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春学期《教育学》第十五讲与十六讲FAQ
福师12春学期《教育学》第十五讲与十六讲FAQ1、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是什么?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2、德育过程有哪些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手段(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几个因素构成的。
教育者是中小学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是德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德育影响的施加者、调控者,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中小学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内容和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手段或中介物。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德育内容不是由教育者随意确定的,而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确定的,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的特定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进行的。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并使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
3、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影响学生的各方面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同时,教育内容和要求应循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疏导原则-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www.ap5u.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