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12秋学期《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12秋学期《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1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
177.正式沟通的局限性表现在()。
A. 速度慢,不易沟通感情
B. 容易失真
C. 混乱无秩序
D. 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满分:4分
2.
21.被尊称为美国“动作研究之父”的是( )。
A. 雨果·闵斯特伯格
B. 莉莲·吉尔布勒斯
C. 斯特恩
D. 福兰克·吉尔布勒斯
满分:4分
3.
18.被尊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 )。
A. 莉莲·吉尔布勒斯
B. 雨果·闵斯特伯格
C. 福兰克·吉尔布勒斯
D. 斯特恩
满分:4分
4.
3.通常来说,一个组织包含两个系统,即( )。
A. 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
B. 社会心理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
C. 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
D. 技术系统和人际管理系统
满分:4分
5.
11.科学管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法约尔
B. 泰勒
C.韦伯
D. 梅奥
满分:4分
6.
168.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成俗的(),称为群体规范。
A. 群体纪律
B. 心理倾向
C. 行为准则
D. 群体情感
满分:4分
7.
22.( )在1958年所著的《现代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A. 莱维特
B. 莉莲·吉尔布勒斯
C. 斯特恩
D. 雨果·闵斯特伯格
满分:4分
8.
31.从()开始,我国管理心理学者开始系统引入国外管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A. 1976
B. 1978
C. 1980
D. 1982
满分:4分
9.
178.一位主管与其他许多人之间的沟通是()。
A. 链状沟通
B. Y型沟通
C. 轮状沟通
D. 环状沟通
满分:4分
10.
2.管理心理学将( )作为研究对象。
A. 管理活动中的人
B. 人的心理
C. 人的行为
D. 人的心理和行为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
108.在费斯汀格看来,解决认知失调的方式有( )。
A. 搁置冲突
B. 增加新的认知因素
C. 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D. 有效沟通
E. 改变某一认知因素
满分:3分
2.
39.管理心理学的特点是( )。
A. 人本性
B. 综合性
C. 应用性
D. 权变性
E. 目的性
满分:3分
3.
182.根据群体的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将群体分为()。
A. 松散群体
B. 联合群体
C. 紧密群体
D. 集体
E. 正式群体
满分:3分
4.
137.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 ( )。
A. 人际互动
B. 人际熟悉
C. 人际沟通
D. 人际认知
E. 人际接近
满分:3分
5.
140.影响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 )。
A. 互惠互利
B. 性别相悦
C. 品质吸引
D. 交往情景
E. 情感诱发
满分:3分
6.
181.下列关于群体特征说法属于正确的选项是()。
A. 共同价值观和群体规范是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B. 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
C. 凝聚力只是部分群体具有的特征
D. 群体的结构模式是群体成员之间密切协作和配合的组织保证
E. 群体具有一定的松散特征
满分:3分
7.
87.性格的结构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性格的( )。
A. 态度特征
B. 意志特征
C. 情绪特征
D. 理智特征
E. 自我意识特征
满分:3分
8.
138.以下有关人际交往过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
A. 人际交往过程的起点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人际认知,最后是人际互动
B. 人际交往过程的起点是相互了解,然后是交往主体之间的心理和行为的信息传达与接受,最后是交往主体之间心理和行为上的相互影响
C. 人际交往过程并非遵循人际认知、人际沟通、人际互动的顺序,整个过程十分特殊与复杂
D. 人际交往过程的起点是人际互动,然后是人际互动,最后是人际认知
E. 人际交往过程起始于人际认知,然后是人际沟通,最后是人际互动
满分:3分
9.
102.以下关于态度形成的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最稳固
B. 每一个体都能完成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这一态度形成过程
C. 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从服从到内化需要经过多次反复
D. 态度形成的内化阶段所持续的时间最长
E. 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并非截然分开
满分:3分
10.
101.由态度转化为真正的行为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主要会受到以下( )因素影响。
A. 态度体系的协调性
B. 态度的强烈程度
C. 动机和态度的相互作用
D. 情境的压力
E. 行为自身
满分:3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
93.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著名的气质类型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4种体液类型(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2.
7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符合社会知觉效应中的首因效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3.
7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体现了社会知觉效应中的晕轮效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4.
149.伯恩(D·Byrne,1971)“吸引的范例”研究表明,在人们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观点是否一致高度并不决定人们对别人的喜欢程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5.
163.在对行为解释上,对自己成功归因于自身,对他人成功归因于外部条件,这符合人际交往原则中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6.
154.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夫妻关系中,某些女性期望以依赖和忠诚的方式来维持自己与丈夫的感情是非常靠不住的。这符合人际关系对行为影响中的对等性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7.
70.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属于社会知觉效应中的刻板印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8.
152.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国人往往感到裁判对中国队不公平,这一现象符合人际关系原则中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9.
123.当父母在劝说孩子少吃糖果时,常常会说吃糖太多会导致牙疼,这种试图改变他人态度的方式符合态度改变理论中唤起恐惧的沟通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10.
197.学校、工厂、政府机构都属于群体心理中的首属群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12秋学期《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
15.最早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是( )。
A. 雨果·闵斯特伯格
B. 莉莲·吉尔布勒斯
C. 福兰克·吉尔布勒斯
D. 斯特恩
满分:4分
2.
22.( )在1958年所著的《现代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A. 莱维特
B. 莉莲·吉尔布勒斯
C. 斯特恩
D. 雨果·闵斯特伯格
满分:4分
3.
174.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的研究内容。
A. 通讯科学
B. 社会心理学
C. 工程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满分:4分
4.
78.苏联生物学家()认为,气质类型可以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来解释。
A. 巴甫洛夫
B. 盖伦
C. 培因
D. 希波克拉底
满分:4分
5.
129.“兄弟反目,夫妻成仇”是指人际关系变化的( )。
A. 反向驱动
B. 离向驱动
C. 同向驱动
D. 利益驱动
满分:4分
6.
99.“P-O-X”模式与“A-B-X”模式的区别在于( )。
A. 前者无需确认认知主体,后者需要确认认知主体
B. 前者需要确认认知主体,后者无需确认认知主体
C. 前者注重认知对象,后者注重认知主体
D. 前者注重认知主体,后者注重认知对象
满分:4分
7.
3.通常来说,一个组织包含两个系统,即( )。
A. 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
B. 社会心理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
C. 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
D. 技术系统和人际管理系统
满分:4分
8.
169.()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A. 群体凝聚力
B. 群体协作力
C. 群体合作力
D. 群体约束力
满分:4分
9.
98.( )指被宣传者向着宣传者所主张态度相反的方向变化或仍然保持原有的态度。
A. 逆反心理
B. 反抗心理
C. 对抗情绪
D. 反抗情绪
满分:4分
10.
77.在著名的体液说提出500年后,古罗马医生( )正式提出了“气质”的概念。
A. 巴甫洛夫
B. 盖伦
C. 培因
D. 斯普兰格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
182.根据群体的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将群体分为()。
A. 松散群体
B. 联合群体
C. 紧密群体
D. 集体
E. 正式群体
满分:3分
2.
83.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 )。
A. 速度
B. 强度
C. 稳定性
D. 指向性
E. 灵活性
满分:3分
3.
69.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模型,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归结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任务难度、机遇或运气四个因素,而这四个因素又可归属三个维度。以下选项中属于这三个维度的选项是()。
A. 内外因
B. 情景性
C. 稳定性
D. 差异性
E. 可控性
满分:3分
4.
138.以下有关人际交往过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
A. 人际交往过程的起点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人际认知,最后是人际互动
B. 人际交往过程的起点是相互了解,然后是交往主体之间的心理和行为的信息传达与接受,最后是交往主体之间心理和行为上的相互影响
C. 人际交往过程并非遵循人际认知、人际沟通、人际互动的顺序,整个过程十分特殊与复杂
D. 人际交往过程的起点是人际互动,然后是人际互动,最后是人际认知
E. 人际交往过程起始于人际认知,然后是人际沟通,最后是人际互动
满分:3分
5.
188.心理学研究表明,导致从众现象产生的因素有( )。
A. 心理特征
B. 情境特征
C. 时间特征
D. 群体特征
E. 个人特征
满分:3分
6.
91.在能力的性别差异上,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
A. 男性与女性的能力不存在差异
B. 男性优于女性
C. 女性优于男性
D. 男性的空间视知觉能力和计算能力一般优于女性
E. 女性的言语能力通常优于男性
满分:3分
7.
10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 )等方面。
A. 社会环境影响
B. 家庭影响
C. 同伴影响
D. 团体影响
E. 模仿学习
满分:3分
8.
106.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观因素包括被说服者个体的( )。
A. 自尊心
B. 所处环境
C. 需要
D. 性格
E. 性别
满分:3分
9.
64.以下选项中属于社会知觉范围的是( )。
A. 他人知觉
B. 他物知觉
C. 人际关系知觉
D. 社会角色知觉
E. 自我知觉
满分:3分
10.
136.一般说来,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 ( )。
A. 印象阶段
B. 互动阶段
C. 亲密阶段
D. 接近阶段
E. 认知阶段
满分:3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
112.“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概念重复匹配的结果”,这是态度形成理论中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2.
117.常言道,“爱屋及乌”,这恰好符合了认知失调理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3.
194.“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符合群体心理中的社会惰化现象(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4.
123.当父母在劝说孩子少吃糖果时,常常会说吃糖太多会导致牙疼,这种试图改变他人态度的方式符合态度改变理论中唤起恐惧的沟通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5.
116.以费斯汀格为代表的态度改变理论是平衡理论(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6.
55.按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可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控制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和自然观察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7.
161.一般说来,警察与违章者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人际关系讨论的范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8.
111.态度改变可划分为两种:一是一致性改变,二是非一致性改变。前者是“量”的变化,后者是“质”的变化( )。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9.
151.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中国人几乎难以与一个巴西人成为朋友,这说的是人际吸引条件中的接近性因素的影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10.126.在劝说过程中,若情境中有某些因素引发听者分心,就会影响劝说的效果。如果引起分心的刺激过强,使目标靶完全听不到劝说信息,那么劝说也就等于没有发生。这一生活中的常识符合态度改变理论中影响态度改变的沟通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