 保守孤傲;    C: 争强好胜;   D: 意气用事
93.《日出》的作者是(    )
A: 老舍;       B: 郭沫若;      C: 田汉;       D: 曹禺
94.《日出》的主题是答案(    )
A: 人性的悲剧;       B: 家庭的悲剧 
C: 性格的悲剧;       D: 对社会悲剧的揭示
95.《日出》的背景是(    )
A:30年代中国农村; B:30年代中国城市; C:20年代中国城市;      D:40年代中国乡村
96.艾青的成名诗作是(    )
A:《北方》;       B:《向太阳》;   C:《大堰河--我的保姆》;D:《我爱这土地》
97.《我爱这土地》一诗出自诗集(    )
A:《北方》;       B:《向太阳》;   C:《大堰河》;          D:《归来的歌》
9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出自(    )
A: 《死水》;       B: 《云游集》;   C: 《大堰河》;          D: 《北方》
99.称艾青为“吹芦笛的诗人”的是(    )
A: 胡风;          B: 郭沫若;      C: 周杨;               D: 鲁迅
100.《选择与安排》选自朱光潜的作品集《谈文学》,这是一篇谈写作经验的(    )
A: 散文;          B: 随笔;          C: 书信;               D: 议论文
101.《论快乐》在驳斥穆勒有关快乐的见解时,引用了“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两个(    )
A: 比拟;          B: 夸张;          C: 借代;               D: 比喻
102.《论快乐》一文提出:既然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那么精神的炼金术可以使人们找到战胜痛苦的法宝,因此(    )
A: 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B: 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
C: 可以教人学会休息;               D: 能够洗涤灵魂
103.“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说这话的人是(    )
A: 钱钟书;      B: 朱光潜;      C: 培根;      D: 梁实秋
104.“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    )
A: 富兰克林;      B: 培根;          C: 拉封丹;      D: 伏尔泰
105.屠格涅夫的《门槛》所赞颂的革命者的主要品质是(    )
A: 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             B: 对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
C: 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             D: 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106.屠格涅夫的《门槛》中的“门槛”象征(    )
A: 革命征途的艰难险阻;               B: 囚禁革命者的监狱
C: 革命者的秘密组织;               D: 敌人设下的陷阱
107.下列作品属于契诃夫的是(    )
A:《羊脂球》;   B:《米龙老爹》;   C:《麦琪的礼物》;D:《苦恼》
108.《苦恼》的作者契诃夫是(    )
A: 俄国短篇小说家;B: 法国小说家;    C: 美国作家;   D: 俄国诗人
109.小说《苦恼》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展示了“人与马”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又构成了(    )
A: 对比关系;      B: 类比关系;      C: 象征关系;   D: 层递关系
110.小说《苦恼》的主题思想是(    )
A: 反映沙皇统治下下层小人物的贫困生活;   B: 反映沙皇统治下下层小人物的精神痛苦
C: 反映沙皇统治下上层人物专横跋扈;       D: 反映沙皇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111.小说《羊脂球》的作者是(    )
A: 契诃夫;      B: 屠格涅夫;      C: 莫泊桑;      D: 欧•亨利
112.小说《米龙老爹》的开头描写了一幅丰收在望、充满喜悦之情的田园风光,作者没有采用的写作方法是(    )
A: 倒叙;          B: 象征;          C: 铺垫;          D: 暗寓
113.《米龙老爹》中的米龙老爹的身份是(    )
A: 法国军人;      B: 普鲁士士兵;    C: 法国农民;      D: 法国市民
114.在下列小说中,两种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为用的是(    )
A:《风波》;       B:《苦恼》;       C:《米龙老爹》;   D:《麦琪的礼物》
115.《米龙老爹》在叙述人称上的特点是(    )
A: 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         B: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
C: 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         D: 自始至终运用第三人称
116.《麦琪的礼物》中的两个主人公是(    )
A: 米龙老爹和法朗索阿;       B: 姚纳和姚尼奇
C: 杰姆和德拉;               D: 示巴女皇和所罗门王
117.下列作家中作品具有“含泪的微笑”这一独特风格的是(    )
A: 屠格涅夫;  B: 莫泊桑;  C: 欧•亨利;  D: 契诃夫
二.阅读分析题(40大题70小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请回答: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的字词的含义:
(1)是:            (2) 以为:            (3)是:
(二).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请回答:
    2.选出这段文字中所运用的反诘句:
(三).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请回答:
3.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成现代汉语;
4.说明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所表达的观点,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四).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请回答:
5.将文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句译成现代汉语:
6.说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句的双重喻意:
(五).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这一段文字: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请回答:
7.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的字词的含义:
鄙:      贰:      庸:      及:
(六).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这一段文字: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请回答:
8.将这段文字中的几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
(3)不如早为之所:
(七).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这一段文字: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请回答:
9.这段文字表现出郑庄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八).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请回答:
10.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的字词的含义:
胜:               斤:
(九).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请回答:
11.这段文字论证了何种观点?
(十).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请回答:
12.概括指出这段文字中所言小康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十一).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请回答:
13.将“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句译成现代汉语:
(十二).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 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请回答:
14.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字词的含义:
生:         陈:      所:          会:         怪:
(十三).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 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请回答:
      15.将这段文字中: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十四 ).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这一段文字: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不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请回答
16.将这段文字中的“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和“为人廉,谨于文法”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十五).阅读《陈情表》中的一段文字: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请回答:
17.这段文字中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十六).阅读《陈情表》中的一段文字: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请回答:
18.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采取了什么办法来说服晋武帝?
(十七).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请回答:
19.将这段文字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和“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十八).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请回答:
      20.将这段文字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21.这段文字开头所说“《书》曰”的“《书》”指的是哪部书?
(十九).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请回答:
22.这段文字在论据上有何特点?
(二十).阅读苏轼词《水调歌头》下片,回答文后问题: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请回答:
23.词中富有人生哲理的词句是哪句?
24.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5.词人在本片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二十一).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请回答:
26.概括这段文字所阐发的道理。
27.作者为什么要阐发这个道理?
28.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理?
(二十二).阅读辛弃疾词《水龙吟》上片,回答文后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请回答:
29.词的上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0.这里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抒情方式?
31.这里采用的修辞方法是哪几种?
(二十三).阅读《长亭送别》中的唱词,回答文后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请回答:
32.这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典型景物?抒情手法是怎样的?
      33.这些景物融入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34.文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二十四).阅读《长亭送别》中的唱词,回答文后问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儿;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请回答:
35.选出总括此曲内容的句子。
      36.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7.文中“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二十五).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请回答:
      38.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字词的含义:
辱:            馈遗:             殷:         孚:
(二十六).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请回答:
      39.将这段文字中“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和“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二十七).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 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
请回答:
      40.心上人惨遭毒打,黛玉为什么只是“无声之泣”?
      41.“你可都改了罢”这句话是否出于黛玉的真心?为什么?
42.这里采用的是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二十八).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请回答:
      43.本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二十九).阅读《风波》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赔笑道:“皇帝已经作了龙庭了,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音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的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请回答:
       44.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
       45.通过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赵七爷怎样的性格和心理?
       46.这段文字显示了七斤嫂怎样的心理变化?
(三十).阅读《炉中煤》第一节,回答文后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请回答:
  47.“我年青的女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48.“炉中煤”燃烧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49.为什么说本节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三十一).阅读《炉中煤》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请回答:
    50.“年青的女郎”的喻义是什么?
    51.“我”的双重身份各是什么?
52.“重见天光”有哪些寓意?
(三十二).阅读《再别康桥》中的诗句,回答文后问题: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请回答:
    53.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4.“但我不能放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5.这两节诗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
(三十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悉熟悉他的“五虎断魂枪”。
  请回答:
      56.这里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沙子龙形象的?
 57.这里什么地方采用了对比手法?
 58.夜间熟悉断魂枪的行为,揭示了沙子龙怎样的心理?
(三十四).阅读《发现》,回答文后问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请回答:
    59.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0.该诗综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61.最后一句“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三十五).阅读《论快乐》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请回答:
6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说理论事,其作用如何?
(三十六).阅读《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的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作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熙熙攘攘,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 和珅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名利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不过三代以下惟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诬。
请回答:
   63.这段文字中提出的论点是什么?
(三十七).阅读《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所以有人宁可循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麂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底下扬锤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人,诚如波斯诗人莪漠伽耶玛所说,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请回答:
    64.指出文中引文“侣鱼虾而友麂鹿”的出处及所要说明的含义?
65.指出文中引文“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出处及所要说明的含义?
66.指出文中引文“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出处及所要说明的含义?
67.指出文中引文“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的出处及所要说明的含义?
(三十八).阅读《论学问》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做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盖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而学问的本身,若不受经验的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请回答:
   68.这段文字主要阐明了什么问题?
(三十九).阅读《论学问》片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摘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
请回答:
    69.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尝:      吞下:      咀嚼消化:
(四十).阅读《论学问》片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摘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
请回答:
         70.文中所述的几种读书方法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展开的?
三、作文题(4题,每题4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去,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叫人太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就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尴尬的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风景!”
是啊,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最后的目标和结果,却常常忽略为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其实人生处处皆有美妙的风景,人应该学会珍惜和欣赏。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着暗的一方。几个小时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都爬了出来,而5只蜜蜂却都撞死了。
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每次朝光源飞都用尽了全部力量,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而苍蝇从来不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撞的时候也不用上全部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请以“人生的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老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黑点。”老师摇了摇头。于是又拿出一张中间有两个白点的黑纸,问学生:“那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一张黑纸。”老师不置可否。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大学语文复习备考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