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春《语言学概论》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课堂笔记
福师12春《语言学概论》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了解中国语言学受外来影响的历史,掌握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重点掌握借词的各种途径;了解语言融合的原因和过程,掌握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如洋泾浜语、克里奥耳语等。
知识点整理
一、前言
语言的接触一方面是外来的语言,一方面是内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土语。这种接触所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微小的;可能是缓慢的;很难举出当代哪一种语言是完全“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地自我封闭起来。甚至人工的国际辅助语(世界语),也不例外。
中国语言学曾经过两次大的外来文化影响。第一次是受印梵文的影响。产生了音韵学。语言学旧称“小学”,范围包括训诂、文字、音韵三大部分。训诂学由于训释古书文字古义的需要最先兴起。然后,由于小篆转化隶书,字形起了很大变化,于是研究字形的文字学产生。而音韵学,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非拼音文字,所以一直未能产生,直到东汉末印度佛教传入后才兴起。佛教僧徒译经时传入梵文拼音法,直接启发汉族人民创造了音读反切法。反切法比以往直音法大大前进了一步。佛教徒转读佛经讲究声韵高低抑扬,从而又启发人们提出了“四声”之论(平上去入)。华僧从胡僧那儿悟出了字母之学,制它三十六个字母,而音韵学更是明显来自梵文。音韵学产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学本身,也大大推动了中国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
中国语言学第二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解放前这段时间,受西洋文化的影响。这次影响是全面的。在文化影响下中国产生了语法学。汉语语法比较简单,古汉语句法可以通过熟读来领悟,所以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法不发达。直到1898年马建忠模仿拉丁语法创作了《马氏文通》,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本真正的语法学著作。后又有黎锦熙借鉴英语语法创作的《新著国文语法》等。在这段时间中,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开展起来,描写语言学兴盛。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中国字运动也兴起。
二、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古代语言接触只限于借词,现代的国际社会使语言接触的意义超出了借词的范畴。
(一)借词
借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一方面是借入,一方面是出借;借入和出借有些象贸易上的输入和输出,但借入和出借不必平衡,也不可能求平衡,大抵是这种语言缺少某一方面的词,这才有必要借入;而这种语言之所以缺少某一方面词的原因,当然能是社会的原因,经济政治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技术的发展,都会使某一种语言在某些方面产生不足。弥补不足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自己创造,二是借用。
借词的必要性:借词是有必要才借,如汉语中已有“狗”,就用不着借用“dog”,已有“人”,就用不着借用“men”。香港普通话中夹杂着太多的外来成分。
1、途径
在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里,借词的处理是比较容易的,大量借词都是转写过来的。转写就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或者按本民族语的习惯加以改写。
汉语的书写系统不是拼音文字,现代汉语的借词形成,比使用拼音文字语言复杂的多。一般地说,借词的形成通过下面途径:
(1) 音译(转写)休克(shock 英) 苏打(soda 英) 沙发(sofa 英)
(2) 音译加意译在转写的借词后加一“指类名词”,表明它的属性。如一种软饮料beer,转写(按原文读音)为“啤”,如“咖啡”“坦克”似的,但因为只用一个汉字而这个汉字不能“见文生义”,因此加了一个指类名词“酒”,形成借词“啤酒”,前一个汉字是音译借词,后一个汉字是指类名词,从此,人们知道“啤”不是什么椅子、桌子,而是一种酒。不过在创始这种饮料的国家却不把它当作“酒”。酒在那里是指带有相当程度酒精成分的饮料,而啤酒不过是一种软饮料。
(3)半音译半意译将原文的一部分按读音转写,另一部分却不按读音而按语义翻译写成汉字,如“冰激淋”头一个字即英语ice意译来的,而第二三个汉字则是按音译的。
另有一类意译词,有不同看法。如 :
A、根据外来词的含义,取适当的语素构成新词,指称外来事物概念,而不考虑原词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形式。例:飞机 汽车 轮船 火车 电影 电话 电灯
B、在汉语原有名词前加上表示来源的语素,例如用“胡、洋、西、番”等作限定语素,表示外族事物,早期的意译词多采用这种方式。
C、仿译词(对译):根据外来词的构成成分,用汉语意义相当的语素逐个对译。二者在结构形式上对应。如: 冰岛(ice- land) 软件(soft-ware)
借词在进入一种异化的语言后,经过若干时期的社会实践,人们已经公认非要它不可了;或者从另一方面说,它已经在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了,这时的借词几乎失去了它的异国情调,甚至还会加上一些异化语言的语感而被使用,它成了异化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的人几乎都不以为这是借词了。如“啤酒”、“葡萄”、“菩萨”等。
2、汉语大量吸收借词的两个历史时期:一是汉唐,一是近百年即晚清到“五四”前后。
汉语从其他民族吸收借词,另一方面,其他民族也从汉语借了不少的词,如“丝”“茶”,进入世界各民族语言的领域,这是因为这两个词反映了中国的古代文明。
3、借词的生命力
有些语词只不过是由于语言接触中一时的需要,不久就成为昙花一现的东西。生命力长久的是记录民族中专有事物名称或动作的词,进入后一般不会消亡,不管在初接触时是多么不准确或不可考证的情况,这种借词在异化的语言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每次激烈的社会变动,或革命或战争,都会把一些新创造的事物名词同外界接触。如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文革。有些借词由于原有事物消失,也消亡了。有些却作为历史的见证长久的保存了下来。如“法西斯”“纳粹”“布尔什维克”等。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主要指语音,语法方面的借用。如裕固族受汉语影响增加了两个辅音音位,还增加了一些复合音。壮语的构词规则原是修饰语在后,受汉语的影响,变成修饰语在前。
再如“五四”以来,汉语里增加了一些所谓欧化句式,即比较长而复杂的修饰语,修饰成分后置等,鲁迅《伤逝》:“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水中。”
三、语言的融合
语言相互影响程度最深的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融合,也有的称为“语言同化”。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替代及原因
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1、原因:
(1)客观的要求,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发生融合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学习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文化较发达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2)客观条件: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如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后与汉族人杂居,逐步与汉族融合。所以和数量上占优势的汉族人民杂居也是形成语言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融合的类型——自愿融合与被迫融合
自愿融合是在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或者人数较少的民族自动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采用在经济文化方面相对发达或人数较多的民族的语言。主要决定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人口的多少以及各语言本身的丰富和发展程度。至于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统治地位,则往往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的语言融合,多数是自愿融合。
被迫融合是统治者企图以高压的手段迫使被统治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向统治者的民族语言靠拢,结果适得其反,反而被融合。
(三)融合的过程
1、双语现象
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虽然,双语现象的形成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融合,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但双语现象是一种语言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过渡阶段。
2、语言融合的痕迹
在放弃本民族语言而采用外语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本民族语言带入新掌握的语言,而使这语言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底层”。“底层”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用它来比喻原有语言的特点仿佛是新掌握了的语言中底下的一层,存在于新语言中。
语言融合的结果总是一种语言胜利,一种语言失败。胜利的语言保留自己的语法和基本词汇,并从失败的语言中吸收一些成分,按自己的规律继续发展。
在语言融合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地名不易改变。因此从一些地名中可以知道在这个地方有哪些民族语言发生过融合。如我国的东北,根据哈尔滨,佳木斯,满洲里,齐齐哈尔等来自满语的地名,可以知道在这里曾经发生过汉语与满语的融合,而这些地名是作为满语底层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四、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洋泾浜原是旧中国上海的一个地名,住于洋泾浜河流和黄浦江的会合处,是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当地平民和他们接触,常用一些支离破碎的外语通话,于是“洋泾浜”就成了支离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并被用来特指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国沿海通商城市兴起的一种商业英语。
洋泾浜语的特点是:语法较为简单,;语音也因受当地语言系统的影响而大走样;,往往要采用迂回曲折的说法来指称事物。所以这种话外国人认为是中国话,而中国人却把它看成是英语,实际上是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更没有把它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来学习,解放后,中外交往都采用标准语,洋泾浜就不再有人使用了。
除了洋泾浜英语外,还有洋泾浜法语,洋泾浜德语等,统称为洋泾浜语言,都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洋泾浜语言在我国早已消失,但在印度以及太平洋某些岛屿依然存在。
洋泾浜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的发展前途不外两个:一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失,如我国的“洋泾浜”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一是发展为混合语。
(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
有时洋泾浜使用一段时间后会自己消失,但有时它的重要性又会逐渐增加,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产生一些新词和新的句法结构。如果一种洋泾浜语已经成为当地居民正式的日常用语,那么它的性质就已经接近混合语了。
克里奥耳语跟洋泾浜都是语言远征的结果,不同点就在于它已经取代其他语言,成为当地极大多数居民的第一母语,已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了。它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并由孩子们来学习。洋泾浜语一旦升格为混合语,就会扩大词汇,语法严密,迅速地发展起来,最后可能变成某一地区的第一语言。
洋泾浜语和混合语都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随着殖民者深入异域的产物。现在,在非洲就有不少地区在使用混合语。可见,语言的接触对语言发展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三、国际辅助语
很早以来,人们就苦于交际障碍,试图设计为大家所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在多种方案中,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只有Esperanto一种。
Esperanto是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1887年柴把这个国际语方案公之于世时用ES--作笔名,本义为“希望者”,即希望人类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互相理解,进入“世界大同”,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语言叫做ES--,汉语称“世界语”。绿星为世界语标志。
世界语是在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基础上吸收所长,去其所短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它最大的特点是易学,被人称为“不流眼泪的拉丁语”,我国最初把世界语翻译为“爱斯不难读”,也是这个道理。
世界语是较理想的人造语言,较之于各民族的自然语言要优越得多,优越性:
1、文字采用拉丁字母,共二十八个,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只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发音清晰,容易掌握。任何一个单词形音永远一致,怎样读音就怎样拼写。
2、语法规则只有十六条,简短明晰,精确,在实际运用中,没有超越规则的例外。
3、采用自然语言中的国际化成分,吸收各民族语言中的合理要素,并加以规范化。逻辑性和规律性强,可使人们从死记硬背大量单词的劳苦中解放出来。
4、比较统一,没有像民族语言那样五花八门的方言分歧的现象。
由于世界语是在印欧语系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对其他语系的人来说,仍然是不易学的。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