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学习笔记三
《多媒体技术》学习笔记三——美学基础
一、美学基本概念
1、什么是美学
通过绘画、色彩和版面展现自然美感的学科。绘画、色彩和版面为美学设计的三要
素。
2、美学的作用
产生更好的视觉效应、内容表达形象化、增加产品价值。
3、美学的表现手段
⑴ 绘画:美学的基础。通过手工绘制、电脑绘制和图像处理,使线条、色块具有了
美学的意义,从而构成了图画、图案、文字以及形象化的图形。
⑵ 色彩构成:美学的精华。色彩历来是人们最为敏感的部分,研究两个以上的色彩
关系、精确到位的色彩组合、良好的色彩搭配是色彩构成的主要内容。
⑶ 版面构成:美学的逻辑规则。主要研究若干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随着人们对平
面构成的深入研究,已经把平面构成归纳为对版面上的“点”、“线”、“面”现象的
研究。
二、平面构图
1、构图规则
⑴ 艺术性与装饰性:艺术性追求感觉、时尚与个性;装饰性追求效果、夸张、比喻。
⑵ 整体性与协调性:整体性追求表现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性;协调性强调版式、内容
的协调统一。
2、点、线、面的构图规则
⑴ 点:为突出局部效果,版面上的主体以点的形式存在。集中了视线,产生突出主
题的视觉效果。
⑵ 线:使用直线、曲线等对表现的内容进行分隔、类型划分或装饰,可实现版面的
多样性,突出思想性和鲜明的个性。
⑶ 面:突出整体效果,有几何形式和自由形式。
3、重复与交错
⑴ 重复:产生整齐与规则的效果。
⑵ 交错:为避免呆板重复,追求变化。
4、对称与均衡
⑴ 对称:产生平衡、整齐的效果。
⑵ 均衡:造成稳定、庄重的感觉。
5、对比与调和
⑴ 对比:强调大小、明暗、直曲的差异性。
⑵ 调和:强调两个以上元素具有近似性。
三、构图应用
1、多媒体软件界面设计规范
⑴ 根据用途确定界面类型
自学类型的界面(文字多,菜单详尽);演示类型的界面(图片多,菜单精炼)。
多媒体技术—学习笔记三
⑵ 利用构图原则设计界面
自学类型的界面(各对象交错变化);演示类型的界面(突出演示对象,可采
用悬挂式菜单,不占空间)。
2、网页构图
⑴ 一般形式
标题、内容、动画、图标。
⑵ 特色形式
引入线、面构图概念;图像、动画尺寸适度;色彩明亮、柔和,避免使用互补色;
符合阅读习惯。
四、色彩构成与视觉效果
1、色彩构成概念
色彩构成:为了某种目的,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组合和搭
配,以此形成新的色彩关系。
2、三原色
三原色种类:RYB 色料彩色;RGB 电脑彩色。
3、色彩三要素
⑴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亦称“亮度”。明度对纯度产生影响。明度降低,纯度
也随之降低,反之亦然。
⑵ 色相:颜色的相貌,用于区别颜色的种类。色相只和波长有关,当某颜色的明度、
纯度变化时,其波长不会变,即:色相不变。
⑶ 纯度:色彩的饱和程度,亦称“鲜艳度”、“纯净度”。纯度不够时,色相区分
不明显,明度也受到影响(黑、白、灰没有纯度)。
4、颜色之间的关系
任意两个相邻的颜色叫相邻色;相隔一个颜色的两色为对比色;对角线上的颜色叫
互补色;中轴线左侧的颜色属于冷色,有侧的颜色属于暖色。
5、颜色搭配要点
⑴ 突出标题的配色
加大字号;为标题增加边框。
⑵ 电脑演示的前景和背景配色
严肃正式场合,前景采用敏度高的颜色,背景采用明度低的颜色;活跃的场合,
前景颜色要富于变化,背景照片的明度和纯度要降低;喜庆的场合,色彩以鲜艳、
热烈、富于情感为主。
6、前景、背景搭配要点
使用颜色条和中性色装饰;前景与背景不能使用相临色。
7、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可引起人们的某种联想,这源于经验、经历和学习。
五、多种数字信息的美学基础
1、图像美学
⑴ 保证图像的真实性
提高图像的明度和对比度;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去除与主体无关的部分;图像的
缩放要谨慎;注意图像的保存格式。
⑵ 使图像产生某种情调
对图像进行去色处理,着重表现黑白艺术感;图像色调偏黄并降低对比度可表现
怀旧题材;按色彩的象征意义调整色调,使人产生联想;对图像主题以外的部分或
整体进行柔化处理;图像作背景时要降低对比度和亮度
⑶ 图像的选材
根据构图需要选择可表现主题的图像素材;用照片素材药先策划文字位置,拍摄
留余地。
2、动画美学
画面布局:留出动画主体的运动空间。
动画调度:镜头推移、纵深运动、平面移动的顺序和方式。
动态视觉规律:慢动流畅、快动引起注意。
动画时间掌握:符合自然规律,适度夸张。
造型设计、动作设计:鲜明个性,善恶分明,适度夸张。
3、声音美学
⑴ 影响声音美感的因素
清晰度:录制水平、载体材质、采样频率、采 样位数。
噪声:录制本底噪声、介质附加噪声。
音色:混响时间、声源特质、MIDI、WAV、MP3。
旋律:作曲、演奏等音乐本身的属性。
⑵ 声音运用
采用一个以上声源的场合,采用交叉或者响度区分的方法。
语音采用单声道,乐曲采用立体声。
适当添加声音效果,弥补不足。例如混响时间、音调高低。
注:有关本章更详细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请参见课件和教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