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10-13 09:23:35

东北大学12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2.3答案

东北大学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75分。)
1.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 人民当家做主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3.《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 朴素辩证法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 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 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7.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A. 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 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 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1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A.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B. 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C. 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 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12.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真理变成现实
B. 谬误转化为真理
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形式
D. 产品的交换形式
1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二、多选题(共5道试题,共25分。)
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2.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A.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
C.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D. 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A. 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 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 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 都提高丁剩余价值率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D.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5.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 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 www.ap5u.com
东北大学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75分。)
1.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2.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境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 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 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生产资料
5.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 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 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 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 地理环境
B. 生活习惯
C. 伦理道德
D. 物质生产
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A. 个人的政治态度
B. 个人的主观意志
C. 个人的文化素质
D. 现实的社会实践
10.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 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 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 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1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 金融资本
B. 银行资本
C. 工业资本
D. 商业资本
12.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 实现了自我否定
B. 发生了根本变化
C. 仍无任何变化
D. 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1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14.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A. 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 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 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
1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A. 人的自然属性
B. 人的道德属性
C. 人的社会属性
D. 人的精神属性
二、多选题(共5道试题,共25分。)
1.二战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有()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欧洲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 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
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C. 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3.1999年,中美两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4.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
A. 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B.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C.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D.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5.经济全球化()
A. 使世界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B. 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C. 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对别国经济的依赖
D. 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 www.ap5u.com
东北大学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75分。)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
A. 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B. 避免两败俱伤
C. 相互之间竞争
D.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 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 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 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 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6.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境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7.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A. 广延性
B. 持续性
C. 绝对性
D. 规律性
8.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真理变成现实
B. 谬误转化为真理
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9.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1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科学技术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 管理方式
1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 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 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12.“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 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 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 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4.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
1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生产资料
二、多选题(共5道试题,共25分。)
1.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
A. 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B.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C.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D.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A. 唯心主义认识论
B.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 经验论
D. 唯理论
3.纸币作为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它的基本职能包括()。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4.意识是()
A. 人脑的分泌物
B. 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 神的指示
D.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D.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 www.ap5u.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北大学12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2.3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