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春《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词义课堂笔记
福师12春《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词义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了解词义的基本概念,掌握词义的特点;了解词义的聚合,重点掌握义素分析法; 了解词义的组合特点,掌握词义的各种特殊组合;了解语言的各种语境,了解语境与情趣的关系。
知识点整理
一、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词: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也指某一作品或某一作家用语的总汇。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一般词汇:特点与基本词汇相反,来源: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词;新生词。
(二)词义
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以及由此带来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理性意义;附加意义。)
理性意义:以客观实在性为前提,以约定性为根本。依据辞典。
附加意义:色彩义--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风格色彩。
形象色彩,以视觉形象的居多,也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等形象,都是词语所指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的具体的反映。词语在个别言语中的形象感和它本身可能具有的形象色彩是有些不同的。
感情色彩包括爱憎、褒贬、怜鄙、敬谦。特定语境中临时产生的感情色彩不是词义固有的色彩。如《荷花淀》“狠心贼”;《记念刘和珍君》:“伟绩”、“武功”。
语体风格色彩,如爱人、老婆、妻子、夫人;诞辰、生日、逝世、死了
(三)词义的特点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
2、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
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同“含糊”不是一回事。它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它表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为什么存在模糊性呢?词义是概括的,所以概括和综合的结果只能包括一个共同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具普遍性部分,而还有很多边缘用法没有概括进来。边缘区域是模糊的,中心区域是明确的。模糊现象往往出现在概念的边缘区域。所以,模糊性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边缘地带,这个地带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但不能过分,一过分,说这种语言的人就不承认了,如八十岁的老人不管怎么也总不能说是青年,零下十度总不能说是热。所以,词义的模糊性也不等于没有任何界限。
模糊与精确又是辩证统一的。尽管人们在社交中常常要力求提高精确性,但实际上在人与人交际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而不是在科学研究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在很多场合,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
文学作品中更少不了模糊语言,如形容姑娘的美:“她美得像一朵带露的玫瑰,身材修长,跑起来像鹿一样快。”如换上具体数字:“姑娘的脸呈一个15厘米直径的圆盘,五分之三为红色,五分之二为白色,高1.68米……”不仅毫无美感,就连真实感也消失殆尽。所以有人说: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美。
当然,模糊语言的使用受到场合限制。在文件,对双方都有制约作用的条约、合同、契约,药方等语体中不能滥用模糊语言。如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的《乌查理条约》因“必须”与“可以”引发纠纷。计算机处理中的模糊语言问题,例美国电影《未来世界》。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二、词义的聚合
(一)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
1、 义素分析法:
义素:从词义中划分出来的最小构成成分,构成单位。它是仿照分析音位的方法,从概念形成的过程设想,认为一个概念往往集合着事物的某几个有关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词义中就成为词义的构成要素。如:单身汉:[+人、+男性、+未婚]
怎样分析义素:
(1)先确立对比词群
(2)这群词必须具有共同义素
例:man(男人):[ + 人 + 成年 + 男性 ]
woman(女人):[ + 人 + 成年 +女性 ]
boy(男孩):[ + 人 + 未成年 +男性 ]
girl(女孩):[ + 人 + 未成年 +女性 ]
词义的构成成分既反映了词义的共性特征,又反映了词义的区别性特征,因此,它为分析同义词、反义词提供了新的方法。
例:同义词--
窥视:[+看 +往一定方向 +缝隙里]
眺望:[+看 +往一定方向 +向远方]
瞻仰:[+看 +往一定方向 +崇敬的]
反义词--
高:[+距离 +离地远]
低:[+距离 +离地近]
敌人:[ +人 + 敌对的 ]
朋友:[ +人 + 有交情的 ]
当然,由于词义的模糊性,义素不象音位那样科学,有些义素难以确定。如“自行车”、“卡车”是否具有“载人”的义素,“雨衣”能否防寒。
2、 语义场:
语义场的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成就,但在三四十年代影响不大,五十年代以后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提出义素分析法,语义场的理论也逐渐引起重视。
语义场即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如:车、船、飞机,具有共同的义素[交通工具],在语义上形成一个系统,是一个语义场。
任何语言的语义场都存在着大小不同的结构层次。在一个比较大的语义场里,往往可以分出若干个更小的子场,整个语义场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
由此可见,语义场实际上就是按词义的类属关系进行的分类。因此,处在同一个语义场的所有词义,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的语义体系。
(二)单义和多义
单义词少,科学术语、新产生的词一般是单义的。
1、 多义词(多种意义必须互有联系)
本义 派生意义 中心意义
本义:最初的意义。
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
中心意义:主要的,占据中心位置的意义。
例:兵——兵器(本义);士兵(中心意义);军事(派生意义,纸上谈兵)
本义与中心义有时相合,有时不相合。
2、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引申
方式:隐喻 换喻
(1) 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如“近视”原指视力缺陷,从这个意义上引申出目光短浅(眼光太近视了。)“铁”原指一种坚硬的金属,后引申出“不可动摇”之义。
(2)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如“红领巾”指称系红领巾的人,“笔杆子”指写作者。
3、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不同意义之间有无联系。有,则是多义词。没有,则是同音词。
例: 练习一;练习写字(多义)
临别纪念 别着一朵花 请别生气(同音)
(三)同义词
近义词的区别:
1、意义方面
意义轻重:轻视——蔑视 失望——绝望
范围大小: 边疆——边境 战争——战役
个体集体:信——信件 河——河流
2、色彩方面
感情色彩:成果——结果——后果
语体色彩:父亲——爸爸 头部——脑袋
3、用法方面
搭配对象:发挥——发扬 充分——充沛——充足
词性和句法功能:突然——猛然 愿望——希望
(四)反义词
其意义概括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高”与“小”不能构成反义词。
反义词必须词性相同,“安静”和“吵闹”不能构成反义词。
词与词组不能看作反义词。
现一般把反义词分为相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两类。
相对反义词:肯定甲就否定乙,肯定乙就否定甲,但否定甲未必就肯定乙,因为还可能有中间状态存在。如黑——白,还可有黄红蓝等。绝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如生——死,有——无,动--静。
由于有多义词,就可能由与几个意义相对立的反义词,如
三、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我看报纸”可以,“报纸看我”不可。
2、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
3、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
习惯无法用理性来判断。“共进午餐”可以,“共进午饭”不可。“吃食堂”、“打扫卫生”、“救火”,原也不可思议,约定俗成后成了规范的。
习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如酷毙了,帅呆了之类组合出现,也无法用理性去说明。
(二)特殊组合
1、转义组合
在组合的特定语境中,词语的搭配对象转化了,词义也就起了变化。如修辞上的比喻、借代、比拟、移就、拈连、讳饰等。例:①春天爬上了树梢(杜鹏程《保卫延安》)②远处一页白帆,正慢慢慢慢吻过来。(何立伟《白色鸟》)
转义还往往是专有名词的意义发生转化,如“成千上万的诸葛亮”,“当今的花木兰”,“中国的牛顿”,“咱家的吴三桂”,“20世纪的陈世美”,“阿Q们”。
2、反义组合
将互为反义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表层矛盾内层和谐的语句。例: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钱钟书《围城》)
反义组合有时是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现象放在同一言语时段表达。
一些富有哲理意味的语句也以这种形式组合。如“不幸中的万幸”,“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3、歧义组合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表达语里语表双重含义。例:双关:“第一流产品,为足下增光。”(皮鞋油广告)
4、越级组合
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例:“老李和太太正式宣战,断绝了国交三天,谁也没理谁。”(老舍《离婚》)
5、变性组合
临时改变词性,即词性活用。例:看祥子没动静,高妈真想俏皮他一顿。(老舍《骆驼祥子》)
6、变形组合
改变词语约定俗成的形式,如将不能拆开的词拆装组合。例:掌柜写帐的桌子边坐个胖女人,坦白地摊开白而不坦的胸膛。喂孩子吃奶。
7、冗余组合
有意违反修饰与被修饰的组合关系,造成字面上的多余修饰。例:①贾蔷:琏二婶已经告到太太跟前,说你无故调戏他。(贾瑞调戏凤姐,脂批:调戏还有故,一笑。)
8、悖理组合
违背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的组合。①鸨母:……快请先洗了饭再吃脸,吃了脸再洗饭。(《金瓶梅》)②焦大:……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红楼》)
(三)词义与语境
语境:言语环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包括说与听,写与读)
1、语境因素
凡与语言使用有关的环境均为语境,包括言语代码的创制与解读。上下文,前言后语,时间,空间,情景,对象,知识背景,共知前提等均语境因素。
(1)语言环境语言材料构成的语境,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例:夕阳照进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2)时间语境使用语言要受到时间语境的限制,时间语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时段、时刻。《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蝤蛴,天牛或金龟子的幼虫。
(3)空间情景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五色的海》:男同志就是游泳裤。
(4)对象语境孔子因材施教。人是形形色色的,有性别、年龄、职业、修养等不同,也形成了具体对象语境。
(5)目的语境目的语境潜藏在话语深层,目的不同选用的语词不同。例:子好不须(愁)多。(解缙)皇帝坐龙庭看(听)老鼠捉猫。
(6)知识背景,共知前提交际双方对话语的发送与接收有赖于双方所共同知道的背景资料。如《家》:鸣凤--这回真的走了。
2、语境功能
(1)匹配功能词语要与特定的语境相匹配。如前述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如例:1我获得了冠军,感到很荣幸。 2我捞了个第一名,快活死了。3我捞了个冠军,感到很荣幸。4我荣获了一个第一,快活死了。
当然,有时候,在上下文中不匹配,但联系其他语境因素来看,却可能是匹配的。如 “羊吃人”, 联系英国历史背景,纺织需要羊,养羊需圈地运动,将农民土地圈掉,农民破产。这一组合就是匹配的了。
(2)定位功能语境能消除话语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便由一般的、概括的含义变为具体交际者表达和理解的具体含义。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指过去)一切向前看。(“前”指将来。)
《哈姆雷特》:
王后:哈姆雷特,你把你父亲大大得罪了!
哈:母亲,你把我父亲大大得罪了!
哈为了试探谁是杀父凶手,而导演了一出戏,请王后与克去看后的一段对话。 王后“父亲”指克罗迪斯,哈指被其谋杀的亡父。
(3)填补功能语境能填补话语空白。例:阿Q“投……”。黛玉:“宝玉,你好……”
(4)生成功能语境可以生成语言材料本身所没有的意义。
3、语境与情趣
单独的词语,无所谓生动与否,进入特定的语境,就有了情趣。
(1)情趣赖以生存的土壤:熟肉铺子,真理,抽水马桶这些词无情趣可言,但在钱钟书的《围城》里用来比喻鲍无忧的穿着和方鸿渐的感觉便显出了情趣。
(2)言外之意产生妙趣的依据:言外之意有时富有情趣,这一情趣便须联系语境去体味。
(3)悖情理处显奇趣:语词组合有时所反映的事理有悖常情,情趣也就在这悖理中显现出来。例《故乡》: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四)词语深层义的读解
词语一旦进入特定的语境,就具有了限制义。而词语往往在言语代码字面义之外又具有深层的意义。创作者依据语境生成这一意义,解读者也要依赖语境理解接收这一意义。可以说语境是创作者与解读者交际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1、依据语境考察词语深层的信息容量
进入特定语境的词语往往扩展了信息容量,在其表层义之外又增加了深层义,这一信息的容量要结合语境来考察。
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有时增加了词语本身所不具有的感情色彩,解读者要善于依据语境揣摩领会作者的真实含义。
2、依据语境辨析词语表层义与深层义的反差
部分词语本身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但进入语境后有的转换了色彩,解读者在解读时也必须根据语境来辨析。如“伟绩”、“武功”,它们的深层义已不是赞扬,而是讽刺。在词语表层义与深层义的巨大反差中,我们领悟了作者的极大愤慨,极度悲伤,感受到了作者匕首、投枪似的语言的巨大力量。
表层义与深层义的反差不惟表现在感情色彩上,也表现在语体色彩上。词语的运用要受到一定语体的限制,但有时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深层意义,有意造成词语语体色彩上的差异。
除了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反差外,还有时代色彩、形象色彩等词语表层与深层的差异,也都具有特定的表现力,这些都须结合语境加以考察。
3、依据语境欣赏寻常词语的内蕴情趣
有的词语单独看起来不具有形象情趣,但与语境结合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内蕴,充满了情趣。寻常词语安置于异常语境中,也常显现出别具一格的情趣。
单个的数词只有概念义,谈不上审美韵味。然而,数词一旦入诗、入文,进入特定的文学语境,其表义功能就起了转化。这一转化使数词的表义容量扩充,并增添了审美韵味。而审美韵味往往蕴涵在表数言语代码形式的深层,是数词与特定语境高度融合而生成的。
4、依据语境揣摩人物形态心理
词语进入特定语境中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形态心理。词语与语境高度融合,具有凝练的表现力,有时能多方位多角度地表现多个人物的形神状态。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