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7-28 15:41:29

福师12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资料第一章

福师12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资料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与现代新文学的诞生 关键词汇
1、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受西方新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 深感思想启蒙的迫切需要, 因此发起了一场比晚清维新派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派更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启蒙运动开始的标志, 是1915年9月,综合性的文化批判刊物《新青年》(第一卷叫《青年杂志》)的创刊。《新青年》创刊后,激进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撰文,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他们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新青年》在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的同时,也给即将诞生的新的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2、五四文学革命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公开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五四文学革命与晚清以来的“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以及“小说界革命”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立足于文学本体,在历史进化论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从载体到手法确立了崭新的现代观念。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倡导者们与近代改良派仅仅把文学看成是新民与启智的工具决然不同的,他们都立足于文学本体来讨论变革。黄遵宪、梁启超们的各种文学“革命”的目的是社会的改良,而胡适、陈独秀们的“改良”或“革命”的共同指向却是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带来中国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文学观念上,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的传统观念被破除了,借鉴于外来文化的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文学观念得到了确立。
3、学衡派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驌、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标榜。在文学上,反对历史的进化论,认为“自古至今之文学,为积聚的,非递代的”,因而尊重古代先贤,强调传统价值,主张在对传统的利用与延续中逐步融入“新知”,以实现文学的渐变。他们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言文合一,称文学革命者“浅陋”。学衡派的一些批评击中了新文学倡导者的弱点和某些要害,但在当时也受到了鲁迅、茅盾等新文学阵营主将的批判。《学衡》杂志到1933年才终刊,但在1922年与新文学阵营的论争后,基本上已无力同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对抗。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师12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资料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