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复习资料南北朝乐府民歌
福师12春《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复习资料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十二章 南北朝诗人 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第十一章要求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概况,重点掌握南朝的“吴声”和“西曲”的内容及代表作,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
第十二章要求了解南北朝诗人的创作背景,重点掌握谢灵运、鲍照、谢眺、沈约、庾信等人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知识点整理
第十一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公元四二O年,宋武帝刘裕夺取东晋政权而建立刘宋王朝。从刘宋开始,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刘宋共八帝,首尾60年;齐七帝,首尾24年;梁四帝,首尾55年;陈五帝,首尾33年。北方,从四三九年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中国,建立少数民族在北中国的统一政权,与偏安江南的汉族政权对峙。北魏后分裂为东魏(五三四-五五O)与西魏(五三五-五五六),公元五四九年,北齐文宣帝高洋代东魏自立。西魏朝,公元五五六年,宇文氏代西魏称帝,是为北周。南北对峙的局面,直到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中国才告结束,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汉乐府以后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被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和“杂曲歌辞”中。但当时人把南方民间歌曲叫“吴声”或“西曲”。吴声和西曲产生的地点,《乐府诗集》认为:“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承永嘉渡江之后,不及梁陈,成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卷四十四)“按西曲歌出于荆(荆,湖北江陵)、郢(湖北宜昌)、樊(襄樊)、邓(河南邓县,皆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大城市)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卷四十七)
吴歌,顾名思义,当为吴人之歌。此说明“吴声歌”产生于吴地,以当时的京城建业为中心地区。西曲歌产生于江汉之间的地域。
吴声歌凡326首,西曲歌142首。现在流传下来的吴声歌曲,据《乐府诗集》所载,共有二十四曲,其中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闻欢歌》、《华山歌》《读曲歌》等最为著名。如《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再如《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这是表现得到爱情的欢乐。这些诗中所写的男欢女爱,大多是不合法的恋爱,但又基本上都是健康的爱情描写,对于爱情的态度基本上是严肃的。因为这些情歌,多表现了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真诚愿望,并不象贵族文人的色情歌诗那样赤裸裸的描写性欲生活,只有温柔而无挑逗,只有羞怯与怀念而无过分沉醉与淫荡。
“西曲歌”中充满着水上船边的情调及商人游女的生活。其产地主要在湖北中西部和河南南部一带,故又称“荆楚西声”。它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一些。如《石城乐》:
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莫愁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报腰看,江水断不流。
展示的是一幕幕的离别场景,一曲曲送别哀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再如《那呵滩》中的两首对唱: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女子的歌唱,传达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愿望,男子的对答,则表现出身不由己的遗憾和悲哀。
西曲与吴歌在乐曲方面也有差别。西曲虽也以五言四句居多,但句式不同的歌辞比吴歌多,且又有七言二句、四言四句的形式。时间上,吴歌主要产生于晋、宋,而此“西曲”才开始出现,西曲比吴歌晚。
吴歌和西曲的内容,都是一色的情歌,是一色的对于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这些诗歌产生之地,如建业,为当时历代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荆、郢、樊、邓等地,也是西方军事重镇,经济文化也很发达。江南这些地区,自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大量南移,于是沿江许多重要城市空前繁荣。同时,商业繁荣,商人及游民众多,在这些人家的女子中,生活处境及封建礼教观念较淡薄,在男女爱情生活上坦率放恣。所以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江南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类情调也正适合当时追求腐化生活的统治阶级的爱好,因而这类歌辞被收入乐府得以保存下来,其他方面的则被抛弃了。除吴歌西曲之外,《杂曲歌辞》中还有一首著名的抒情长诗《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这是一首艺术形式最为成熟的作品。此诗最早著录于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题为《古辞》。《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西洲曲》的产生不可能迟于梁代。从诗作的内容看,此诗保留着民歌的特色,非文人创作,但又可看出经文人润饰改定。历来认为此诗较为难解,难解之一是叙事主角,或认为是女子口气,或以为是男人口吻。实际上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但也有第三人称叙事的插入。难解之二是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总起来说,是写一位江南女子对情郎的执着的思念“忆梅”二句,写春日女子见梅花盛开,回忆当初曾与情人于西洲的梅下欢晤。 “下西洲”,即到西洲去,因如今梅花又开,故欲到西洲折梅,而今情人又在江北,所以到西洲折到梅后,将寄江北。头两句过去众说纷纭,歧义颇多。如西洲地点,唐代温庭筠《西洲曲》有“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故疑西洲即武昌;一说西洲在南昌 。中唐诗人耿湋诗《 春日洪洲即事》有“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据此则南塘在南昌,今南昌有莲塘地名。这些,只可供我们参考。“单衫”二句,用第三者的口吻写豆蔻年华女子的美丽可爱。鸦雏,小乌鸦。鸦雏色,极精确的写出豆蔻少女的神态。“西洲在何处”,说明西洲离其家不远,而且此二句还透露出女子能划船。从第七句开始,转入采莲怀人的情节。“日暮”是夏日,头两句写女子的家所居环境。“树下”二句写女子的家门口,“门中”二句将镜头推近,写女子的翠钿头饰。“开门郎不至”一句开始,写女子从门中走出,开始了采莲、登楼等一系列表演。采莲弄莲是一系列的动作,女子借此以表达出对情人的爱怜与思念。从“开门”到“彻底红”,如一幅长轴画卷,展示出真实动人的采莲相思图。然后作者巧妙地利用空间转换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描写的笔墨伸向秋天 ,即“忆郎不至”到“上青楼” 。由“望飞鸿”等信到“上青楼”望人,由动作的变换刻画出女子细微的心理活动。登楼亦不见情人,因此接下来写栏杆,写女子之手,既反衬出女子的寂寞孤单,又为过渡到下一景色作自然转接。栏杆望不见,于是卷帘,又是一个动作,但仍无法摆脱思念之苦,最后只能托梦相忆,沉浸在西洲欢晤的幸福忆念之中。作者善于以情为中心来展开全部的描写,诗中的景物,对人的外形描写,皆极简炼,重点在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抒发。“忆梅”、“折梅”、“采莲”、“弄莲”,莫不是为了排遣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忆”而又“忆”,“望”而再“望”,都是写其深情。作者还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情的思念推动着她不停的动作:下西洲,折梅、寄梅,采莲、弄莲、置莲,望飞鸿,上青楼,卷帘,做梦。活动的空间也不断在变换:家中,西洲,南塘,青楼。在动态中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矢志不移的追求。其三,诗中多用重字,接字,谐音双关等写法,形成反复回环,有余不尽的情韵,修辞学上的“顶真(针)”手法的运用,显得音韵流美。
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情真挚,缠绵悱恻,语调婉转清丽。在艺术上,一是体裁短小,多五言四句;二是语言清新自然;三是多用双关谐音字,如以“藕”谐“偶”,“丝”谐“思”,以“莲”关“怜”,等等。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曹操《军令》鼓吹(横吹)曲为“马上所奏者是也”,鼓角,鼓和角,军伍所用。故有“鼓角横吹曲”之名。陈释智匠所见为梁代乐府官署中所保存下来之民歌,故《古今乐録》中冠以“梁”字。《旧唐书》称为“梁鼓角横吹曲”,郭茂倩沿用之。)北方自永嘉之乱后,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间的斗争极为剧烈。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强悍的气质,也影响到北方汉族人民,而且有雄健武勇之气。因此,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多反映战争、尚武、人民疾苦等,其风格显得粗犷、雄健、质朴、豪放。即使是反映爱情的诗歌,也绝没有南朝那样的吴侬软语,婉媚缠绵,而是非常大胆、干脆、坦率、爽直。
表现尚武、征战的诗篇。如《企喻歌辞》: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鹊两向波。
《琅琊王歌辞》: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反映社会问题的,如《琅琊王歌辞》:“东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幽州马客呤歌辞》:“懀马常苦瘦,勦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反映婚嫁爱情的,如《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塌地唤天。”
还有一首《敕勒歌》,是一首歌咏草原游牧生活的绝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诗本是北魏时代敕勒族斛律部的牧歌,曾为斛律金口唱。此诗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在于其意境之高远,风格的浑朴苍莽,有极强的审美内涵。此诗一开头,突兀而来“敕勒川”,旨在赞美广袤的平川即河川,点出敕勒族(敕勒族为匈奴后裔,是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的民族色调。第二句,“阴山下”,为敕勒川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方域、气候及历史背景。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东西长达一千两百多公里,历史上这里干旱、荒凉、贫瘠,且为古战场。点出“阴山下”,山与川相呼应,开拓了诗的意境。“天似”二句,巧妙地采用了一个生活气息极浓的物象:“穷庐”(蒙古包)与天作比,使人感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且极言天野恢宏,泰然安居。于雄放之中见其自然。“天苍苍”三句,“天”、“野”承上而来,人立于山腰,高瞻远瞩,只觉天野茫茫苍苍,气象雄浑,景物阔大。最后一句是全诗最佳处,堪称“诗眼”。忽然阵风吹过,吹伏了莽原茂草,吹出了滚滚牛羊 ,吹露出天野苍茫的隐秘 ,呈现出草原一派殷富的景象。“风”起了艺术“杠杆”的作用:使得静态的山川、天野、穹庐、牧草与动态的牛、羊映衬成趣,气象万千,使人领受到更美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所以这首诗虽是短小,却自然高妙,浑朴苍茫,艺术地再现了草原风光。诗中对山川风物进行了热烈的歌颂,表现出对草原山川的热爱之情,充溢着一股爱国主义的激情。它在粗犷之中,又杂有豪迈之气,使人百读不厌。
北朝乐府中的《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令人景仰的英雄。《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完整。诗中时间长达十多年,地域从家乡到战场、朝廷,又回到家乡,时空变换大,但作者处理的有条不紊。其次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此诗为叙事诗,又有很浓的抒情成分。此外,诗中采用复沓、排比、对偶等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也很出色。诗产生于民间,可能经过后世文人加工过,但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阅读篇目:
《西洲曲》、《敕勒歌》、《木兰诗》
参考书目: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
《乐府诗史》,杨生枝,青海人民出版社
第十二章南北朝诗人
第一节南朝诗人
刘裕在东晋末打垮桓玄,夺取了东晋政权,建立了宋(公元 420年)。到第三个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元嘉共三十年)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向新的方向有所开拓,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把东晋以来由于玄言诗所造成的衰颓的诗风振作起来,使诗坛为之耳目一新。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异之点,就是自然界的山水景物大量进入诗篇,诗坛上出现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过度的局面,山水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有谢灵运、鲍照,以及后来的谢眺等人。这些人的作品,以幽秀的山水状貌在诗中涌现,冲破了玄言诗长期统治的局面。比谢灵运稍晚一点的鲍照,更涤除了谢灵运诗中残余的玄言渣滓,学习乐府民歌,坚持了建安以来的汉魏风骨。当时人将“鲍谢”并称,又将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合称“元嘉三大家”。
一、谢灵运(385-433)
谢灵运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山水诗的出现有其社会思潮的背景。当时的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因为玄学家把对自然山水的观赏看作是实现自由、超脱的人格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纵情山水成为名士们的一种好尚,名士的必需有的教养。同时,当时也以自然物的美来比拟人的才情风貌。所以,注重山水自然之美,成为士大夫普遍的习尚。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此时不但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也开始受到重视,在过去本来只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也被强调起来,突出出来,如顾恺之、宗炳等人的画。所以山水诗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
谢灵运,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故人称谢康乐。灵运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谢玄叔父乃宰相谢安,谢、王二族为晋朝世宗大族。谢灵运入仕时,已是刘宋朝,他不得不屈身侍奉曾是他祖辈属下“兵”--刘裕,刘裕又采取压抑世族的政策,谢灵运爵位也由公爵降为侯爵,故心情多有不平。刘宋王朝对谢灵运也总有戒备。这样,谢因本出身高弟,又负才能,却未能获重要的政治地位,常怀郁愤心情。因此他把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外现为对山水的迷恋。而且,谢灵运又信佛,有佛家之超俗精神,这也就指导他去欣赏山水:“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首先要有高超的情致,即超越尘垢的精神,才能领略山水景色之美,透过景物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谢灵运信佛,尝著《辨宗论》,注《金刚般若经》后因罪被杀于广州,临刑前将其髭鬚布施给南海祗洹寺,作为塑造维摩诘像时的假鬚之用。)他所任官职如永嘉太守、秘书监及临川内史等,皆荒废职务,一味纵情游山玩水。甚至为了游山而役使数百人,伐木开路,扰乱社会治安。(《宋书》本传载:“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动役无已。寻山陟岑,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若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谢由此多次被朝庭及地方官纠弹制裁。后因起兵拒捕而被擒,放逐于广州,终于在广州被杀。谢的生活作风是腐败淫侈的,又因政治欲望未满足而对刘宋王朝有对立情绪,于是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之中。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特点,是依托他浏览时体会的真实情貌,以自己独创的辞汇,加以客观的精刻摹绘。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以精美的笔法描绘出奇秀的山水景色。诗中写泛舟湖上的景致:“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诗人坐在小舟上,看见远处的林壑渐渐隐没在苍茫暮色中,晚霞在愈来愈浓的夜色中迷漫消散 ;近处湖面上的 菱蔓荷叶重重迭迭,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浓重的阴影,蒲稗相互纠缠着,在微风缓流中轻轻摆动。好一派湖山晚景。其写景用词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开头“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四句,写山水明媚宜人,一个艳词丽字也没有,其意境却有一种淡雅的神韵,使人仿佛看到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月光下泛着清光。《登池上楼》一首,也是长期广为传诵的佳作: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心。
此诗作于他在永嘉太守任上。此诗的基调虽略嫌低沉,但诗中所描绘的永嘉这个小城的自然风物,涛声远岘,春草鸣禽,却历历如闻如见。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是历来为诗论家交口称赞的千古名句。这两句写临窗远眺的景色。“ 池塘 ”上承所见,“园柳”上承所闻,都是近景,然后才是远景。这两句初看似无什么特别之笔,但读起来很美:楼外池塘里春草繁生,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在病榻上突然感到,原来外面已是一派春意了。(《诗品》中引《谢氏家録》:康乐每对惠连(康乐族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宋人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常情所触到。”(《石林诗话》)此一联的妙处,就妙在于自然。“芙蓉出水”,就是指的自然。
但是在谢灵运笔下呈现出来的自然景物的特点,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存在于人境之外的。他与陶渊明有所不同。陶诗能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合于所写的景色之中,而与自己的生活结成一片,达到较深的意境而情景交融。“采菊东蓠下”几句,表现了陶从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中所产生的悠然自得之趣,至于南山是如何之状,山气当日夕时如何佳,都让读者自己依据生活经验去想象补充。因此陶诗意境深远而含蓄,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谢诗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以真切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真实幽美之感,却较少寓自己之情于诗中。如“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这样的诗句,虽是通过作者主观的美学评价而摹写的,但乃是客观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具体明切的物状。因此,谢灵运山水诗虽能描绘出秀美的外界景物,却较少见出内心的思想感情。
谢诗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散见于各篇中的“名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能把自己所目击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诗句描绘出来,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谢诗的另一特点,是在字句上过分雕琢,有些用典过多,给人艰涩之感。有的对偶句特多,如《登池上楼》乃通篇属对。这正是当时骈丽诗风在其诗中的体现。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以后的谢眺、何逊,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等,都受其影响。杜甫诗说“ 焉得思如陶谢手 ,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故后人陶谢并称。同时谢又是一个用全力雕章琢句的诗人,为齐梁以后新体诗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鲍照(414--466)
鲍照,字明远。家世贫寒,最后曾任过参军,故后人称为鲍参军。鲍照继谢灵运之后,使刘宋诗坛更为壮观。鲍照的卓越贡献,首先在于他赋于诗歌以较广阔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他的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着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中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全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其六“对案不能食”一首,则是在沉重的压抑下不可复忍的愤慨: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多寂寞,何况我辈孤且直!
在诗的开始四句里,即可明切感到一个满怀不可遏抑的愤激的诗人形象。于是他只有以陶醉于甜蜜的家庭生活来反抗不合理的现实,而抒发其人生愤慨,最后借古人自慰,乃是对当时现实的严厉批判,而孤直者不免于贫贱,即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如何黑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一组宏大的史诗性的作品。其中不少诗篇表现了贫贱者的悲愤心情。此外,像《代放歌行》、《山行见孤桐》等,也都表现了对门阀统治下社会不平的不满和诗人怀才不遇的慷慨之情。
其次,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也是鲍照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代出蓟北门行》,是一首出色的边塞诗。诗中表现了边境报警,天子派兵救援,边塞的苦寒,战斗的艰苦,以及将士们誓死以报明主的决心。此外,鲍诗中还有一些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和山水诗。
鲍照注重向乐府民歌学习 。创作大量乐府诗 。鲍诗现存二百多首,其中乐府诗却有八十余首,题前多冠一“拟”字或“代”字。这些乐府诗,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可以说同样具“汉魏风骨”的特征。鲍照也有一些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如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代白纻曲二首》、《拟行路难》其一、其三、以秾词艳句写贵妇,伤于轻艳。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杜甫在评李白诗时说他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明鲍诗有俊逸的特点。但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所谓“险”,大概因为鲍诗多激越慷慨不平之气;所谓“俗”,是因为学习民歌,内容又多征夫、思妇和下层人士的感情。这个特点,也是主要表现在他的乐府诗中,俊逸便是形成了一种激昂顿挫、强烈奔放的风格。鲍照的诗以其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赞许。
鲍诗成就的另一方面,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把在建安时期仅仅萌芽的七言体诗,从内容到形式加以创造发展,开创了七言体诗发展的新局面。自曹丕以后,一般文人似都轻视七言体,而鲍照大胆采用了这一形式,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并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如《拟行路难》“璇闺玉墀上椒阁”。此外,鲍照还灵活地运用了杂言体诗,使诗歌更富于变化。
三、谢朓、沈约和“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有周顒、沈约、王融等人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即创“四声”“八病”说,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声律是诗歌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它有一个从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于创作的发展过程。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诗歌发展的重要趋势。到晋宋时期,许多人都逐渐认识到文字声音的高下抑扬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又加上当时佛教徒转读佛经的影响,到了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总结文学创作实践的经验,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提出诗歌创作的“四声”、“八病”说。这是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讲究声律的新体诗,最初形成于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永明体”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南齐书•陆厥传》载: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 、琅邪王融以 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所谓“四声”,即是声调上的“ 平、上、去、入 ”。所谓“八病”,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诗歌创作可以根据字词声调的变化组合,按一定的规则排列,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永明体诗要求强调声韵格律、对仗,而且体裁一般比较短小。这种诗体,时人亦称为新变体诗,当时周顒、沈约、王融等倡导声律说,并以此进行创作,其中以谢眺成就最大。
1、谢朓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家世贵重,少即好学,有美名,曾做过宣城太守,故后人常称他为谢宣城。他与谢灵运为同族,作品以描写山水风景最为出色,故人们称之为“小谢”,以谢灵运为“大谢”。他的游赏山水的诗,整个风格,包括感情的抒写,山水景物的刻绘,语言的运用,显然是有意追随谢灵运的。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此诗大约是齐明帝建武二年(495) 谢 出任宣城太守时作 。主要描写诗人离开京城之后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独特的个人感受高超的艺术手腕,使望中所见傍晚时的自然景物,带上了各自的特色。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成为千古名句,斜照依山,天上彩霞万道,恰似编织成无数匹锦缎;长江清澈如镜,浪静风恬,宛如铺上一幅白绸,望不见尽头。两句诗十个字,词性搭配匀称,上下属对精工。“余”、“散”、“澄”“静”等字把晚空中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表现得恰到好处。“余”是落日衔山的形容,“散”是霞光四射的象征,“澄”状长江明净无尘,“静”貌水面纹丝不动。两个比喻也很有诗味,“余霞散成绮”好比快速拍摄天幕稍纵即逝的美妙镜头,“澄江静如练”无异于细意熨贴大自然精心创制的杰作。轮廓突出,立体感强,使人联想到浮雕像。因此李白对此佩服备至,一再说:“解道澄江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谢 另一首《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也是有名的杰作:
江路西南水,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诗中以归流、归舟与旅思、孤游之间的相互映衬与生发,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倦于羁旅行役之思和幽居远害之想。其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二句,历来为人称道。
谢眺诗的思想感情,大致不外是身世的忧惧,故乡的怀念,清静生活的追求,朋友欢会的期望,有时这多种感情同时交织在诗篇中。同谢灵运一样,谢眺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句的高手。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等。谢眺的诗风有“清丽”的特点,即“长于清怨”而又辞藻“工丽”,他轻妙细腻地写出各种景物,同时又深含着一种动人的怅惘和哀怨。谢眺诗很为当时人所推重,沈约称赞其五言诗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梁武帝(萧衍)甚至说:“三日不读,即觉口臭。”
在谢朓的全部五言诗一百三十多首中,新变体诗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诗篇,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形。南宋严羽说他“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如《离夜》诗:“玉绳隐高树,叙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玉阶怨》:“夕殿下珠帘 ,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前首除“高”“知”二字应仄而平外,每一联声律几都合格,只是未能粘着。第二首是古绝标准的声律,也只是未粘着。这些创作,为唐代的律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沈约等诗人
沈约的创作,内容较贫乏。但他的写景之作,也有一些清新可喜的,尽管很讲究对仗,却不显得平板,如《登玄畅楼》,写景清新而又自然,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再如为后人所称道的《别范成大》: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诗有一种“清怨”的特点,诗写离别,将少年时的分别同如今暮年时的分别相对比,蕴含着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沈约在齐梁之际文名极盛,曾历仕宋、齐梁三朝,年纪又大,政治地位崇高,又是声律说的倡导者,所以为后人重视。
齐梁之间的较优秀的作家,还有江淹。江淹历宋、齐、梁三朝。其少时孤贫,早岁仕途压抑,中年后官运亨通。其创作数量仅次于沈约。作品大多成于早中年的时代,晚年创作极少,才思减退,世人称为“江郎才尽”。
齐梁间的吴均,诗文多描绘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当时文坛上影响颇大,时人效之,号“吴均体”。
四、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诗歌发展到梁陈时代,诗人和作品的数量愈来愈多,但是诗的内容却愈来愈空虚,这一时期的一些贵族文人创作,讲求音律对偶,雕琢词句,绮丽浮艳,追求形式主义,尤其到了梁陈,走向了“宫体诗”的道路。梁简文帝萧纲为东宫太子时,徐摛、其子徐陵,庾肩吾及其子庾信,四人皆出入东宫,深得萧纲宠信。他们写了不少奉和应制之作,内容轻艳浮靡,缺少真情实感,当时人称“徐庾体”。当时宫中文人争相仿效徐庾体,发展为以描写色情为其主要内容,即所谓“宫体诗”。何谓“宫体诗”?也有不同的说法。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闺思和闺房生活,有时甚至直接描写酥体横陈的女人,或写女人所用的物品如绣领履袜以至枕席卧具等,以表现其贵族的纵欲生活。他们以对器物的审美观照来对待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宫体诗人也写过一些女子诗,有的描写妇女的体态,没有色情的成分,写得很美。但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宫体诗人徐陵,所撰著的《玉台新咏》,是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其中保留了一些有价值的民歌,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赖其得以保持下来。 梁陈之际还应提到的两位诗人是何逊和阴铿。
何逊,(?-518)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曾任梁朝藩王的参军,记室尚书水部等职。集子叫《何记室集》。其诗风颇与谢眺相近,内容大多是朋友离合及羁旅思归之感,写来婉转切情。自然写景也很为精妙,所以杜甫称赞道:“能诗何水部。”(《北邻》)
阴铿,仕梁陈两代,诗坛上常与何逊并称“阴何”。诗风与何逊相似。也是新体诗作家,工于雕琢字句。所以杜甫后来表白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并说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说明阴铿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北朝诗人
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北方为少数民族所统治。至北魏统一北方,社会逐渐安定,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文学上,南方是清绮的文风极盛,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北方文学质朴的气质在南北接触的过程中,也显示了自身的优势。南北朝后期,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南方的著名文人流入北方,他们结合南北文风之长,为后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些作家中,最特出的有庾信、王褒。
北朝诗人重点谈谈庾信。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河南新野)。他前期生活于梁朝,是著名的宫体诗人,文风极为轻艳。但是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554),庾信奉使到西魏,适值西魏将出兵伐梁,于是被扣留。不久梁亡,庾信遂仕于西魏及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当时北周统治贵族都爱好文学,所以庾信极为他们亲重。陈朝时,北周与陈通和,放还各所拘留之士,因庾信及王褒被北周重视而不被放回。庾信亲身经历建康及江陵的两次败亡而流落异乡,在北周虽官位高显,而亡国之痛和羁旅之悲随时在其诗赋中迸发出来,使得他的作品一改前期轻艳之风,而具有雄健的风格。据《周书》本传记载,庾信后期“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他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所以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称他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这一组诗直承阮籍《咏怀》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拟咏怀》二十七首是他的身世悲痛之情在诗中最集中的表现。诗中表现他固执地怀念故国、不能忘怀故国灭亡的心情,诗中是反复地零乱地发出充溢着血泪的悲诉,这种故国乡关之思,与他的名著《哀江南赋》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其诗风格多有悲凉之感,形式上骈文化,属对精密,尤其是多用典。其学问丰赡,所以善于用恰当的典故事实,比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拟咏怀》第“楚材称晋用”: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悽然忆相韩。唯彼穷途哭,知余行路难。
叙写自己流落异域、思念乡国的悲愤感情。诗中用了许多典故,典型地表现了庾信后期诗歌的风格。
阅读篇目:
谢灵运 《登池上楼》
谢眺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鲍照 《代出蓟北门行》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
庾信 《拟咏怀》“楚材称晋用”
参考书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 沈玉成,人民文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