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三章魏晋南北朝的骈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三章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散文、小说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汇
第十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散文、小说
1、骈文
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由于我国文字为独音体,乃可有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并在偶句中讲求词义的对称。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所以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其特点有三: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以至于发展到“四六体”,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叶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炼和华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2、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是一部记载水道河流的地理著作,郦为之作注,征引群书达四百三十七种之多。采录了汉魏时的不少碑刻,又亲自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其源而溯其流,而且记录了许多民间的歌谣、谚语、方言、传说等。
3、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伽蓝是梵语,即指僧寺。杨为北魏著名散文家。北魏统治者尊崇佛教,在定都洛阳以后,便大造僧舍。当时洛阳佛寺之多,称为天下第一。杨衒之于武安五年(547),因事过洛阳,见被尔朱荣(北魏将领,528年曾进军洛阳,专断朝政)、高欢(北齐神武帝,曾叛降朱尔荣,后期执北魏之政)两次骚扰而破坏的佛寺,抚今追昔,采拾旧闻,写成《洛阳伽蓝记》五卷。全书以记载佛寺为题,实际重在当时政治、人物、风俗、地理和神话传闻故事等 ,虽为历史文献 ,又是散文佳作。
4、小说
古代“小说”一词,非今之文体意义上的“小说”。“小说”一词 ,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此“小说”,只是指不合于大道的琐屑之谈,街谈巷议之论,不指文学体裁。东汉桓谭《新论》中说:“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里“小说”只指一种文体,指形式短小的,内容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而有利于治身理家的文章。《汉书•艺文志》列有小说家,其所定的概念,仍与桓谭一样,是沿用庄子之意,非当今意义的小说。但是,即以现代的小说概念而言,在先秦时期的作品中,有的也包含小说的基本因素,即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哪怕是最简单的人物情节),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性,要表现出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和一定的虚构性。比如上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诸子中所记述的人物的言行等,都具有小说的胚胎和雏形。而史传文学中的不少记载人物事件的篇章,已有很强的小说意味。这些,都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源头。
5、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鲁迅先生把它分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两类。其中,志怪小说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东汉末期起,道教盛行,而佛教的小乘教也渐在中国流行起来,道徒们常谈说神鬼灵异之事,以加强其宣传力量。于是志怪小说便兴盛起来。较有名的有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干宝是东晋初年的历史家,著有《晋纪》二十卷。他所著《搜神记》,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其中不少作品讲神仙道术,巫鬼妖怪,但其中也有很多优美的故事。如《韩凭夫妇》,写韩凭夫妇不畏宋康王的暴力,固执于爱情的坚贞品质。《李寄斩蛇》写女孩李寄奋不顾身为民除害,《三王墓》写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被杀,其子为父报仇的故事。鲁迅亦因此改编成故事新编《铸剑》。
6、志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鲁迅先生把它分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两类。其中,志人小说记载人物的琐闻逸事。志人小说,较著名的有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等,也带有怪异色彩。南朝宋临江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是魏晋逸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7、《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原称《世说》,后人称为《世说新书》;大约宋代开始称为《世说新语》。全书按内容分类系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作品每节短小,每门多者数十条,少者数条,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人物的轶事和言谈,有相当的部分是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度”。通过这些片段记载,反映出这段历史动荡时期中的社会现实。
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1、曹丕的《典论•论文》
据说《典论》原有二十二篇,原书已佚,只存《自叙》、《论文》和《论方术》三篇。《典论》本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其中有政治性论文,也有记叙性散文,全貌已无法得知。《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论著。《论文》的全文只有六百字,但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论文》首先提出文学批评的方法的问题,批评了那种文人相轻的现象,主张公正地客观地批评作品。所以他在《论文》中品评了建安七子的风格特点。《 论文 》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的理论,曹丕的所谓“气”,指作家 的气质、个性,认为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而形成了创作上的不同风格。《论文》还对文体进行了分类,把它分为“ 奏议 ”、“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曹丕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提到很高的高度,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汉代那种把作家当作“倡优”,把辞赋比为“博弈”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对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文赋》
《文赋》,陆机所作,全文用赋体写成,《文赋》以艺术构思为中心,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文学的创作过程,涉及到文学与现实关系,文体风格,感兴活动,文学的社会功用等许多的重要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对于艺术构思的论述非常生动,对创作中的想象与联想,阐述的非常透彻。《文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以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这对于儒家传统的“言志”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儒家“言志说”虽也讲感情,但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而“缘情说”正是要冲破“礼义”的束缚。应该说“缘情说”更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接触到了文学的本质,但过去常错误地把他贬斥为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倡导者,这是片面的。
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审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今山东莒县)。《文心》全书共十卷五十篇,三万七千余言,大约成书于南齐末年。作者把五十篇分为上下二“篇”,各二十五篇。按各篇内容,上“篇”可分为二类:《原道》至《辨骚》五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取法的准则,作者称之为“文之枢纽”,是文学的总论。其余二十篇,从《明诗》至《书记》,是论辩文体,为文体论。下篇,最末一篇《序志》,为全书的《序言》。其余也可分为二类:其中《才略》至《 程器 》等四篇是批评论。其他二十篇如《 神思 》、《情采》、《物色》等,是创作论。由此构成一个庞大而周密的系统。
4、《诗品》
南朝梁钟嵘撰。此书完成约在梁天监十二年(513)沈约去世之后,前后达十数年之久。《诗品》评论汉至梁代作家的五言诗,按成就分别列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各品之中,以世代为先后。对每一作家均有简要评语,探讨其渊源,标举其特色,指陈其短长。言简意赅,极有见地,为后世诗话之祖。《诗品》中对作家的分品,也有不尽妥帖之处,如把陶渊明、鲍照列入中品,曹操列入下品,古今人都不同意。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