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十二章 南北朝诗人
第十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一、试分析《敕勒歌》的艺术特色。
《敕勒歌》,是一首歌咏草原游牧生活的绝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诗本是北魏时代敕勒族斛律部的牧歌,曾为斛律金口唱。此诗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在于其意境之高远,风格的浑朴苍莽,有极强的审美内涵。此诗一开头,突兀而来“敕勒川”,旨在赞美广袤的平川即河川,点出敕勒族(敕勒族为匈奴后裔,是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的民族色调。第二句,“阴山下”,为敕勒川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方域、气候及历史背景。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东西长达一千两百多公里,历史上这里干旱、荒凉、贫瘠,且为古战场。点出“阴山下”,山与川相呼应,开拓了诗的意境。“天似”二句,巧妙地采用了一个生活气息极浓的物象:“穷庐”(蒙古包)与天作比,使人感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且极言天野恢宏,泰然安居。于雄放之中见其自然。“天苍苍”三句,“天”、“野”承上而来,人立于山腰,高瞻远瞩,只觉天野茫茫苍苍,气象雄浑,景物阔大。最后一句是全诗最佳处,堪称“诗眼”。忽然阵风吹过,吹伏了莽原茂草,吹出了滚滚牛羊 ,吹露出天野苍茫的隐秘 ,呈现出草原一派殷富的景象。“风”起了艺术“杠杆”的作用:使得静态的山川、天野、穹庐、牧草与动态的牛、羊映衬成趣,气象万千,使人领受到更美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所以这首诗虽是短小,却自然高妙,浑朴苍茫,艺术地再现了草原风光。诗中对山川风物进行了热烈的歌颂,表现出对草原山川的热爱之情,充溢着一股爱国主义的激情。它在粗犷之中,又杂有豪迈之气,使人百读不厌。
二、试分析《敕勒歌》的艺术特色。
北朝乐府中的《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令人景仰的英雄。《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完整。诗中时间长达十多年,地域从家乡到战场、朝廷,又回到家乡,时空变换大,但作者处理的有条不紊。其次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此诗为叙事诗,又有很浓的抒情成分。此外,诗中采用复沓、排比、对偶等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也很出色。诗产生于民间,可能经过后世文人加工过,但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第十二章南北朝诗人
一、试分析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色,并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加以比较。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点,是依托他浏览时体会的真实情貌,以自己独创的辞汇,加以客观的精刻摹绘。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以精美的笔法描绘出奇秀的山水景色。诗中写泛舟湖上的景致:“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诗人坐在小舟上,看见远处的林壑渐渐隐没在苍茫暮色中,晚霞在愈来愈浓的夜色中迷漫消散 ;近处湖面上的 菱蔓荷叶重重迭迭,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浓重的阴影,蒲稗相互纠缠着,在微风缓流中轻轻摆动。好一派湖山晚景。其写景用词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开头“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四句,写山水明媚宜人,一个艳词丽字也没有,其意境却有一种淡雅的神韵,使人仿佛看到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月光下泛着清光。
但是在谢灵运笔下呈现出来的自然景物的特点,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存在于人境之外的。他与陶渊明有所不同。陶诗能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合于所写的景色之中,而与自己的生活结成一片,达到较深的意境而情景交融。“采菊东蓠下”几句,表现了陶从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中所产生的悠然自得之趣,至于南山是如何之状,山气当日夕时如何佳,都让读者自己依据生活经验去想象补充。因此陶诗意境深远而含蓄,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谢诗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以真切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真实幽美之感,却较少寓自己之情于诗中。如“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这样的诗句,虽是通过作者主观的美学评价而摹写的,但乃是客观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具体明切的物状。因此,谢灵运山水诗虽能描绘出秀美的外界景物,却较少见出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鲍照的乐府诗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特征?在对汉乐府以来的民歌传统的继承方面有什么特点?
鲍照注重向乐府民歌学习 。创作大量乐府诗 。鲍诗现存二百多首,其中乐府诗却有八十余首,题前多冠一“拟”字或“代”字。这些乐府诗,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可以说同样具“汉魏风骨”的特征。鲍照也有一些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如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代白纻曲二首》、《拟行路难》其一、其三、以秾词艳句写贵妇,伤于轻艳。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杜甫在评李白诗时说他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明鲍诗有俊逸的特点。但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所谓“险”,大概因为鲍诗多激越慷慨不平之气;所谓“俗”,是因为学习民歌,内容又多征夫、思妇和下层人士的感情。这个特点,也是主要表现在他的乐府诗中,俊逸便是形成了一种激昂顿挫、强烈奔放的风格。鲍照的诗以其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赞许。
鲍诗成就的另一方面,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把在建安时期仅仅萌芽的七言体诗,从内容到形式加以创造发展,开创了七言体诗发展的新局面。自曹丕以后,一般文人似都轻视七言体,而鲍照大胆采用了这一形式,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并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如《拟行路难》“璇闺玉墀上椒阁”。此外,鲍照还灵活地运用了杂言体诗,使诗歌更富于变化。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