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8-8 08:25:17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七章汉代诗歌复习资料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七章汉代诗歌复习资料
第八章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关键词汇
第七章汉代诗歌
1、汉代诗歌
  汉代诗歌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可以说,没有两汉诗歌的开拓,就没有六朝诗歌的蓬勃发展,也没有唐诗繁荣的出现。汉代的诗歌,主要是汉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以汉武帝新建乐府为标志,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所谓雅、郑、新、旧之间的诗乐之争。自汉武帝开始,乐府成为一个完全适应了新时代的音乐机关。它不但创造了新的宗庙祭祀之乐,而且开始了新诗歌的搜集。它使汉乐府诗成为一个以杂言和五七言诗为主的新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的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色反映现实,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汉人丰富的生活与丰富的情感。东汉“乐府”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也采集民间声乐与歌谣,深刻地反映了东汉的社会生活。伟大的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 》就是东汉末年的产物。
2、乐府
  乐府本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即官设的音乐机构。后其转义变指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诗体。一般情况,汉人把从民间采来的诗篇叫“歌诗”,如“吴楚汝南歌诗”,而把贵族文人之作叫做歌,如刘邦的《楚歌》,司马相如的《郊祀歌》。后来为区分入乐与否,便把在乐府机关里编采和演唱的诗叫“乐府”,把未曾入乐的诗叫“诗”或“徒诗”。到了六朝,六朝人把合过乐曲,或能够合乐的,具有音乐特色的诗篇,统称为“乐府”。由于诗之唱法与乐谱的散失亡佚,入乐演唱的歌诗变为只可吟诵的案头诗歌。唐人用乐府旧题作诗,把这类诗称之“ 古乐府 ”或“古题乐府”。此外,还有一些“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之作(如杜甫、白居易),即不仅不依旧谱,而且连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只重于内容。当然诗中又顾及到音乐的特点,多能为人口耳相传,唐人谓之“新乐府”或“新题乐府。”宋代,人们把“词”叫作乐府,如《东坡乐府》,元以后,又称散曲为乐府,含义大变,只因它们还跟音乐有一定关系而名之。
3、《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作者失其姓名,萧统题为“古诗”。有人认为作者是西汉枚乘,李善认为非枚乘所作。在注中说:“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诗云:驱马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此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十九首诗产生的时间,文学史及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初探》都认为是在建安以前东汉末期的作品,诗的作者多是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就其内容的表现方式来说,其中游子之歌与思妇之叹,构成“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1、“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东汉末年,随着黄巾大起义之后而来的是董卓之乱和以后的军阀大混战。经过这样长期的战乱,中原社会残破不堪,人民的死亡和生产的破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正如曹操诗中所说的,是“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篙里行》)。这种现实生活的惨景和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却为当时的诗人提供了极为真实生动的创作题材,激起诗人不能自已的创作情绪,开创了一个创作的繁盛时期。宏观建安文学的总体情况,建安文学反映了建安时期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广大人民不满国家残破、热烈追求统一的理想和愿望,它真实地反映了动荡社会的惨景,发出了怜悯人民苦难的呼声,并为建立统一局面,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而引吭高歌,形成了刚健有力“建安风骨”。《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慨而多气也。”这就是对“建安风骨”的概括。具体的说,就是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使内容和形式有谐美的统一性,这就是所谓“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2、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就是:孔融、王粲、陈琳 、徐干、刘桢、应瑒 、阮瑀。“七子”之中孔融年辈较长(年纪长曹操二岁),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七子中孔融是曹操的反对派,被曹操所杀,其余六人都是依附于曹氏集团的文人。鲁迅先生说:“七子的文章,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为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概括地说,可以说七子的文章都能真实地反映了建安那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士人的心理状态。
3、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随着世族大地主统治的(司马氏)的加强,玄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玄学,就其主流来说,是儒学衰微以后世族大地主为维护其统治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哲学。东汉末年,对儒家经术的不满,是玄学产生的直接前导。玄学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衍变,其特征即崇尚虚无。他们以道家玄虚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把老庄思想同《周易》结合,作为其学说之核心。正始年间,出了两位大玄学家何晏、王弼。何晏作《道德论》等,王弼有《周易注》《老子注》等,集中体现了他们的玄学思想。当时王何学说风靡一时,士流中莫不以谈玄为风尚。士“尤好老庄”者甚多。王、何二人,开创了玄学清谈的风气。
4、“魏晋风度”
当时一些“名士”,不但谈玄析理,而且任性恣情,放达不羁,以此来对待现实。这期间还一个风气便是吃药与饮酒。吃药便是吃五石散。据说吃此药能使身体转弱为强,也有人认为可长生不老而成仙。再一就是饮酒饮酒是酣饮、痛饮、狂饮。借着酒力,他们放达飘逸的作风能得到更彻底的表现。阮籍、嵇康及“竹林七贤”中诸人都是饮酒的。他们借酒以回避现实、解消矛盾。如阮籍以大醉六十日使司马昭无法为司马炎向他求女求婚,以此表现出与司马氏政权不合作的态度。以上这些风尚,后被人称“正始之音”或“魏晋风度”。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七章汉代诗歌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