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课堂笔记
东财《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课堂笔记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1 要素禀赋理论一、基本概念(一)要素禀赋(relative factor endowment)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二)要素密集度 (factor intensity)所谓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如果在任何可能的相对要素价格下, KX/LX > KY/LY 则称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模型基本假设条件1、两国资源禀赋不同,但相同要素具有同质性。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2、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3、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4、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可自由流动。5、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供给不变;不考虑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或其他贸易限制。简单来讲,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不同,其他一切条件相同三、H —O模型内容(一) H-O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二)H-O模型的几何说明1、要素禀赋差异与商品相对供给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与商品相对价格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与比较优势差异(三)对H-O模型的评价H-O模型被认为是李嘉图模型的重大发展。它提出以后就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 2.2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一、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要素均等化定理(一)生产要素的价格1、名义价格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2、实际价格生产要素的名义价格分别用于购买X、Y商品时,所能购买到的X、Y数量。(二)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结论: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意义: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国际贸易虽然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是并非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图形说明(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限制条件A. 生产要素是非同质的;B. 不同国家技术不同;C.不完全竞争D. 存在运输成本、交易成本;E. 存在贸易壁垒二、罗布津斯基定理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一)罗布津斯基定理1、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要素禀赋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塔德乌什·罗伯津斯基(英籍波兰经济学家,Tadeusz Rybczynski),《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中(1955)提出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H-O模型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但在现实中,一国的要素数量经常在发生变化,这将带来什么样结果?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2、罗伯津斯基定理公式表述假设:资本供给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使新增加的资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型部门(X)来吸收新增的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Δly)。但Y部门在释放出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一定的资本(Δky),这部分资本也需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1) (2) 结果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不变,则同样的道理,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部门的生产将下降。3、罗伯津斯基定理的结论生产可进口商品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而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关于这一点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贸易条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做到趋利避害。4、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实践意义1) 对资本存量相对增加的国家,可以预期到它们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规模会趋于萎缩;2) 对劳动要素供给趋于增加的发展中国家,不适时宜地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则可能导致比较利益的丧失;3) 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概述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开展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在《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1941)一文中,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之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论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假设一国只生产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收入,同时减少 ( 按两种商品情况 ) ,另一产生产要素的收入。例如,布 ( 劳动密集的商品 ) 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工资率 ( 按布和钢两种商品情况 ) ,同时降低资本的利润率。同理,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人。如果英国对进口的美国钢征收关税,就会提高英国的资本的收入。“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括了这种情形,即: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涉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这样,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进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国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反之,如果有较高进口倾向的集团或对进口品消费倾向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则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就受到了削弱。当然,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但贸易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则是可以肯定的。若生产函数Q=F(K,L) 规模收益不变 则有:(1/L)F(K,L)=F(K/L,1) 令 f(k) = F(K/L,1) F(K,L) = Lf(k) MPPL=F(K,L)/ L=(Lf(k))/ L =f(k)+Lf/(k)(-K/ )=f(k)-kf/(k) MPPK=F(K,L)/ K=(Lf(k))/ K =Lf/(k)(1/L) = f/(k)因此,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边际生产力取决于两要素投入的相对比例(资本-劳动的比率),与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无关。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越昂贵,劳动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门的厂商都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增加劳动雇佣来替代部分资本,进而降低资本-劳动比率。在产量增加的同时,资本-劳动比率却下降,则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提高,资本的实际报酬上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降低,劳动的实际报酬下降。2、结论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下降。这一结论表明,国际贸易虽然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但是并不对每一个人有利,一部分人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却减少了。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有人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政策主张: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对新古典贸易中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产生福利的观点提出了置疑,认为在一国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该国对其使用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明显提高稀缺要素的收入。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关税提高受保护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增加该受保护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劳动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如果关税保护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 2.3 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一、里昂剔夫之谜由于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如果H-O理论正确,那么,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证结果令人困惑: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H-O理论的预测恰好相反。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剔夫悖论”。二、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一)人力资本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处理之后,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二)自然资源里昂剔夫使用的是两要素分析,即资本和劳动。没有考虑其它要素如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一种产品是资源密集型的,那么在两要素模型中可能将其划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进口的中初级产品约占全部进口品的60%左右,而初级产品在开采中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在检验中若去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矿产品等,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三)要素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如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如B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科技进步会使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变化;即使同一时期,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要素密集度也会不同。(四)需求逆转H-O理论成立的前提是贸易国双方的需求偏好是无差异的,消费结构也是相同的。H-O理论把需求偏好的差异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给忽略了。实际上,贸易各国国民需求偏好是不相同的,而且这种偏好会强烈地影响国际贸易方式。里昂剔夫之迷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是因为美国人不喜好消费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消费偏好的力量使美国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外,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留在国内消费。2.4. 国际贸易新理论一、新要素贸易学说新要素贸易学说认为,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考虑的要素(例如,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要素对比较优势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要素是“人力资本”、“研究和开发(R&D)”和“规模经济和管理”等。二、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它们是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准化时期。在不同时期,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使得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国家间发生转移,国际贸易模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三、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但是七十年代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确实有一套比较完美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美,也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四、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又称需求偏好相似说,或称收入贸易说,是瑞典经济学家斯塔芬·林德(S . Linder)的学说。该理论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发展,第一次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分析一种产品从发明到引进,以及该产品进入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是和一些国家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的。他认为需求决定成本,从而创造比较优势的思想。该理论,着重说明为什么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当大的亏发达国家之间。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为此,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产品出口国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只有在国内己经存在大规模需求的产品,才会成为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在长期地致力于满足国内需求的过程中,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成本降低,产品就会具备国际竞争力。二是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大。如果两国的偏好和需求特别相似,两国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大,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如果两国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国所有可供进出口的物品也就是另一国可供进出口的物品。本章主要结构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