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 发表于 2012-6-3 08:50:29

北语12春《成本会计》第三阶段导学(8—11章)

北语12春《成本会计》第三阶段导学(8—11章)
一、概 述
本阶段导学包括教材的第八~十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影响、品种法、分批法、以及分步法等方面的知识。
如果说第二阶段讲述的是成本核算的一般原理,是与企业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相结合的知识内容;那么从第8章开始就是讲述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对成本核算方法影响的一般原理,以及成本核算方法的种类。而要真正学好与掌握这一阶段的内涵与方法,则首先要从理解与把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入手。
二、本阶段章节内容重点及难点详解
第八章 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影响
第一节 生产类型的划分
一、生产按工艺过程的特点分类
(一) 单步骤生产(或简单生产)
生产工艺过程是指产品从投产到完工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按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两种。
单步骤生产又称简单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不能间断,或不能分散在不同地点进行的生产。这类生产工艺技术较简单,生产周期较短,产品品种较少且相对稳定。这类企业生产由于技术上的不可间断性(例如发电),或由于工作地点上的限制(例如采掘),通常由一个企业整体进行,而不能由几个车间协作进行。
(二)多步骤生产(或复杂生产)
多步骤生产又称复杂生产,是指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可以间断的、分散在不同地点、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的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
这类生产工艺技术较复杂,生产周期较长,产品品种较多且不甚稳定,一般由一个企业的若干步骤或车间协作进行生产。
按照产品的加工方式,多步骤生产又可分为连续加工式生产和装配式生产。连续加工式生产是指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到产品完工,要依次经过各生产步骤的连续加工的生产,前一加工步骤完工的半成品为后一加工步骤加工的对象。如纺织、冶金、造纸等生产。装配式生产,是指各个生产步骤可以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同时进行,先将原材料平行加工成零件、部件,然后将零件、部件装配成产成品。如机械、仪表等生产。
二、生产按生产组织特点分类
生产组织,具体是指所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寡、数量的多少、每一品种重复的程度等。生产按生产组织特点,可以大体分为如下三类:
(一)大量生产。不间断地、重复地生产性质相同的产品,如专业化汽车制造、拖拉机制造等。
特点:品种少、每种产品产量大
(二)成批生产。按预先规定的批别组织生产,如服装、机床、机车、工具等。
特点:产品品种较多、各种产品数量多少不等、每隔一定时期重复生产一批。
(三)单件生产。根据购买单位定单所提出的特定规格和数量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如重型机器制造、精密仪器制造、大型电机制造、造船业、机器修理业等。
特点:品种多,每种产品生产一件或几件后,不再重复生产,或不定期重复生产。
成批生产按照产品批量的大小,又可分为大批生产和小批生产。大批生产,由于产品批量较大,往往在几个月内不断地重复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因而性质上接近于大量生产;小批生产,由于产品批量较小,一批产品一般可以同时完工,因而性质上近于单件生产。因此,企业的生产也可以简单概括为:大批大量生产和小批单件生产两类。
三、生产工艺技术与生产组织的结合

第二节 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影响
一、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组成要素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二)产品成本明细账的设置;
(三)成本项目的设置;
(四)生产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
(五)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标准;
(六)成本核算期的确定;
(七)基本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
二、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对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一)对成本核算对象的影响
1.单步骤生产下的成本核算对象:单步骤生产一般采用大量生产组织方式,其成本核算对象不可能是批别,也不可能是步骤,所以只能是产品品种。
2.连续式多步骤生产下的成本核算对象:如果是大批大量生产,其成本核算对象是品种;如果管理上要求核算步骤成本,成本核算对象还有步骤。
3.装配式生产下的成本计算对象:如果生产组织是单件或小批生产,那么成本核算对象首先是批别;如果管理上要求核算步骤成本,成本核算对象还有步骤。
(二)对成本核算期的影响
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1.单件、小批生产,其产成品的成本核算期间一般与产品生产周期一致,即产品生产周期终了时,才核算出产成品成本;
2.大批、大量生产,其产成品的成本核算期间一般与会计期间一致,即按照会计期间定期核算产成品成本。
(三)对完工成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划分方法的影响
在单步骤生产中,生产过程不能间断,生产周期也较短,一般没有在产品,或在产品数量很少,因而计算产品成本时,生产费用不必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在多步骤生产中,是否需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在大量、大批生产中,由于生产不间断进行,而且经常有在产品,因而在核算成本时,就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小批、单件生产中,如果成本核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在每批、每件产品完工前,产品成本明细账中所登记的生产费用就是月末在产品的成本;完工后,所登记的费用就是完工产品的成本,因而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第三节 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方法
为了适应各类型生产的特点和不同的管理要求,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从而有三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一)品种法。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称为品种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单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如采掘、发电等;也可用于管理上不需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如水泥厂等。
(二)分批法。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称为分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小批、单件的单步骤生产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如重型机械制造、船舶制造、修理作业等。
(三)分步法。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称为分步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大量大批且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生产,如纺织、冶金等。
二、辅助方法
(一)分类法。除上述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外,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工业企业,如灯泡厂、钉厂等,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工作,还应用着一种简便的成本核算方法——分类法。这种方法按产品类别归集生产费用,再按一定标准在类内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核算产品成本。
(二)定额法。在定额管理基础较好的工业企业,为配合和加强定额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更有效地发挥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的作用,还应用着一种将符合定额的生产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分别核算,保证成本计划、定额的完成的一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定额法。
这两种方法和生产类型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应当与基本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所以称之为辅助方法。
第九章 品种法
第一节 品种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品种法的主要特点是:
(一)成本核算对象是最终产品的品种。采用品种法的企业属于大批大量的单步骤生产或大批大量多步骤生产但管理上不要求核算步骤成本的企业,这种企业产品的品种较少,有条件按照产品品种设置产品明细账,核算成本。
(二)产成品成本核算期与会计期间一致。由于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是大量大批生产,因而,月终会常有许多完工产品,这样,就不能在产品完工时才计算产成品成本,而应定期按月产成品成本。
(三)基本生产费用一般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由于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是大量大批生产,其特点是原材料不断投入、产成品不断产出,所以月末往往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为了核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需要将归集的基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
二、品种法的适用范围
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企业。在这种类型的生产中,产品的生产不能从工艺上划分为阶段,因而也就不可能划分生产阶段核算产品成本。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中,如果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而且成本管理上又不要求提供各步骤的成本资料时,也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如小型水泥、制砖等企业。此外,企业的辅助生产(如供水、供电、供汽等)车间也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其劳务的成本。
第二节 品种法的核算程序
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开设成本明细账
即按产品品种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并按成本项目设置专栏。同时,还应开设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按生产车间或品种)和制造费用明细账(按生产车间),账内按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设置专栏。
二、分配各种要素费用
即根据各项费用的原始凭证和其他有关资料,登记各项货币支出,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分配各种要素费用。根据要素费用分配的结果,登记各种明细账。
(一)根据货币资金支出业务,按用途分类汇总各种付款凭证,登记各项费用。
(二)根据领用材料的凭证和退料凭证及有关分配标准,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分配材料费用,并登记有关明细账。
(三)根据各车间、部门工资结算凭证及应付福利费的计提办法,编制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表,分配工资及福利费用,并登记有关明细账。
(四)根据各车间、部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编制折旧费用分配表,分配折旧费用,并登记有关明细账。
三、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即根据上述各种费用分配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登记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上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四、分配基本车间制造费用
即根据上述各种费用分配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登记的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明细账”上归集的生产费用,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并将分配结果登记在“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或“产品成本计算单”上。
五、分配计算各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即根据上述各种费用分配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登记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上归集的基本生产费用,月末,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分配计算各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六、结转产成品成本
即根据各成本计算单中计算出来的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汇总编制“完工产品成本汇总表”,计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进行结转。
第十章 分批法
第一节 分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什么是分批法
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分批法的“批”指内部生产批号或生产令号,由企业生产计划部门下达,生产部门据此安排生产,会计部门据此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核算成本。内部生产批号与客户定单有密切联系,它往往根据需用单位的定单确定,因而按照批别核算产品成本,往往也就是按照定单计算产品成本,所以分批法亦称定单法。生产批号与客户定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如果在一张定单中订购了多种产品,应按照产品的品种划分批别,组织生产;
2.如果在一张定单中只有一种产品,但产品的数量较大,不便于集中一次投产,或购货单位要求分批交货,也可分批组织生产;
3.如果在同一时期内,在多张定单中订购了相同的产品,为了经济合理地组织生产,也可将几个相同产品的定单合为一批开设一个产品批号,组织生产;
4.如果在一张定单中只订购了一种产品,但这种产品属于大型复杂的产品,价值高、生产周期长,也可按产品的组成部分或生产步骤分别开设产品批号,组织生产。
二、分批法的特点
(一)以生产批号或生产令号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二)产成品成本的核算期一般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而不是与会计期间一致。因为在小批单件的生产组织之下,同一批产品一般同时完工,所以到该批产品完工时,产成品的成本才能核算出来。
(三)通常不需要将基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如果是单件生产,产品完工以前,产品成本明细账所记的生产费用,都是在产品成本;产品完工时,产品成本明细账所记的生产费用,就是完工产品的成本,因而在月末计算成本时,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如果是小批生产,批内产品一般都能同时完工。在月末计算成本时,或是全部已经完工,或是全部没有完工,因而一般也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第二节 分批法的核算程序
分批法的核算程序,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产品投产时,按产品生产批号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二)各月份按批别归集基本生产费用,登记有关明细账;
(三)产品完工月份,计算并转出完工产成品成本。
第三节 简化的分批法
一、什么是简化的分批法
在小批单件生产的企业或车间中,同一月份内投产的产品批数往往很多,有的多至几十批,甚至几百批。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间接计入费用在各批产品之间按月进行分配的工作就极为繁重。因此,在投产批数繁多而且月末未完工批数较多的企业(例如属于这种情况的机械制造厂或修配厂)中,可以采用简化的分批法。
采用这种方法,仍应按照生产批别设立产品成本明细账,但在各批产品完工之前,账内只需按月登记直接计入费用(例如原材料费用)和生产工时。每月发生的间接计入费用,不是按月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先将其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按成本项目累计起来,只有在有完工产品的那个月份,才对完工产品,按照其累计工时的比例,分配间接计入费用,计算完工产品成本;而全部产品的在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计入费用,仍以总数反映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不进行分配,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因此,这种方法可称之为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二、简化的分批法的特点
简化的分批法与一般的分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采用简化的分批法,必须设立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作用在于:(1)按月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和生产工时(实际生产工时或定额生产工时)资料;(2)在有完工产品的月份,计算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并依此计算完工产品总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总成本。
(二)每月发生的各项间接计入费用,不是按月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先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累计起来,在有完工产品的月份,按照完工产品累计生产工时的比例,在各批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对未完工的在产品则不分配间接计入费用,即不分配计算在产品成本。
三、简化的分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
优点:有时可以起到简化的作用。
缺点:在各月间接计入费用水平、各批产品间接计入费用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应用时,会严重影响各月产品成本的正确性。
应用条件:(1)产品批数多,且月末有完工产品的批数少;(2)各月、各批间接计入费用水平比较均衡。
第十一章 分步法
第一节 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和种类
一、 什么是分步法
在大批大量多步骤生产的企业里,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是由在技术上可以间断的若干生产步骤组成。例如钢铁企业可以分为炼铁、炼钢、轧钢等步骤;纺织企业可以分为纺纱、织布等步骤;造纸企业可以分为制浆、制纸、包装等步骤;机械企业可以分为铸造、加工、装配等步骤。为了加强各生产步骤的成本管理,往往不仅要求按照产品品种核算成本,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核算成本,以便为考核和分析各种产品和各生产步骤的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资料。
二、分步法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核算对象。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成本计算对象就是该种产成品及其所经过的各生产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应该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开立。如果生产多种产品,成本计算对象则是各种产成品及其所经过的各生产步骤。
(二)产成品核算期。由于产品是大批大量重复生产,所以产成品成本计算无法同生产周期一致,而是与会计期间相一致。
(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划分。由于产品是大批大量重复生产,所以往往是每个会计期间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因此为了核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需要将生产费用的累计数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划分。
(四)各步骤之间产品成本的结转。产品生产是分步骤进行的,上一步骤生产的半成品是下一步骤的加工对象。因此,为了计算各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还需要按照产品品种,结转各步骤成本。也就是说,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不同,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各步骤之间还需进行成本结转,这是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三、分步法的适用范围
分步法适用于大批大量多步骤生产,并且管理上要求核算步骤成本的企业。如纺织企业生产可分为纺纱、织布、印染等步骤,冶金企业可分为炼铁、炼钢、轧钢等步骤,机器制造企业铸造、加工、装配等步骤,造纸企业制浆、制纸、包装等步骤。
四、分步法的种类
按照是否核算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以及步骤之间结转成本的方式不同,分步法可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
逐步结转分步法不但核算各步骤完工产品的成本,而且随着各步骤的半成品转移到下一步骤,其成本也随之转移到下一步骤。
平行结转分步法不核算各步骤完工产品的成本,各步骤只核算本步骤发生的生产费用,以及应当计入产成品的“份额”。
第二节 逐步结转分步法
一、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的意义
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半成品对外销售的需要,如钢铁企业的生铁、钢锭,纺织企业的棉纱,化肥企业的合成氨。
(二)一种半成品同时转作几种产成品的原材料的企业,需要核算半成品的成本。造纸企业的纸浆,机械企业的铸件。
(三)管理上要求提供半成品信息,以便进行各期比较或进行同行业比较,以利于进行成本的控制。
逐步结转分步法又叫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或顺序结转分步法。
二、综合结转法
(一)什么是综合结转法
按照半成品成本在下一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反映方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可分为综合结转法、分项结转法两种。
所谓综合结转法,就是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以专设的“半成品”或“自制半成品”项目,综合记入该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
日常综合结转半成品成本时,既可以按照半成品的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照半成品的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结转。
(二)综合结转法的成本还原
1.什么是成本还原
采用综合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各步骤所耗半成品的成本是以“半成品”或“原材料”项目综合反映的。这样计算出来的产成品成本,不能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资料;在生产步骤较多的情况下,逐步综合结转半成品成本以后,表现在产成品成本中的绝大部分费用,是最后一个步骤所耗半成品的费用,其他费用只是最后一个步骤的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这显然不符合企业产品成本的结构(也就是各项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实际情况,因而不能据以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来考核与分析产品成本的构成和水平。
所谓成本还原,就是将产成品成本中的“半成品”成本项目分解还原为原始的成本构成,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2.如何进行成本还原
方法:
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成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一般是按本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结构进行还原,也就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照上一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的结构,逐步分解、还原成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
由于以前月份所产半成品的成本构成与本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构成不一致,因此,在各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构成变动较大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成本还原,对还原结果的正确性就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半成品的定额成本或计划成本比较准确,为了提高还原结果的正确性,产成品所耗半成品费用也可以按定额成本或计划成本的成本构成进行还原。
成本还原一般通过成本还原计算表进行。
(三)综合结转法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反映每步骤所耗半成品费用的水平和本步骤加工费用的水平,有利于各生产步骤的成本管理。例如,可以从钢铁工业企业轧钢步骤的产品(钢材)成本明细账中看出完工产品(轧成的钢材)所耗半成品钢锭的费用水平和轧钢费用的水平,有利于轧钢步骤的成本管理。
缺点:为了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反映产成品的成本构成,必须进行成本还原,从而增加核算工作量。
适用范围:这种结转方法只适宜在半成品具有独立的国民经济意义,管理上要求计算各步骤完工产品所耗半成品费用,但不要求进行成本还原的情况下采用。例如,钢铁工业企业的半成品生铁和钢锭,既是本企业半成品,又是具有独立的国民经济意义的商品产品,要求计算生铁和钢锭成本。在分析和考核产成品钢材成本时,只需要了解所耗钢锭费用、轧钢步骤的加工费用即可,而不需要了解所耗原材料铁矿石费用、所耗各生产步骤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
三、分项结转法
(一)什么是分项结转法
所谓分项结转法,就是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各该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各个成本项目中。如果半成品通过半成品库收发,为了满足分项结转的需要,在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中登记半成品成本时,也要按照成本项目分别登记。
分项结转和综合结转一样,可以按照半成品的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照半成品的计划成本结转,然后按成本项目分项调整成本差异。由于按计划成本结转核算工作量较大,因而一般多采用按实际成本分项结转的方法。
(二)分项结转法的优缺点
优点:
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企业产品成本资料,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缺点:
结转工作比较复杂,而且在各步骤完工产品成本中看不出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费用是多少,本步骤加工费用是多少,不便于进行各步骤完工产品的成本分析。例如,钢铁工业企业的炼钢步骤所生产半成品钢锭的成本,如果分项转入轧钢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各个成本项目,则在其完工转出的产成品钢材成本中就看不出所耗钢锭费用有多少,本步骤的轧钢费用有多少,因而不便于进行轧钢步骤的成本管理。
适用范围:
分项结转法一般适用在管理上不要求计算各步骤完工产品所耗半成品费用和本步骤加工费用,而要求按原始成本项目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
第三节 平行结转分步法
一、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可能性
在采用分步法的大批、大量多步骤生产的企业,有的产品生产过程,首先是对各种原材料平行地进行连续的加工,成为各种半成品一一零件和部件,然后再装配成各种产成品。由于在这类生产企业中,各生产步骤所产半成品的种类很多,但半成品外售的情况却很少,在管理上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因而为了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可以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即各步骤之间不结转所耗半成品成本),只计算本步骤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以及这些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然后,将各步骤应计人同一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这种平行结转各步骤成本的方法,称为平行结转分步法,或称不计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二、如何计算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
正确确定各步骤生产费用中应计人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即每一生产步骤的生产费用正确地在完工产成品和广义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是采用这一方法时以正确计算产成品成本的关键所在。完工产成品是指企业最后完工的产成品,在产品是指尚未产成的在产品和半成品,包括:(1)尚在本步骤加工中的在产品;(2)本步骤已完工转入半成品库的半成品;(3)经过本步骤加工后转入以后各步骤进一步加工、尚未最后产成的在产品。这就是站在整个企业角度来看的广义在产品。
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之下,通常按照定额比例法或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分配各步骤归集的生产费用。因为采用这种分配方法,作为分配标准的定额资料容易取得:产成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资料,可以根据产成品数量乘以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计算;在成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资料,由于广义在产品的实物分散在本步骤、半成品库和以后各步骤,所以可以采用倒挤的方法计算,因而也比较简便。
三、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
优点:
1.各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然后将应计人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平行结转汇总计入产成品成本,不必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从而可以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
2.采用这一方法,一般是按成本项目平行结转汇总各步骤成本中应计人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因而能够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省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工作。
缺点:
1.不能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资料,因而不能全面地反应各步骤生产耗费的水平,不利于各步骤的成本管理。
2.由于各步骤间不结转半成品成本,使半成品实物转移与费用结转脱节,因而不能为各步骤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
应用条件:
与上述优缺点相联系,平行结转分步法一般只适宜在半成品种类较多,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的工作量较大,管理上又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的情况下采用;而且在采用该种方法时,应该加强各步骤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数量核算,以便为在产品的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在产品数量乘以单位定额成本即为在产品资金)。此外,还应加强各步骤在产品的清查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在产品的报废和短缺、毁损情况,以弥补这种方法因在产品成本与在产品实物相脱节所产生的缺陷。
三、 下一阶段学习建议
下一阶段导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第12至15章,主要讲述:分类法、定额法、期间费用的核算、成本报表。
这一阶段的第12、13章分别讲述成本核算的辅助方法。第14章讲述不进入生产成本的生产经营耗费-期间费用的核算。第15章讲述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这一部分,也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尤其是第13章定额法,是这一部分的难点;其中,又以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为本章内容的难点,如何学习与把握该部分难点内容,请关注以下几点:
1.原材料脱离定额数量差异的核算。首先明确原材料脱离定额数量差异的定义,然后认真学习原材料脱离定额数量差异核算的方法:限额法;分割材料法和盘存法。
2.原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它其实是原材料脱离定额的价格差异。注意弄明白如何计算这个差异,可以回顾一下所学的财务会计。
3.生产工人工资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明确生产工人工资脱离定额差异的定义,掌握其计算公式。
4.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明确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定义,掌握其计算公式。
除了需要关注以上内容,还要重点理解与把握下面一些基本方法与概念等:
定额法:事前,以产品的各项现行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为依据,计算产品的定额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的基础和依据;事中,根据实际产量,核算产品的实际生产费用和定额生产费用的差异,以及时揭示实际偏离定额的情况;事后,在完工产品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减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计算出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从而完成成本核算的功能。
      定额成本:是企业根据现行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事先制定的一种目标成本。
      原材料脱离定额数量差异:是指产品    实际产量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与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之间的差异。
      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是指产品实际制造费用与该产品定额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
      定额变动差异:是指由于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额。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答案网 www.ap5u.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语12春《成本会计》第三阶段导学(8—11章)