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10-27 12:55:50

东财《国际经济学》第九章 国际收支分析 FAQ

东财《国际经济学》第九章 国际收支分析FAQ一、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来自经济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国国际收支的经常状态。只有当一国发生了持续性的、巨额的顺差或逆差时,政府才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包括国际收支顺差和国际收支逆差。一般来说,顺差总比逆差要好,但如果顺差是巨额和长期的,也会给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       针对国际收支失衡的不同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调节手段和对策,这些手段主要有哪些?(1)直接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2)利用政府干预;(3)采取国际经济合作的办法。 三、       什么是J曲线效应?经济学家把一国货币贬值后其贸易状况先恶化再改善的变化趋势,称为J曲线效应。 四、       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影响有哪些?如果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不与收入变化相联系,而只与既定收入下的吸收变化相联系,那么,这种效应被称为吸收的直接效应。如果一国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且收入无法进一步提高,或者假定边际吸收倾向大于或等于1,将导致吸收与收入同量增加,甚至增加得更多,那么要使货币贬值有利于贸易差额,必须使吸收直接减少。 五、       吸收理论与弹性理论的比较如何?弹性理论把贸易收支作为经济的一个独立部分加以分析,而吸收理论则从一国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水平的角度来考虑货币贬值问题。因此,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在分析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方面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吸收理论清楚地指明了国际收支调整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强调了弹性理论所忽视的条件,即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如果要使货币贬值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有支出减少政策予以配合,否则就没有足够的资源用在供给更多的出口和进口替代。吸收理论虽在分析方法上优于弹性理论,但吸收理论在分析中,仍然离不开弹性理论。货币贬值的效应不仅取决于供求弹性,对货币贬值效应的抑制也取决于相关弹性。弹性理论和吸收理论都认为,如果贬值有可能提高贬值国的就业和产量,那么就有可能改善该国的贸易状况。二者的区别在于:假定不存在提高产量的可能性,那么弹性理论仍然坚持货币贬值必然改善贸易逆差;而吸收理论则认为,贬值是否能改善贸易逆差是无法保证的,除非首先减少吸收。 六、       自动调节机制的局限有哪些?要使价格调节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市场汇率自由浮动。但是汇率频繁而剧烈的波动,一方面会给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资本在国家之间的正常流动。自动收入调节机制会碰到这样的难题,既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时要以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或以控制国民收入的增长为代价。要使货币调节机制发生作用,就要允许本国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一国的货币政策就要受制于外部因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财《国际经济学》第九章 国际收支分析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