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第十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十二章 南北朝诗人 关键词汇
第十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汉乐府以后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被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和“杂曲歌辞”中。但当时人把南方民间歌曲叫“吴声”或“西曲”。吴声和西曲产生的地点,《乐府诗集》认为:“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承永嘉渡江之后,不及梁陈,成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卷四十四)“按西曲歌出于荆(荆,湖北江陵)、郢(湖北宜昌)、樊(襄樊)、邓(河南邓县,皆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大城市)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卷四十七)
2、吴歌西曲
顾名思义,当为吴人之歌。此说明“吴声歌”产生于吴地,以当时的京城建业为中心地区。西曲歌产生于江汉之间的地域。吴声歌凡326首,西曲歌142首。现在流传下来的吴声歌曲,据《乐府诗集》所载,共有二十四曲,其中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闻欢歌》、《华山歌》《读曲歌》等最为著名。西曲与吴歌在乐曲方面也有差别。西曲虽也以五言四句居多,但句式不同的歌辞比吴歌多,且又有七言二句、四言四句的形式。时间上,吴歌主要产生于晋、宋,而此“西曲”才开始出现,西曲比吴歌晚。吴歌和西曲的内容,都是一色的情歌,是一色的对于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
3、北朝乐府民歌
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曹操《军令》鼓吹(横吹)曲为“马上所奏者是也”,鼓角,鼓和角,军伍所用。故有“鼓角横吹曲”之名。陈释智匠所见为梁代乐府官署中所保存下来之民歌,故《古今乐録》中冠以“梁”字。《旧唐书》称为“梁鼓角横吹曲”,郭茂倩沿用之。)北方自永嘉之乱后,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间的斗争极为剧烈。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强悍的气质,也影响到北方汉族人民,而且有雄健武勇之气。因此,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多反映战争、尚武、人民疾苦等,其风格显得粗犷、雄健、质朴、豪放。即使是反映爱情的诗歌,也绝没有南朝那样的吴侬软语,婉媚缠绵,而是非常大胆、干脆、坦率、爽直。
4、《敕勒歌》
这是一首歌咏草原游牧生活的绝唱。此诗本是北魏时代敕勒族斛律部的牧歌,曾为斛律金口唱。此诗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在于其意境之高远,风格的浑朴苍莽,有极强的审美内涵。这首诗虽是短小,却自然高妙,浑朴苍茫,艺术地再现了草原风光。诗中对山川风物进行了热烈的歌颂,表现出对草原山川的热爱之情,充溢着一股爱国主义的激情。它在粗犷之中,又杂有豪迈之气,使人百读不厌。
5、《木兰诗》
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令人景仰的英雄。《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完整。诗中时间长达十多年,地域从家乡到战场、朝廷,又回到家乡,时空变换大,但作者处理的有条不紊。其次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此诗为叙事诗,又有很浓的抒情成分。此外,诗中采用复沓、排比、对偶等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也很出色。诗产生于民间,可能经过后世文人加工过,但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第十二章南北朝诗人
1、“鲍谢”
“鲍谢”即鲍照、谢灵运的并称。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有谢灵运、鲍照,以及后来的谢眺等人。这些人的作品,以幽秀的山水状貌在诗中涌现,冲破了玄言诗长期统治的局面。比谢灵运稍晚一点的鲍照,更涤除了谢灵运诗中残余的玄言渣滓,学习乐府民歌,坚持了建安以来的汉魏风骨。当时人将“鲍谢”并称。
2、“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有谢灵运、鲍照,以及后来的谢眺等人。这些人的作品,以幽秀的山水状貌在诗中涌现,冲破了玄言诗长期统治的局面。比谢灵运稍晚一点的鲍照,更涤除了谢灵运诗中残余的玄言渣滓,学习乐府民歌,坚持了建安以来的汉魏风骨。
3、谢灵运
谢灵运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故人称谢康乐。灵运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谢玄叔父乃宰相谢安,谢、王二族为晋朝世宗大族。谢灵运入仕时,已是刘宋朝,他不得不屈身侍奉曾是他祖辈属下“兵”--刘裕,刘裕又采取压抑世族的政策,谢灵运爵位也由公爵降为侯爵,故心情多有不平。刘宋王朝对谢灵运也总有戒备。这样,谢因本出身高弟,又负才能,却未能获重要的政治地位,常怀郁愤心情。因此他把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外现为对山水的迷恋。而且,谢灵运又信佛,有佛家之超俗精神,这也就指导他去欣赏山水:“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首先要有高超的情致,即超越尘垢的精神,才能领略山水景色之美,透过景物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谢灵运信佛,尝著《辨宗论》,注《金刚般若经》后因罪被杀于广州,临刑前将其髭鬚布施给南海祗洹寺,作为塑造维摩诘像时的假鬚之用。)他所任官职如永嘉太守、秘书监及临川内史等,皆荒废职务,一味纵情游山玩水。甚至为了游山而役使数百人,伐木开路,扰乱社会治安。(《宋书》本传载:“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动役无已。寻山陟岑,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若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谢由此多次被朝庭及地方官纠弹制裁。后因起兵拒捕而被擒,放逐于广州,终于在广州被杀。谢的生活作风是腐败淫侈的,又因政治欲望未满足而对刘宋王朝有对立情绪,于是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之中。
4、鲍照
鲍照,字明远。家世贫寒,最后曾任过参军,故后人称为鲍参军。鲍照继谢灵运之后,使刘宋诗坛更为壮观。鲍照的卓越贡献,首先在于他赋于诗歌以较广阔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他的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着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5、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有周顒、沈约、王融等人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即创“四声”“八病”说,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声律是诗歌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它有一个从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于创作的发展过程。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诗歌发展的重要趋势。到晋宋时期,许多人都逐渐认识到文字声音的高下抑扬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又加上当时佛教徒转读佛经的影响,到了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总结文学创作实践的经验,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提出诗歌创作的“四声”、“八病”说。这是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讲究声律的新体诗,最初形成于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永明体”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6、“四声”、“八病”
所谓“四声”,即是声调上的“ 平、上、去、入 ”。所谓“八病”,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诗歌创作可以根据字词声调的变化组合,按一定的规则排列,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永明体诗要求强调声韵格律、对仗,而且体裁一般比较短小。这种诗体,时人亦称为新变体诗,当时周顒、沈约、王融等倡导声律说,并以此进行创作,其中以谢眺成就最大。
7、谢眺
谢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家世贵重,少即好学,有美名,曾做过宣城太守,故后人常称他为谢宣城。他与谢灵运为同族,作品以描写山水风景最为出色,故人们称之为“小谢”,以谢灵运为“大谢”。他的游赏山水的诗,整个风格,包括感情的抒写,山水景物的刻绘,语言的运用,显然是有意追随谢灵运的。
8、宫体诗
梁简文帝萧纲为东宫太子时,徐摛、其子徐陵,庾肩吾及其子庾信,四人皆出入东宫,深得萧纲宠信。他们写了不少奉和应制之作,内容轻艳浮靡,缺少真情实感,当时人称“徐庾体”。当时宫中文人争相仿效徐庾体,发展为以描写色情为其主要内容,即所谓“宫体诗”。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闺思和闺房生活,有时甚至直接描写酥体横陈的女人,或写女人所用的物品如绣领履袜以至枕席卧具等,以表现其贵族的纵欲生活。他们以对器物的审美观照来对待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宫体诗人也写过一些女子诗,有的描写妇女的体态,没有色情的成分,写得很美。但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9、庾信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河南新野)。他前期生活于梁朝,是著名的宫体诗人,文风极为轻艳。但是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554),庾信奉使到西魏,适值西魏将出兵伐梁,于是被扣留。不久梁亡,庾信遂仕于西魏及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当时北周统治贵族都爱好文学,所以庾信极为他们亲重。陈朝时,北周与陈通和,放还各所拘留之士,因庾信及王褒被北周重视而不被放回。庾信亲身经历建康及江陵的两次败亡而流落异乡,在北周虽官位高显,而亡国之痛和羁旅之悲随时在其诗赋中迸发出来,使得他的作品一改前期轻艳之风,而具有雄健的风格。据《周书》本传记载,庾信后期“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他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所以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称他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