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答案从“砼”字谈学习
搞土木的朋友对“砼”字应该不陌生。但是对于这个字是怎么来的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吧。奥鹏作业答案也是近期频繁接触“砼”才知道这个字的来历。拼音:tóng
注音:ㄊㄨㄥˊ
部首:石,部首笔画:5,部外笔画:5,总笔画:10
五笔:DWAG
仓颉:MROM
郑码:GOBI
笔顺编号:1325134121
四角号码:186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83C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
学习接触不同的行业,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和接触某个专家学者,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面,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见闻,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你直接用传统的方式告诉我蔡方荫,著名结构学家…,肯定不如奥鹏作业答案通过“砼”字认识了解更有利于自己的记忆。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个人习惯不通,方法差异很大。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与奥鹏作业答案网持不同意见请保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