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北语12春西方经济学(一)复习题作业答案2
免费北语12春西方经济学(一)复习题作业答案2题目1
--------------------------------------------------------------------------------
题型: 单项选择题
1、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自然垄断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放任
B、管制
C、支持价格
D、分割这一行业
答案:
B
分析:
在市场需求所要求的数量范围内,如果生产技术使得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则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进行经营是有利的。并且,这种生产技术对竞争者“自然”会产生排斥作用,因为参与竞争的厂商在生产较少的产量时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对该行业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
题目2
--------------------------------------------------------------------------------
题型: 多项选择题
2、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包括( )。
A、次品市场和逆向选择
B、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C、生产中对河水的污染
D、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
E、公共交通
答案:
ABD
分析:
必须明确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市场机制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经济当事人各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一致的。依此标准可以判断,ABD三个选项的内容都属于信息不对称,而C项是属于外部性问题,D项是公共物品。
题目3
--------------------------------------------------------------------------------
题型: 名词解释
3、科斯定理
答案:
科斯定理是科斯在1960年发表在《法律和经济学》杂志上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针对外在性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其内容可以表述为: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有效率配置。这一方案后来被斯蒂格勒命名为“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即使存在外部影响,竞争性市场也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分析:
首先介绍科斯定理的出处,其次叙述该定理的内容,最后说明科斯定理的作用,即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题目4
--------------------------------------------------------------------------------
题型: 计算题
4、假定某化工厂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成本函数为(产量以吨计,价格以元计)。
(1)试求利润最大时产量、价格和利润。
(2)若由于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会使社会受到损失,从而使社会成本函数:,那么帕累托最优的产量和价格应为多少?
答案:
(1)Q=100
P=400
π=10000
(2)Q=80
P=440
分析:
(1)从厂商需求函数求得总收益函数为TR=PQ=600Q-2Q2,则边际收益函数为:
MR=600-4Q
从成本函数求得边际成本函数为
MCP=6Q-400
令MCP=MR,即6Q-400=600-4Q
得到
Q=100
代入到需求函数,得到
P=400
于是,π=TR-TC=400×100-(3×1002-400×100+40000)=10000
(2)从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函数中可知社会边际成本函数为
MCS=8.5Q-400
令MCS=MR,即8.5Q-400=600-4Q
得到
Q=80
代入需求函数,得到
P=440
可见,若考虑外部不经济,从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角度看,该工厂的产量应当减少,价格应当上升。
题目5
--------------------------------------------------------------------------------
题型: 简答题
5、外在性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外部影响的存在将使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我们以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为例来说明。
如图所示,图中水平直线D=MR是某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PMC为其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故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它由曲线SMC表示。SMC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PMC的垂直距离,可以看成边际外部不经济的程度。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在价格(即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处,即为QP但为了使得社会利益达到最大的产量应当使社会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QS。因此,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QS。
对外部影响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让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使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效,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此时侵权者会得到侵权者的补偿,从而使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分析:
首先说明外部影响的存在将使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通过以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为例来具体说明,注意画图有助于分析。其次说明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的解决外部影响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的措施。
题目1
--------------------------------------------------------------------------------
题型: 单项选择题
1、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答案:
A
分析: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而不包括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包括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因此,当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时,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故选项A是正确的。
题目2
--------------------------------------------------------------------------------
题型: 多项选择题
2、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下面的哪些项目应该计入GDP?( )。
A、消费
B、投资
C、政府支出
D、政府的转移支付
E、购买股票的支出
答案:
ABC
分析:
三部门经济包括消费者、厂商、政府,用支出法衡量GDP,在三部门经济中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注意,转移支付和股票不计入GDP。
题目3
--------------------------------------------------------------------------------
题型: 名词解释
3、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被定义为该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使用国内的资源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分析:
在回答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时主要强调该指标反映的内容,其测度的是总值,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以及该指标的测度意义。
题目4
--------------------------------------------------------------------------------
题型: 计算题
4、某国年终统计资料如下表。
单位:10亿美元
资本消耗补偿 356.4
企业支付的利息 264.9
雇员酬金 1866.3
间接税 266.3
个人租金收入 34.1
公司利润 164.8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20.3
红利 66.4
社会保险税 253.0
个人所得税 402.1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64.4
政府支付的利息 105.1
政府转移支付 347.5
个人消费支出 1991.9
请计算: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民收入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答案:
(单位:10亿美元)
(1)国内生产总值=3073.1
(2)国内生产净值=2716.8
(3)国民收入=2450.4
(4)个人收入=2551.7
(5)个人可支配收入=2149.6
(6)个人储蓄=93.3
分析:
首先是分析几个总量之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资本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于是,从表中首先计算(狭义的)国民收入,然后计算NDP,最后计算GDP
(3)国民收入=1866.3+264.9+34.1+164.8+120.3=2450.4
(2)国内生产净值=2450.4+266.3=2716.8
(1)国内生产总值=2716.7+356.4=3073.1
(4)个人收入=2450.4-(164.8+253.0)+347.5+105.1+66.4=2551.7
(5)个人可支配收入=2551.7-402.1=2149.6
(6)个人储蓄=2149.6-64.4-1991.9=93.3
题目5
--------------------------------------------------------------------------------
题型: 简答题
5、在两部门的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与投资是恒等式,这是否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答案: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是经济运行结果的表现,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分析:
首先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事后的结果其次说明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和动机不同,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等于储蓄是事先的分析。
题目6
--------------------------------------------------------------------------------
题型: 论述题
6、如何用支出法计算三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在三部门的经济中,支出主要有三种: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
家庭消费支出包括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例如汽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购买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例如食品、衣服等劳务支出,例如理发、医疗和教育等。令以C表示消费支出。
企业投资支出是指企业用于机器设备、厂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也包括家庭的购房支出。以I表示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修建道路桥梁、添置军事装备和支付警察的工资是政府购买的例子。以G表示政府购买。
根据支出法,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即:GNP=C+I+G
利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思路清晰,而且便于宏观经济分析。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这些项目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此外,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因为领取者并未向政府提供任何相应的产品和劳务与之交换。(2)避免重复计算。由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并无明显的区分,因而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如果最终产品的价值全部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那么中间产品就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即使这种产品是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购买来的也是如此。如果中间产品在此之前已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那么用该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只能在扣除中间产品的价值后,方可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支出法作为一种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分析:
首先说明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的定义以及支出的分类,其次分别说明各种支出的定义由此得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最后指出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支出法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