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8-6 08:12:30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散文、小说
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课堂笔记
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第十三章要求掌握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散文、小说的特点以及代表作品。
第十四章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重点掌握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
 知识点整理
第十三章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散文、小说
第一节骈文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由于我国文字为独音体,乃可有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并在偶句中讲求词义的对称。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如《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乾卦•文言》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虎从风”之句。在单数的文句中,突然插入个别的整齐偶句,更富有警策动人的效果。到汉代时,有的史书上已出现了较整齐的句子,如《史记•酷吏列传赞》。而《汉书》的传赞,可以表明在东汉中叶时期的作家,已把西汉的散文,在句法上从参差不齐导向趋向于句法更形严整,并已大体上从事词义的偶对;《后汉书》的传论,则标志着到了刘宋时期,文章的骈化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实际上汉代的大赋里,我们已可以看到众多的排偶句,词藻也非常华美。到了魏晋南北朝,文人创作的散文中,句子几乎整个是排偶的,辞句属对的成份也加多,而且使用的词语力求从典籍中提取,多用典故。于是骈文的特征逐渐形成。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声律说的兴起,作家有意识地调节声音,使文章有抑扬错综之美。另一方面,由于作家刻意追求这种形式上的完美,在句法上因力求匀称之美而大体趋于四六体。因此,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的具备,骈文的形式,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完美境地。(六朝时期的作家,由于过分的追求骈文的形式,以至发展到极端,走向形式主义,所以从初唐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批评,唐宋古文运动,则以之为主要批评对象。)
  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所以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其特点有三: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以至于发展到“四六体”,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叶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炼和华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南北朝时期的许多诗人都是骈文作家,如鲍照、江淹、丘迟、孔稚圭、庾信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写给其妹鲍令晖的信,文中精彩的对句颇多,如“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等,虽名为家书,却穷尽山水奇壮的神貌。齐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是一篇辛辣有力的讽刺杂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堪称六朝骈文的代表。
  陈伯之原为南齐大将,降梁后又降北魏。其出身草莽,并不识字,但为人颇为机智。丘迟作《与陈伯之书》,目的是劝陈再度来归。书中责之以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威之以力,气势充沛而委婉曲折。史载陈得此书后率八千众归降,盖非虚妄,足见此书组织感召之力。
  文章一开头,先肯定陈伯之昔日之大功,使其在感情上缩短距离,不致开卷即生反感 。继而又直斥其忘恩负义、背国降敌 。辞色虽凌厉,却有利于导向说理,促使对方有心虚理亏之感。第一段双锋并露,气势盛壮。第二段有意将文势抑减,娓娓劝来。先为其开脱罪责,谓其一时糊涂,乃至于此。且以典故为喻,说明梁朝决不怀恨报复。又以其家属、祖坟均受到保护,表明梁朝素有诚意,以示对方若返降梁,必可赦免并可受信用。笔下委屈尽致,诚恳可信。第三段言降与不降之利弊。文势又起。其中一申之以民族大义,二论之以北魏危乱之事实,如此,断绝对方退路,促其狠下决心。第四段,尤见骈文之特点: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此段一改急促文笔,继之以咏叹之调,以南方之节令与风景,唤起对方思乡之情。最后一段,看似平平,暗中却蓄势强大,暗示破魏只在旦夕,若不悔改,再无时机。有一种威胁之口气,却只是轻轻点到,不作铺展。重在以情、以理打动对方。此文无论在气韵、说理、音律、用典、对偶,皆具骈俪之风。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辞笔工丽,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传神写照: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景出发,着力刻画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开头四句,勾勒出这幅山水画的整个气势。在作者笔下,这些奇山异水仿佛是活动着的生命,并转化为作者的人格。梁代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篇幅更短,也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清新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在绚烂而层次分明的色彩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静谧的永恒的美;在静谧的永恒的美中,又平添了无限的生意。人在自然中得到了净化,自然通过人的审美活动,被赋予了灵性。 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也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著名的骈赋,虽名曰赋,实则也具有骈文的特色,较著名的有: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别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
第二节散文
  在骈文繁盛的魏晋南北朝,也有一些散文佳作。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外,再介绍几位。
  1、 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是一部记载水道河流的地理著作,郦为之作注,征引群书达四百三十七种之多。采录了汉魏时的不少碑刻,又亲自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其源而溯其流,而且记录了许多民间的歌谣、谚语、方言、传说等。所以他的注文往往是一篇绝妙的散文,如《江水注》的“巫峡”一段,最为脍炙人口: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一段文字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山川草木,峡谷深涧,悬泉瀑布,急流绿潭,高猿怪石,古柏寒林,渔歌民谣,应有尽有,各具风姿。象这样的山水景物描写,在全书中比比皆是。《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散文影响极大。
  2、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伽蓝是梵语,即指僧寺。杨为北魏著名散文家。北魏统治者尊崇佛教,在定都洛阳以后,便大造僧舍。当时洛阳佛寺之多,称为天下第一。杨衒之于武安五年(547),因事过洛阳,见被尔朱荣(北魏将领,528年曾进军洛阳,专断朝政)、高欢(北齐神武帝,曾叛降朱尔荣,后期执北魏之政)两次骚扰而破坏的佛寺,抚今追昔,采拾旧闻,写成《洛阳伽蓝记》五卷。全书以记载佛寺为题,实际重在当时政治、人物、风俗、地理和神话传闻故事等 ,虽为历史文献 ,又是散文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史家之文,也不乏散文佳作,如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一带)人,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隆中对”一节,就写得极有生气,诸葛亮的言谈风采,栩栩如生。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浙川人),宋元嘉初年曾为宣城太守。他删削各家《后汉书》之书,写成《后汉书》九十卷。范晔的《后汉书》出后,后人将西晋史学家陈寿著(233--297)的《三国志》(刘宋裴松之注,注解采书一百四十余种,保存大量史料,论文较正文多出三倍,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内容。)及《史》《 汉 》合称“前四史”。范晔《后汉书》第一次立《文苑列传》,表现出当时重视文学的新风气。此外,象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都是历来传诵的散文名篇。
第三节 小说
  古代“小说”一词,非今之文体意义上的“小说”。“小说”一词 ,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此“小说”,只是指不合于大道的琐屑之谈,街谈巷议之论,不指文学体裁。东汉桓谭《新论》中说:“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里“小说”只指一种文体,指形式短小的,内容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而有利于治身理家的文章。《汉书•艺文志》列有小说家,其所定的概念,仍与桓谭一样,是沿用庄子之意,非当今意义的小说。但是,即以现代的小说概念而言,在先秦时期的作品中,有的也包含小说的基本因素,即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哪怕是最简单的人物情节),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性,要表现出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和一定的虚构性。比如上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诸子中所记述的人物的言行等,都具有小说的胚胎和雏形。而史传文学中的不少记载人物事件的篇章,已有很强的小说意味。这些,都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源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鲁迅先生把它分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两类。志怪小说记载神鬼怪异故事,志人小说记载人物的琐闻逸事。
  志怪小说:东汉末期起,道教盛行,而佛教的小乘教也渐在中国流行起来,道徒们常谈说神鬼灵异之事,以加强其宣传力量。于是志怪小说便兴盛起来。较有名的有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干宝是东晋初年的历史家,著有《晋纪》二十卷。他所著《搜神记》,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其中不少作品讲神仙道术,巫鬼妖怪,但其中也有很多优美的故事。如《韩凭夫妇》,写韩凭夫妇不畏宋康王的暴力,固执于爱情的坚贞品质。《李寄斩蛇》写女孩李寄奋不顾身为民除害,《三王墓》写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被杀,其子为父报仇的故事。鲁迅亦因此改编成故事新编《铸剑》。
  志人小说,较著名的有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等,也带有怪异色彩。南朝宋临江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是魏晋逸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世说新语》原称《世说》,后人称为《世说新书》;大约宋代开始称为《世说新语》。全书按内容分类系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作品每节短小,每门多者数十条,少者数条,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人物的轶事和言谈,有相当的部分是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度”。通过这些片段记载,反映出这段历史动荡时期中的社会现实。如《汰侈门》“石崇要客燕集”写石崇使黄门交斩美人的残忍: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忘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石崇王恺”写二人斗富,反映当时贵族的豪华与奢侈。《言语门》的“过江诸人”,写王导的忧国忧民: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世说》善于抓住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三言两语,廖廖几笔,就可使人物性格、神态,跃然纸上。如《忿狷门》“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耶!”
  二是记言记行紧密结合,它所记载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如“石崇要客燕集”;三是记人物语言能传出人物的说话语气和心理活动。《世说》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常有一些隽语妙句,为人所传诵。如《言语门》记“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等。到梁代《世说》有刘孝标(峻)为之注,引用古书四百余种,使其书内容更加丰富。《世说新语》对后代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唐代以后有许多续作与仿作,而《世说》的许多故事,成为后代戏剧小说的素材。
 阅读篇目: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吴均:与宋元思书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世说新语》: 过江诸人 石崇燕客 石崇王恺斗富
  参考书目: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小说演变史   齐裕昆主编  敦煌文艺出版社 
  搜神记       晋干宝著   中华书局
  世说新语校笺    徐震堮著   中华书局
世说新语研究    王能宪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的繁荣,出现了文学批评专著。比较重要和著名的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
  1、曹丕的《典论•论文》
  据说《典论》原有二十二篇,原书已佚,只存《自叙》、《论文》和《论方术》三篇。《典论》本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其中有政治性论文,也有记叙性散文,全貌已无法得知。《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论著。《论文》的全文只有六百字,但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论文》首先提出文学批评的方法的问题,批评了那种文人相轻的现象,主张公正地客观地批评作品。所以他在《论文》中品评了建安七子的风格特点。《 论文 》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的理论,曹丕的所谓“气”,指作家 的气质、个性,认为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而形成了创作上的不同风格。《论文》还对文体进行了分类,把它分为“ 奏议 ”、“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曹丕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提到很高的高度,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汉代那种把作家当作“倡优”,把辞赋比为“博弈”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对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文赋》
  《文赋》,陆机所作,全文用赋体写成,《文赋》以艺术构思为中心,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文学的创作过程,涉及到文学与现实关系,文体风格,感兴活动,文学的社会功用等许多的重要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对于艺术构思的论述非常生动,对创作中的想象与联想,阐述的非常透彻。对于灵感的描述,更是令人叫绝:
  若夫灵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文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以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这对于儒家传统的“言志”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儒家“言志说”虽也讲感情,但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而“缘情说”正是要冲破“礼义”的束缚。应该说“缘情说”更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接触到了文学的本质,但过去常错误地把他贬斥为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倡导者,这是片面的。
  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审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今山东莒县)。《文心》全书共十卷五十篇,三万七千余言,大约成书于南齐末年。作者把五十篇分为上下二“篇”,各二十五篇。按各篇内容,上“篇”可分为二类:《原道》至《辨骚》五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取法的准则,作者称之为“文之枢纽”,是文学的总论。其余二十篇,从《明诗》至《书记》,是论辩文体,为文体论。下篇,最末一篇《序志》,为全书的《序言》。其余也可分为二类:其中《才略》至《 程器 》等四篇是批评论。其他二十篇如《 神思 》、《情采》、《物色》等,是创作论。由此构成一个庞大而周密的系统。
  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初步建立了发展的文学史观。作者认为文学是发展的。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他专从上古到两晋的政治、风尚的发展过程,结合时代特点,系统地分析文学盛衰的原因,同时也注意到历代文风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因此,《明诗》到《书记》各篇,无异是各种文体历史发展演变的提纲。其次,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者也作了阐发,在《情采》篇中,作者认为内容是文章的根本,内容确立了,才能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抛开内容,只取形式,则无价值可言。所谓“文附质,质待文”。因此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第三,在创作论中,刘勰从创作的各个环节总结了创作的经验。如《神思》篇中,提出创作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的修养功夫,即要求创作要先注意积累学识,提高认识水平,吸取他人经验,并且不断地实践。此篇对于构思时的想象,继承了《汉赋》的观点并加以发挥,阐述得很生动,并已接触到形象思维的问题。第四,《文心雕龙》还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贱今贵古、文人相轻的不良风尚,并对批评的态度、修养、方法等作了全面的论述。认为批评时要客观,要对作品作深入研究和分析,要体察作者的用心,避免爱憎片面,要有较高的修养,才是实事求是的批评。 《文心雕龙》问世以后,在唐宋时期并未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只有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对它倍加推崇。明清开始重视对〈文心雕龙〉的校勘、研究。清代章学诚盛赞“《文心》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八十年代以来,对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以至形成一门专门学问“龙学”。
  4、《诗品》
  南朝梁钟嵘撰。此书完成约在梁天监十二年(513)沈约去世之后,前后达十数年之久。
  《诗品》评论汉至梁代作家的五言诗,按成就分别列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各品之中,以世代为先后。对每一作家均有简要评语,探讨其渊源,标举其特色,指陈其短长。言简意赅,极有见地,为后世诗话之祖。
  《诗品》各卷前有序 ,后来出版的版本将其收归于前 ,称《总论》。序文全面阐述了作者的诗歌理论观点。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第一,指出诗的产生是由于客观的感召和刺激。着重阐述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关系。第二,是反对模拟,以为文学遗产的继承,在于精神面貌,不在于形式模拟。第三,批判了当时用事用典、繁密巧似和宫商声病,提出使用词语要“自然”,语言运用要“口吻调利”的正确目标。诗是“吟咏性情”的,用不着非用典故、掉书袋不可。第四,鼓吹“建安风力”,批判玄言诗,认为玄言诗“平典似道德论”。因此提出诗的“滋味说”。认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什么是“滋味”?钟嵘的话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意即诗要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人寻味,而感染力也最强。“质本无文”、“淡乎寡味”的诗作,是不合标准的,不是好诗。这些,说明钟嵘对诗歌艺术的本质已有一定的认识。
  《诗品》中对作家的分品,也有不尽妥帖之处,如把陶渊明、鲍照列入中品,曹操列入下品,古今人都不同意。
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 穆克宏 郭丹编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文赋集释 张少康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心雕龙今译 周振甫著 中华书局
  诗品集注 曹旭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 杨明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