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10-27 12:58:12

东财《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贸易条件 课堂笔记

东财《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贸易条件 课堂笔记3.1 贸易条件的含义与计量3.1.1 贸易条件的含义²      贸易条件,就一国对外贸易而言,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通常情况下,贸易条件是以价格指数表示的,叫做贸易条件指数。²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²      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从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来判断进出口贸易对本国是否有利是不全面的。3.1.2 贸易条件的计算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可将贸易条件指数分为以下几种:²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²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²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又称纯易货贸易条件指数,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它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其计算公式为:  例:假定1980年为基期,进出口价格指数都是100,1980年的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为100,在2000年底,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那么2000年的T=95/100=86.36,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贸易条件恶化。 2、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它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 是指用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收入水平来反映该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用公式表示是:  3、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从单位生产要素的角度来考察贸易利益的变化。用公式表示是: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分析影响贸易条件的几个主要的同时也是比较直观的因素。1、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情况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变化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贸易条件。对于某一种商品而言,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我们这里分析的主要是一国总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决定一国进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国外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小国而言,经济的增长并不会导致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对于大国,在超逆贸易增长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在经济增长(及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会不降反升,得到改善,而在其他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说恶化。2、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这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情况来影响贸易条件的。当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组织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厂商减少时,会增加现有厂商的垄断力量,从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的可能,从而有带来贸易条件下降的可能(此时指这种商品对该国而言是进口品)。本文在这里假定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之中。3、汇率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来影响贸易条件;一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名义价格而影响贸易条件。但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汇率本身是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决定的,并且汇率的波动从短期来看会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但从长期来看汇率是要回归的,一国的汇率不可能长期偏离其均衡位置,因此从较长期来看,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近似中性的。同时由于本文所考虑的是中国的情形,而中国目前实行的汇率政策是对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其实质为一种固定汇率制,所以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不考虑汇率这个影响因素。4、进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贸易条件恶化论观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与前几个因素不同,这个因素改变的不是某个或某些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是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构成和比例构成。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是出口商品加权平均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因此当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发生变化时,即使各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从而改变一国的贸易条件。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的变化只是一国产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而已,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本文不直接分析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我们转而分析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 相互需求原理3.2.1 相互需求原理的基本内容相互需求原理的提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述了国际贸易中的供给和商品成本,而忽视了国际贸易的需求和交换比例。1848,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交换比例与利得分配问题,从而完善了李嘉图的成本优势理论。相互需求原理分析(1)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如表所示,德国生产麻布有相对优势,而英国生产毛呢有相对优势。他们交换比例的上限是,10码毛呢换20码麻布;下限是,10码毛呢换15码麻布。但是,若以上限交换,英国多获5码麻布,而德国与分工前相比较,没有任何改善,反之,亦然。
毛呢麻布国内交换比例
英国10码15码10:15
德国10码20码10:20
在说明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决定时,穆勒假定英、德两国间商品的交换比例为10:17.如果在这个交换比例上,英国对德国麻布的需求(假定为17码×1000=17000码)与德国对英国毛呢的需求(假定为10码×1000=10000)恰好能使两国的进出口额相等,则这个比例就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的交换比例。(2)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上述分析说明,贸易发生,交换条件必须是在上下限之间。但是究竟应该如何确定呢?穆勒认为,实际贸易条件的确定,是由双方的消费者对对方商品需求的强度而确定,即对对方的需求强烈,会使消费者较大的代价去进行交换。3.2.2 贸易条件的局部均衡分析 3.3 贸易条件的一般均衡分析3.3.1 贸易无差异曲线一、贸易无差异曲线贸易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是使一国保持相同社会福利水平的不同贸易状况。它是推到提供曲线的基础。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参见附图),其斜率一般为负值,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贸易的无差异曲线就是只贸易的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贸易无差异曲线的推导:贸易无差异曲线的推导图1贸易无差异曲线的推导图2 二、贸易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贸易无差异曲线具备无差异曲线的一切特征:²      对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通常对东西多的偏好大于东西少,这种对更大数量的偏好反映在无差异曲线上。 ²      无差异曲线被假设为向右下方倾斜。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两种商品都喜欢。因此,如果要减少一种商品的量,为了使消费者同样享受就必须增加另一种商品的量。 ²      除非消费者的喜好改变,否则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这可以用反证的方法证明。 ²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比率,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决于消费者目前消费的每一种商品量。特别是,由于人可以更愿意放弃他所丰富的商品,并更不愿意放弃他们不多的商品。 ²      假若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假设不存在,除非无差异曲线跟预算线(budget line)的斜率完全一样,否则消费者只会购买一种物品 (corner solution)。3.3.2 提供曲线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3.3.3 贸易条件的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表明了在一系列相对价格下,一个国家为了换得一定量的 Y( 或 x) 商品所愿意提供的 x( 或 Y) 商品的量。这些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量是由一国的需求量和供给条件 ( 即生产可能性 ) 所决定的。因而提供曲线既可以看作供给曲线,又可以看作需求曲线。作为供给曲线,它表明在不同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量,如果出口品相对价格上升,该国就会增加出口品的供给;作为需求曲线,它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这个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如果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该国就会增加对这种产品的进口。于是,国际贸易中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就结合在提供曲线中,因而可以用提供曲线来分析国际的均衡。 3.3.4 提供曲线的移动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动可能由两种原因引起:一是供求关系暂时偏离均衡贸易条件,但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二是提供曲线本身的移动。影响需求变动从而十提供曲线发生移动的要素主要有需求偏好和选择等因素。从供给角度来看,影响供给变动从而使提供曲线发生移动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禀赋、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此处,提供曲线的移动非本章重点掌握内容,且比较复杂,更详细过程请参照教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在某种情况下,供给能力的增长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过度恶化,从而使本国的福利水平比增长前的福利水平有所下降,这种情况称为“贫困化的增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财《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贸易条件 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