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12春桥涵水文辅导资料九
大工12春桥涵水文辅导资料九主 题:第三章设计洪水流量4-5节
学习时间:2012年5月28日-6月3日
内 容:
我们这周主要学习沥青路面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学习要求
1、掌握特大洪水、特大洪水出现的情况;
2、掌握特大值处理的意义;
3、掌握影响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因素。
二、主要内容
特大洪水:比一般洪水大的多的稀遇洪水,通过历史洪水调查,能知其数量大小和重现期的洪水。
特大洪水出现的情况:在实测系列以外;在实测系列以内;兼而有之。
图1特大值出现情况示意图
特大值的处理的意义:
通过特大值处理,可以延长系列资料,增强系列的代表性,减少各参数值的抽样误差,从而提高计算成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般同时采用三种来源的资料:水文站观测资料、参证站插补和延长资料、调查洪水和文献考证资料。
特大值的处理的意义:
通过特大值处理,可以延长系列资料,增强系列的代表性,减少各参数值的抽样误差,从而提高计算成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般同时采用三种来源的资料:水文站观测资料、参证站插补和延长资料、调查洪水和文献考证资料。
黄河某水文站,到1954年共有不连续的20年实测洪水资料,其中最大实测洪峰流量为3700m3/s。在1958年推算设计洪水时,虽然已调查到四次历史洪水资料,但因为有人对它们定量的可靠性有怀疑,只用了实测的二十年资料进行推算,得到百年一遇(p为1%)的洪水流量为7500m3/s。(Cv=0.8)
两年后,1956年该站实测到特大洪水为13100m3/s。若以此资料加入系列,即有22年资料,推算出Q(p=1%)为25900m3/s。再经过调查和历史文献考证,根据河床断面冲淤,修正历史洪水流量:1794年Q=25000m3/s,1853年18000m3/s,1917年Q=13500 m3/s ,1935年Q = 8300m3/s。
如果1954年就采用调查到的四次历史洪水资料,其中1794年按160年~350年以来的首位计算,得C=1.7; Q(p=1%)为30000m3/s。后来,在1963年又测得特大洪水为12000m3/s。在1964年用全部资料进行计算,结果是Q(p=1%)为31000m3/s。
7500→→25900→→30000→→31000
可见计算结果已趋于稳定。当增大样本容量、即考虑历史洪水时,可以提高计算成果的可靠性。
实测期:把水文站观测资料的年限称为实测期(包括由参证站实测资料相关分析插补延长的资料)。
调查期:调查洪水的最远年份到实测完毕的年限(包括实测期)。
考证期:文献考证到的最远年份到实测完毕的年限。(包括调查期)
连续系列:由实测和插补延长资料组成的系列中,如果没有特大洪水值需要提出单独处理,各项洪水值直接按其大小顺序统一排位,序号不间断,这一样本称为连续系列。
不连序系列:当有特大洪水值,需在更长的时期内进行排位,序号不连续,这种样本的系列称为不连续系列。
1、不连续系列的经验频率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 :将不连续系列划分为几个连续系列,作为从总体中抽取的几个独立样本,分别进行排位,对于每一个独立样本就可以按连续系列处理。若某项洪水可以同时在两个连续系列中排位时,其经验频率取其中抽样误差较小的(计算年限较长的系列推算的频率)。采用维泊尔公式计算经验频率。
方法二 : 将实测系列与特大值系列共同组成一个不连续系列作为代表总体的样本,系列中各项在调查期N年内统一排位,按照不连续系列计算经验频率。
2、不连续系列的统计参数计算方法
在调查期或考证期内,特大洪水a个,其中l个发生在实测期n年内,则用下式计算均值和变差系数:
五、成果合理性检查
1、从洪峰、洪量及统计参数随 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2、从洪峰、洪量及统计参数地区变化规律分析:
一般洪峰、洪量的均值从上 游向下游增加。同一气候区条件下,CV值从 上游向下游变小。CS/ CV值上、下游基本稳定
3、从形成洪水的暴雨方面分析。
4、从设计洪峰流量与国内外极 大洪水频率对比上分析。
三、典型例题
1、特大洪水是比一般洪水大的多的稀遇洪水。水力学中,通过历史洪水调查,能知其( )。
A.数量大小
B.重现期的洪水
C.规模大小
D.外观大小
E.型号大小 答案:AB
2、当有特大洪水值,需在更长的时期内进行排位,序号不连续,这种样本的系列称为 ( )。
A.连续系列
B.直线系列
C.不连续系列
D.曲线系列 答案:C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 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